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口原理
1396500000039

第39章 理想产量问题 (1)

这一章打算主要把上一章结尾时概述的所谓理想产量分析,作一个非批评性的复述。有关的评论、观察以及革新的尝试,大都要留待以后陈述。这里也要再次指出,在目前情况下,我对这些分析结果能否用作决策的基础持相当怀疑的态度。我所以如此仔细地进行这种分析,一部分为的是要指出我怀疑的理由。再者,它在对某些相当普遍的而且是在重要问题的讨论中常被运用的谬误进行驳斥时的有用性,这也表明它还是多少有些用处的。

传统的问题是,在一定就业水平的假定下,把资源最佳地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换句话说,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给定的,问题就是要把它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各个工业部门中进行分配,使得没有别的配置会对这个经济的成员产生更合意的结果。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试图作一番叙述上的革新。我想要依据卡尔多和希克斯的“社会无差异”(Community indifference)概念来说明论点,而不依据常用的马歇尔分析工具。这样做有几个理由,在这些理由中,我必须承认现今崇高前者的流行,并想避免对早期问题的讨论作单纯的重复。可是,我偏好于用无差异方式的叙述,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理由:它强调了这么一种事实,即我们的问题主要是几个商品相对产量,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商品的绝对产量。此外,它能很明白地显示出在问题的讨论中所明指或隐含的一些特殊假定,而且,我在下文中所举的一些对“社会无差异”概念的反对意见,偏巧和有关马歇尔的讨论(从需求曲线转化为社会边际效用曲线)有类似情况。

在讨论中我要运用几个基本假定:

1.关于市场的需求方对制成品的需求,在所有意义上都是完全的。

2.在消费方面没有外部经济,也没有外部不经济。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消费者从一组给定商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决不受其他任何人的消费的影响。

3.在任意确定的时间内,社会上存在的全部货物,完全是通过市场在它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配置)的。

4.嗜好和生产技术是给定的。

5.使用资源的水平是给定的,并且作任何特定用途的资源,都按照知识和技术现状所允许的限度,尽可能地作有效使用。

6.所讨论的货物中没有一个在它的适用范围内,已经达到消费饱和程度。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愿意多得到、而不愿意少得到每种货物。

7.相应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决不会彼此相交(下文有解释)。

为了比较垄断性产量与竞争性产量,即使(依照第3项假定)两者开始货物有所不同,我们觉得还有必要(在第六节中)假定垄断的出现并不会改变原来竞争下的社会无差异的图形。这或者是因为垄断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是因为垄断者的嗜好和社会上其他人们的嗜好之间仍有其一致性。我相信这些假定比那些对这个问题的标准分析中所使用的假定更明白些,但并不是更有力些。

理想产量的定义可解释为除此项产量外,没有其他可以通过在各工业部门间重新配置经济资源而取得的产量会使社会比以前更好些。依据社会无差异的分析,这就是说,在获得理想产量过程中使用的资源,作了任何重新配置后,将会使这个经济形态的不同成员受到这样的影响:那些因这种变革而境况转好的人们,并不能在补偿了那些因这种变革而境况转坏的人们之后,自己还可获得净收入。

让我们把这个标准改用图解法叙述。为了不致太复杂起见,我们必须假定所设想的经济形态,仅仅生产两种商品。所以要做这种颇为极端的假定,是因为在使用二维图形时我们必须遵循这种限制。用一种集合商品来代表整个社会所使用的除某一种商品以外的所有一切商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因为不采用这种极端假定而发生的困难。可是,这种方法含有各种各样的危险性和复杂性,同时用此法所得到的结论,同用简单化假定所得到的结论,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因此,对使用几种商品来做的另一种处理方法的讨论就移至这一章的第七节和数学附录中,它可以由读者的酌情处理,忽略也无损于本文的连贯性。

使用这样两种商品的假定(在第三节、第五节和第六节将要用到),我们可以在图3-1中,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x和y的产量。让曲线Ii、I′i等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这些曲线代表了社会使用这些商品的各种可能组合。任何一条这样的曲线都是x和y的所有组合的轨迹。这样一来,如果在同一条曲线上这些组合中的任何一个组合代替了另一个组合,很有可能是那些结果转好的人们,恰好补偿掉那些结果转坏的人们的损失,而自己在两抵之后原有的情况丝毫没有变坏(参看第十章,第二节)。现在只能依据假定(上述第3项假定)给出这些曲线,即假设任何产量组合都通过市场这一惟一的方式来分配(装置),那么,个人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就业机会和收益。因为情况如果不是这样,图形上就会有某些点,并没有按市场分配这种惟一的方式,把产量分配给某些个人,那么试图比较个人对这种处境与其他任何处境的偏好,是没有意义的。

实现这种配置有时候在两个阶段中发生——可用任何方式得到产品的最初分配,例如支付实物工资之类,然后消费者在完全的买方市场上,用相互交换方式来达到惟一的再分配(第1项和第2项假定),使进一步的交换对一切有关的人都不会有利。

