模式过于完美,有时反倒阻碍改进,而不是促进改进——葛德文先生有关贪欲与浪费的论述——不可能把社会的必要劳动适当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承担——嘲笑劳动在当前会产生恶,将来也不会带来善——农业劳动总量的增加,对劳动者来说永远都是好事。
在《询问者》一书的序言中,葛德文先生的一些言词似乎暗示,自从他撰写《政治正义论》以来,他的观点已有所转变。《政治正义论》是他多年以前的作品,因而我不免想,我所一直不能苟同的那些观点,大概葛德文先生自己也看出有必要加以修正了。不过我认为,在《询问者》一书的某些文章里,葛德文先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以前一样刺眼。
常有人说,虽然不能期望任何事情都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但在眼前竖立起一个尽善尽美的模式,总是有益无害的。这种观点表面看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却远非如此。我甚至怀疑它是否适用于一个很可能会出现的最明显例证。年轻画家临摹完全画好的画儿,是否能像临摹线条较清晰、涂色方法较易辨识的画儿收获那么大,对此我表示怀疑,但是,如果我们所追求的完美模式不同并优于自然存在的模式,我们肯定会朝这种完美模式有所迈进,不过,由于我们的双眼盯着这个无比完美的模式,我们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很可能会因此而受到阻碍。一种具有高度智慧而无需吃饭、无需睡觉的生物,肯定要比人类完美得多,但人类倘若要模仿这种生物,不仅无论如何也模仿不来,而且还会由于尽力模仿不能仿效的事物,而对其力图改善的那点理智造成损害。
葛德文先生所描述的那种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从本质上说有别于世界上迄今所流行的任何社会形态,就像不吃、不睡的生物从本质上说不同于人类那样。即使我们改进当前的社会形态,我们也丝毫不会趋近于葛德文先生描述的那种社会状态,这就好比两个人平行前进,永远不会走到一起那样。所以问题是,假如我们把这样的社会当作“北斗星”,那么最后究竟是会促进还是会阻碍人类的不断完善?在我看来,葛德文先生在其《询问者》一书论述贪欲与浪费的那篇文章中已得出了于其观点不利的结论。
亚当·斯密博士非常正确地指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由于节俭而变富,由于浪费而变穷,因而每个节俭者都可视为其国家的朋友,每个挥霍者则是其国家的敌人。他给出的理由是:节省的收入总是会用来增加资本,因而这部分收入不会再投入供养非生产性劳动,而会用于供养生产性劳动,即用于生产有价值的商品。显而易见,没有比这再正确的解释了。乍一看,葛德文先生在其文章中讨论的问题与这有点相似,但实质上却有天壤之别。他认为,浪费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必赘述,应该加以比较的是贪财者和花钱者。葛德文先生所谓的贪财者同亚当·斯密博士所说的节俭者相比,至少就他们对国家繁荣的影响来说,是迥然不同的。
节俭者把收入节省下来,增加资本,是为了赚更多钱,因而他或者亲自运用这种资本来维持生产性劳动,或者借给他人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他由此而使国家受益,因为他增加了国家的总资本,因为财富当作资本使用要比当作收入使用,能调动更多的劳动,而且调动的劳动也更有价值。可是葛德文先生所说的贪财者却把财富锁在柜子中,无论是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劳动,都不能调动。这种区别是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如果亚当·斯密博士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葛德文先生在其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就显然是错误的。葛德文先生肯定也会想到,把供养劳动的钱锁起来,会带来某些危害。所以,他能够削弱这种反对论点的惟一方法,便是对照比较这两种人,看哪一种人能使人为平等的幸福状态尽快到来,在葛德文先生看来,我们的两眼应时刻盯着这种平等状态,视其为我们的北斗星。
我想,我在前面已经证明,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完全是空中阁楼。那么,在政治领域的茫茫大海中,把它当作我们的向导,当作我们的“北斗星”,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理性会告诉我们,往往最后得到的,仅仅是愈刮愈大的逆风,无穷无尽而又毫无结果的苦役,船只经常失事,灾难一个接着一个。实际上我们非但丝毫不会趋近于那种完善的社会形态,而且还会因为白白浪费精力与体力总是遭遇失败,甚至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遇难,显然我们反倒会阻碍那种实际上可以施行的社会改良。
显而易见,按照葛德文先生的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在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必将分裂为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仁爱取代自爱成为社会的推动力,非但不会带来有益的结果,反而会使人对这一漂亮字眼感到失望,而且还会使整个社会所感受到现在只是一部分人感受到的困苦。天才人物的全部卓越努力,人类心灵的所有美好而细腻的情感,实际上,文明状态区别于野蛮状态的一切东西,有哪一样不是人赖于现行的财产制度,有哪一样不是脱离了表面狭隘的自爱心呢?现行的财产制度和自爱心是人类得以攀登到目前这一高度的梯子。文明人的本性尚未发生足够大的变化,使我们能保证他现在或将来可以抛开这个梯子而不至于摔下来。
如果在超越了野蛮状态的每一个社会,都必然存在着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那么很显然,由于劳动是劳动者阶级惟一的财产,因而凡是可能降低这种财产价值的事物,必然也就趋于减少劳动者阶级拥有的财产。穷人谋生的惟一方法是运用自己的体力。体力是穷人能用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的惟一商品。因而很显然,缩小这种商品的市场,减少对劳动的需求,降低穷人拥有的这一财产的价值,必然会使穷人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