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人们一定会问:郑和七下西洋时,东南亚各国不是都有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存在吗?这些又是谁渡海送过去的呢?的确,郑和七下西洋之前中国已有不少航海家,法显就是其中较着名的一个。
法显,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中国僧人赴印度留学的先行者。俗姓龚,约公元337年生于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他的三个哥哥都不幸夭折,因此,父母怕他再夭折,让他出家当了和尚(20岁受戒)。他好学上进,钻研佛经,深感中国佛经许多地方残缺不全,便立志出国寻求经律。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从陆上步行到了印度。在那里他苦心修行,到处整理佛经,然后准备登船由海上回国。跟他一起去的是9人,回来时只剩他一人了。
义熙五年(409年)十月下旬,由今孟加拉国出发,在海上漂泊14天,到达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在那里见到了一位中国商人,就一起东渡回国。船在海上漂泊13天,来到一个小岛,退潮后水手们修补好船继续航行。他们白天靠太阳、夜间靠星斗辨别方向,遇到阴雨天就随风漂流,不知所向。经过90天海上漂泊,才到达今苏门答腊岛南部。法显在那里逗留5个月,又跟广东商人东渡回国。海上遇到狂风巨浪,一切东西都扔光了,法显却死死抱住佛像、佛经不放。经过海上千辛万苦70天的折腾,才于义熙八年(412年)漂流到山东崂山登陆。有人算了一下,法显在海上先后航行了5000余千米。
法显出国14年,足迹遍及30余国,不但带回了佛经(后来翻译整理出6部24卷),而且还把国外所闻所见及海上斗风战浪的经历整理成《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等),为了解东南亚各国及航行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也为后来郑和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法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航海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马可·波罗的探险之路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出身于威尼斯商人家庭,其父和叔父是有地位的富商,一向在近东经商。
1260年他们迁往伏尔加河流域蒙古帝国西部的拔都汗国经商,后又向东方旅行,1265年到达蒙古帝国夏都——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与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并被任命为大汗特使,访问罗马教皇。
1269年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时年15岁。1271年波罗兄弟第二次旅行东方,马可·波罗随同启程。1272年上半年经土耳其东部,穿过伊朗北部,进入阿富汗国境,休息一年后,离开阿富汗,攀登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走上丝绸之路,1275年再次抵达上都,向忽必烈大汗递交教皇的书信。在此后的16~17年中他们留在蒙古帝国,受到蒙古皇帝的尊敬和重用,经常派他出巡。到过中国的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云贵高原和许多名城。除了为皇帝当差,马可·波罗似乎做过食盐专卖的管理工作。
1292年(元至元二十八年),蒙古国公主阔阔真下嫁给波斯的伊儿汗为王后,波罗一家奉命护送。由14艘桅帆船组成的出嫁船队,从当时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目的地进发。经过两年零二个月,船队终于到达波斯(今伊朗)呼罗州。马可·波罗完成护送使命之后,又继续西行,于1295年的冬天回到了阔别25年的故乡威尼斯。故乡亲友邻居以为他们早已不在人世,马可·波罗成了当时的传奇人物。
1298年,威尼斯与******发生战争,马可·波罗出资造了一艘舰,并亲自任舰长参加战斗。威尼斯舰队大败,马可·波罗被俘,关押于阴森的监狱。在狱中他对东方20多年的神奇生活很留恋,当时的另一囚犯作家鲁斯蒂恰诺根据他的口述,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没想到这部书成了世界一大奇书,对沟通东西方文化和以后新航线的开辟均有巨大影响。也是13~14世纪的欧洲人认识东方世界最有价值的书,它整整影响了几代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了解。欧洲的探险家枕边几乎都放着这部书。
《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人的最大诱惑力便是书中将东方描绘成黄金遍地、珠宝成堆的神奇世界。这就刺激了几代航海探险家要探索通向东方世界的航线,成了他们寻找黄金遍地、珠宝成堆的神奇世界的强大动力。
哥伦布是受这本书诱惑的第一位探险家。
因此,后来史学家在研究航海历史时,发现许多探险家都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尽管这部书在地理知识方面有许多错误,但它给了航海家们一种诱惑力,神秘东方成了欧洲探险家们争先恐后要见到的圣地。而神话般的东方世界,是马可·波罗描绘出来的,因此,他也成了刺激航海事业发展的有功之臣。