观察图形上的每一点发现,至少会有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这些曲线向下倾斜,大致可以假定它是向坐标轴凸出,在两条这样的曲线之间,社会偏好一条位于另一条右上方的曲线,因为它对两种货物总是喜欢数量多些,而不愿意少些。在研究社会无差异曲线时,的确产生了一种在普通无差异分析上不常遇到的复杂的情况。那就是席托夫斯基所指出的:两条社会无差异曲线有相交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准备假定“财富真实的分配是不变的”这句话是有意义的,并假定在整个分析中都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这种麻烦就不存在发生的可能性。因为两条曲线相交的含义是:认为处境A与B的需求是相等的,B也与C同等符合需要,但就是(比方说)喜欢A而不喜欢C。再解释得明确些,就是从A到B的转变中,获利者打算补偿损失者,从B到C的转变中也一样打算补偿,但在直接从A到C的转变中却不愿补偿。如果我们假定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愿望前后是一致的,这只能说在转变的过程中补偿的支付力(真实财富)发生了重新分配,例如从A经由B间接到C的移动过程中那些获利者得到了直接转变过程中得不到的增额财富,因而就觉得补偿成本是相对地便宜了。

如果社会不能始终保持在同样的无差异曲线上,我看不出真实财富分配不变的概念能有什么明白的意义,所以我就另作假定,认为分配维持了社会偏好的稳定,也就是说社会无差异曲线绝不相交。虽然如此,我们还可以停下来,看看要是放弃这个假定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我们采取席托夫斯基惯用的讲法,把无差异曲线上彼此相交的各点认为表示同等符合需要的处境,也就是说这种处境对这社会是无差异的,那么就有一些本来不会看作与理想产量同等符合需要的产量,而现在却必须被认为是同等符合需要了。这是因为通过代表任何非理想产量一点的无差异曲线,可能与通过理想产量一点的无差异曲线相交的缘故。

我们从以上得出的大部分结论并非没有什么效力,但可从中引出的推断却还是大都被削弱了,因为确定了处境A倾向于导致理想产量,而B则不然时(这是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虽然我们没有什么资格可以认为A较B好些,但还是可以下结论说B总不会比A好。

只有一种情况,它的全部论点的确取决于假设社会无差异曲线是不相交的,那就得出垄断者生产的产量超过理想产量是不会为他带来好处的结论,而这里这个前提的使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也可以建立一条曲线TT′,通常称之为转换曲线(transformation curve),它表示按(第5项假定)给定的资源数量,在技术上可能达到的产量的各种组合。因此如果把所有这些资源都用来生产x产品,那么就能生产OT′那么多的x产品,同样,用所有这些资源也恰好能够生产出OT那么多的y产品。如果对x产品只生产OM的数量,那么就有让出足够的资源恰好生产MT″那么多的y产品。(图3-1)

建立的TT’曲线向坐标轴凹进,这表示生产这两个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具有不完全的代替性。如果这些资源彼此完全是可替代的,则TT′就会是一条直线,因为直线的意思是指对x产品的产量削减了一定数量,能使y产品的产量增加某个另外的数量,这两个数量间的比率不随x的原产量的值或改变的大小而变动。

只有在这条转换曲线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时候,社会才会在资源给定的水平下,处于尽可能好的情况。这是因为从切点沿转换曲线向任一方向移动,反而会移到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在图3-1中,可得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是IiI′i,点C代表了理想产量。

我们很容易看出转换曲线在任何点上的斜率都代表着两商品的社会边际成本的比率(暂不谈讨论中所隐含的专有名词定义),因为这个斜率表示当x产品的产量有一定增加时,y产品产量所必须减少的数量和x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再者,对y所耗费资源的减少量(如果它在讨论中的变化很少的话),将等于y的产量减少量乘以y的社会边际成本,而对x所耗费资源的增加量必须等于x的增产量乘以x的社会边际成本。由于对y耗费资源的减少量等于对x耗费资源的增加量,所以转换曲线的斜率。

现在我们可以考察竞争性的产量并能与理想产量作比较了。对于使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发生差异的外部技术经济和其他原因,让我们暂时撇开不谈。

如果确定了起初的货物配置和价格水平,那么均衡状态按照定义就要求每一个消费者,至少从他所消费的各种货物的比例来看,都可以处在尽可能好的情况。但是如果根据我们的假定(按第2项假定),消费者从一组给定的货物所获得的满足,都不受社会其他成员消费的影响,那么当每个社会成员消费了那样的数量的每种货物以得到尽可能好的状况时,在给定的价格下,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在上述这些限度内也同样处于尽可能好的情况。由于我们确定货物分配一直不变,除非社会无差异曲线在某一代表产量组合的点上,与一条其斜率等于x价格与y价格之间比率的线(我们可以称之为价格线)相切,则这个价格和产量组合就不能表示均衡产量。这是因为在任何别的点上社会成员可以改变对x与y的货币支出,也就是说,沿着该价格线(即一条固定的货币支出线)来达到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从而改善他们的处境。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均衡状态要求社会无差异曲线通过均衡点,并在这一点上与价格线相切。因此在图3-1上,如果PP′是一条价格线,那么C就是可能的均衡点,因为社会无差异曲线IiI′j在点C上与PP′相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