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口原理
1396500000050

第50章 失业均衡及其有关问题

在下面的三章中,我想试图把正规的外部经济论扩大到福利理论的几个问题上,但不包括其用途迄今仍然大受限制的最适度配置资源问题。这可以作为把论点推广到国家经济学说的第一步。无须指出这种讨论就是为了说明它广泛的适用性(注解中将要指出别的作者也从各种特殊角度看到了这一点)。对于有关的问题我不想具体说明,也没有必要说明。

在这一章里,我无意重述凯恩斯的分析,但在随后的讨论中,我至少大体上将要用到在这个主题下他分析失业均衡的主要部分。

我怀疑是否还有很多人会拒绝接受高度的非自愿失业水平与我们设想的理想状况有矛盾的这种观点。这似乎是啰嗦了一些,因为这等于说:非自愿的失业是一种对效率的损害,而经济必须用这种效率来帮助其成员实现其目的。由于增加就业可能会增多社会消费所需要的货物和劳务,但却有利于那些得到工作的人,这就似乎不难让人相信,这样的就业在理论上虽然不会使社会每个成员都有净收益,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会给他们带来损失。凯恩斯分析的基本结论之一,即至少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可能保持高度的失业水平,也就是说,(没有政府的干预)经济成员们可能不会采取与清除失业一致的行动。我们试着看一看这种偏离理想的情形为什么能够持续存在。

我们接受了凯恩斯的论点,就可以很方便地把公众所能减轻失业的方法分为三类:[1]主动地提高消费倾向;[2]主动地提高投资水平;[3]用降低各种利率水平来提高投资(或消费)的水平。我们从有关经济决策的个别成员的观点来一一加以考察。

第一,主动地提高消费倾向有其可能性。假使一个人的起初收入不变而对消费品的购买增加,我们可以预计这会有什么影响呢?首先,即使这个人特别富有而且极端奢侈,但在其它情况相等的条件下,他的增购对总有效需求的影响通常是可以忽略的。很少有人,有足够的个人流动性资源可以增加显然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无力承担的个人开支。另一方面,个人改变了开支水平还会对他的福利产生显著不利的直接影响。他按他的收入所已经达到的某种储蓄水平是特别适合他即时的需要和愿望的,任何改变对他都是不利的。因此,除非他有理由相信只有增加自己的开支才会形成普遍开支的增加,不然他这样单独地增加支出就很没有理性。要注意这种情况也许会很反常:想预防不利的经济波动也会部分地产生高度的储蓄倾向,而这种储蓄愿望对于有效需求水平的不利影响本身就会带来这种波动,至少是使这种不利的波动更加恶化。

我们现在来考察主动提高投资水平的可能性。我们的论点完全类似刚才讲到的论点。孤立的投资活动对于有效需求的水平,对于就业的水平,似乎也不会有什么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任何个人投资增加到某一点以后,一个单位投资增量所产生的预期的报酬,经资本化后所折得的现值,就不能被相关的利率证明是恰当的。预期的利润并非与投资水平无关,但这两者的关系,就同临时备用的储蓄水平与临时可能使用之间的关系相似。因为提高投资的一般水平,至少在短期内会使有效需求的水平产生一种净增加,从而提高就业水平。这有可能引起对多数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足够地提高利润,而证明原先增加投资支出是正当的。但这只有当企业个人相信,他的投资支出会使总投资支出的水平增加的时候,他才可能增加投资。由于这并不是一般情况,那就值得他以及每个企业家按环境不变的条件继续以正常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做,可能会使一群商人,也可能使他本人,损失一些潜在的利润。

然而,这种投资情况的论点,仅在相对较短的期间内才能充分适用;此后,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低的投资水平会造成社会资本的耗尽及投资边际效率的增加。这可能诱使企业家增加投资支出,但却并不是因为有效需求水平有预期地提高,而是因为他们预计到他们特定的产品供给将会减少,从而价值会增加的缘故。最后可能形成资本的再积累,因而返回到类似最初所遇到的一种低水平的就业情况。这种论点在事实上已成为分析商业周期的基础。

我现在来讲在个人主义经济中,有趋向于自动消除失业的第三种可能。这里实际上包括了好几种可能性,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是采取降低利率来有利地影响投资水平,也可能有利地影响消费水平,因而也会影响到就业水平。现在,有效需求的增加为银行直接带来利润的方式是通过贷款利率的增加。因此,仅用减低银行贷款项的利率来支持有效需求的增加,并不能表明对银行家是特别有益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且被热烈讨论的可能性是,用降低一般价格水平,特别是工资水平来降低利率。首先,一般价格降低有可能会影响收入,使那些手头持有现金的人增加真实的购买力。这样可以诱导他们增加开支,从而直接增加有效需求的水平。然而,我并不认为这种影响是直接且重要的。第一,因为现存的货币很多是信用货币,贷方的收益会为借方的相应损失所抵消;第二,因为我发现那些心理上的论点值得怀疑:他们认为由于货币价格下降而导致的真实购买力的增加很可能带来(真实)开支的显著增加,即使货币收入随同物价减少也是这样;再者,任何物价水平跌落对有效需求的任何有利影响可被对价格进一步跌落的预期所抵消,因为这可能导致人们为继续增加给定数量货币的真实购买力而积聚货币。

物价水平的跌落,也可以引起货币贷款的需求减少,这是由于随着物价的跌落,只需要较少的货币储存就可满足多种目的的需要。这就可使某种或所有的利率下降,从而诱使某些投资水平提高。这样的效果也是可疑的,在商业非常萧条的时期更是如此。许多种利率,尤其是长期利率就可能不下降,即使下降了,悲观的情绪(如果不能在过程中或通过外在的原因减轻)使人们不愿投资即使利率下降得很低。甚至价格的跌落还可能使企业家期待其再跌落,在这种场合,甚至还会发生投资的减少。

总的来说,工资和物价的下降虽则有可能使就业水平提高,但并不能因此肯定它一定会产生这种结果。甚至还可以想到,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下降与其说减轻了还不如说是加重了失业。

上面的几个论点与前几章中所讲的外部经济论点,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不妨这样说,高度的就业水平,我们可以认为在事实上只是群体而不是其中的个人所能需求并能得到的一种商品,这也像许多属于群体需求项目的场合一样。对自动的机构似乎能相信它会有效地取得满意的结果,所以有些人认为个人主义经济在这方面可能产生不尽人意的结果,因而认为国家干预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正当的了。

虽然普遍地降低报酬,有时对于消除失业,只有很少或者没有影响,但在其它条件保持均等的情况下,某一个经济部门降低了收入和价格显然会增加对该部门所生产货物的一般需求。相反,(比如说)一项产业采取了固定的工资和价格,则在价格跌落的时期,会倾向于产生相对的产业。

原来某些产业所使用的各种投入有很僵硬的比例,而这些要素的价格又或多或少地被独立控制,任何这类特定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就不大情愿减少他的报酬,因为减少报酬对他会产生直接不利的影响,而随后价格降低及从而增进产业业务规模所产生的任何利益,对他仅有部分的利益。换句话说,他降低了货币将会把利益无差别地落到一切与该产业有联系的那些人手里,这情形完全和规模外部经济的情况相类似。

这可以部分地用来解释某些生产要素所得的(货币)报酬呈刚性(下降)的趋势。只要这种不情愿减少货币所得的情况很普遍,则任何特定的集体就不可能有实质上的损害。然而在收入(和价格)的刚性倾向特别显著的某些产业中,每当价格很低时,这些产业的活动就几乎趋于完全停顿的状态,而且还常常会延续相当长的时期。

在这方面美国的建筑业就是很出名的一个例子,目前的房屋缺乏也可以部分地归因于这种困难。在该产业中,通常是由一个承包商为消费者建造新房,再由承包商把工程分包给每个专业企业家。这样分头提供各种货物和劳务的专业有:木工、电工、泥灰工、砌砖工、油漆工、挖掘工、地基工、给水工、暖气工、碎石工、屋瓦工和地板工。可以理解,当房屋的需求减少时,提供地基的分包工就会很不愿意自动地削减其产品的价格,然而,如想把协商的削价满意地分摊给有关的生产者,向来是不容易安排的。

相似的推理指明,在价格极易向上变的完成品中,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涨价造成的需求损失,可能很小,而涨价所提高的单位利润却能抵消这种损失甚至还会有剩余。美国近年来的房价史似乎并不和这个结果相抵触。这种分析可能会使人预计到——虽然危机和萧条时期的绝对价格下跌了,但相对价格几乎还是继续上升。而当开始有恢复的迹象时,绝对价格就会急剧上涨。

这表明我们的分析对于通货膨胀的问题,也可能有某种联系,它当然与充分就业的问题密切相关。

所有的分析均表明:为什么个别的工会和其他组织在膨胀的紧迫时期,尽管膨胀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不利的,他们争取提高报酬的要求也还算是合理。单独一个工会自动地避免提高工资的要求,并不能使普遍膨胀的紧迫性得到缓和,只会使它的会员完全听命于价格的上升。同时,社会的每个成员,作为个人来说,只要收入能够与物价同时上升,就都会觉得继续按他在未膨胀时的比例花费他的收入是合理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则惟一的结果就是普遍经济情况恶化,最后会使全体有关人员都蒙受损失。

在这些情况下,就像在失业时期一样,理性的判断可能要求求助于强制的措施安排,也就是要求政府干预,办法是征税、冻结工资以及其它手段,同时对整个经济要紧缩开支并且制止膨胀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