海上探险家迪亚斯
迪亚斯于1486年被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任命为新的探险队长。在这之前,葡萄牙探险队裹足不前,商人们满足于黑奴贸易,对新海域探险缺乏热情。国王曾命令商业船队每年要向新海域前进500千米。到了赤道3度多一点的费尔南多波岛,明知沿非洲南岸一定会到达印度和中国,但商人们故意散布说:赤道无法穿过,那里的水沸腾,以此来欺骗国王。迪亚斯就是要穿越赤道,探出去东方之路。
他的探险船队于1487年8月沿非洲西海岸出发,很快穿越赤道,航行到赤道以南20度,戳穿了商人们的谎言。他越过南回归线后,发现了东部海岸线,然后沿岸航行,经初步考察,发现岸上全是光秃秃的岩石和沙地。他们在一个小港里锚泊,在那里立一块刻有“小港”字样的石碑。继而又南下,进入一片没有人航行过的海域。他们在向前航行中遇到了风暴,迪亚斯怕靠岸航行触到礁石,只好让船朝向大海,船被向南吹去。到1488年1月,迪亚斯发现海水越来越凉,天气也好转,便下令调转船头向东驶去,不久就发现了非洲大陆。
迪亚斯又令船队朝北驶去,2月3日,发现了东西走向的高耸的山脉,这时实际已到了南非海岸的阿尔戈阿湾(今伊丽莎白港)。迪亚斯断定,船已处在印度洋中,通往印度洋的航线终于找到了。于是他又在岸上立起第二块石碑,准备继续航行,决心要找到东方神秘的印度。
可是,他们遇到长时间的狂风巨浪,航行极度危险,船员们都反对再横渡印度洋,要求返航。迪亚斯一看众怒难犯,只好航行3天之后返航。
在归途中,风暴不断袭来,迪亚斯在狂风巨浪中发现了一个伸入海洋很远的地角,他立即靠岸避风,在这里他立起了第三块石碑,把这个海角称为“风暴之角”。
1488年12月,迪亚斯返回里斯本,国王亲临港口迎接,把他们称为“探险勇士”。迪亚斯讲述探险经过时,讲到了非洲南端的“风暴之角”。国王一听非常高兴,因为不但赤道被穿过,而且找到了通往印度洋的航线,探险非常成功。国王高兴之下,下令把“风暴之有”改名为“好望角”。从此这个名字就传开了,至今还在用。所有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都认为,迪亚斯找到了通往东方航线的“钥匙”,贡献很大。
海盗大冒险家德雷克
德雷克生于1540年,13岁就开始在海上活动。他性情狂暴,孤僻而又多疑,有强烈的权威欲。他是英国有名海盗豪金斯手下的小人物。在一次跟西班牙人的战斗中豪金斯船队因战败而覆灭,惟有德雷克指挥的船逃脱,从此他成了海盗中响当当的人物。
1572年他奉女王伊丽莎白之命,率船队出海,有权劫掠西班牙的船只和土地。在攻打巴拿马的农布雷-德迪奥斯城时,虽然受伤,仍掳获大量财富。在巴拿马地区的山冈上他望见了太平洋。
1577年,德雷克在英国女王资助下,率领4艘船,去进行他生平最大的一次冒险:穿过麦哲伦海峡,到美洲太平洋沿岸劫掠西班牙人的运金船。第二年6月,他来到麦哲伦停泊过的圣胡利安湾。为了树立他的权威,他将被猜疑要叛乱的一位军官当众斩首,并将人头挂在桅杆上示众3天。
他们用近20天时间穿过了麦哲伦海峡,驶进了太平洋,但他们没有麦哲伦的好运,而是受到了风暴的迎接。天昏海暗,狂涛滔天,白天不见日光,夜晚不见星月,整整折腾了52个昼夜。一艘船失踪了,另一艘船因被刮回麦哲伦海峡而被迫回国,还有一艘损坏沉没,4艘船中只剩下德雷克指挥的“金鹿”号了。
“金鹿”号一个劲儿被南风刮到了火地岛的南部,结果意外地发现,火地岛不是大陆一个角,而是一个岛,在南面是无边无际的大洋。德雷克发现的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峡,后来被人们称为德雷克海峡。
风暴平息之后,他们就沿美洲北岸干起老本行来了。德雷克看中了西班牙人的一个小城,夜间突然冲进去抢走金银财宝。第二天夜里,他们又在海湾里劫持了一条西班牙船,从船上获得一张西班牙人制作的地图。
智利海岸是朝西北延伸的,他到那里一看,根本不对,智利是南北垂直的,他就在地图上改过来,一下子“割掉”了几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这就是他的第二个发现。
在利马港,德雷克发现有30多艘西班牙船,他就有意把船开进港湾内,派暗探打听这些船的动向。暗探对德雷克说,有艘西班牙的运金船,要到巴拿马去。德雷克一听大喜,立即吩咐盯上这艘船。
西班牙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美洲太平洋北岸会出现英国人,这条航线一直是太平无事的,因此毫无戒备。
这艘运金船出发之后,西班牙没有派军舰保护,而是单独行动,这就使德雷克有机可趁了。第二天,他们升帆起航就追上了西班牙的那艘运金船。经过一场较量,西班牙船打不过海盗,只好投降,德雷克劫得许多宝石,还有80磅黄金、26袋银锭、13箱银币,然后扬长而去。至此,德雷克基本完成了女王交给的任务。
00冻死在俄国海滨的探险家
人们把从大西洋绕过美洲北部到达太平洋的航线叫做西北通道。人们又把从大西洋绕过欧亚大陆北部到达太平洋的航线叫做东北通道。英国探险家威洛比就是寻找东北通道的第一支探险队队长。
英国人为什么要往北行,去穿越北极冰海呢?当然并不是今天人们想象中的科学探险,其目的还是为了跟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海上强国竞争,从而能发现更多的殖民地,能找出一条更短航线到远东去寻找黄金、香料、中国瓷器。如果往北成功了,他们就有了比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更佳的航线。
1553年伦敦商人们出资,成立了这支探险队。5月份船队驶出泰晤士河口,朝东北方向航行。队长威洛比是贵族出身,勇敢有余,但航海经验不足。他的助手钱瑟勒是个出色的航海家,从而弥补了威洛比的不足。
出航不久,他们遇到风暴,船队被吹散,威洛比指挥两艘船往东驶去,钱瑟勒的船则不知去向。威洛比遇到风雪交加、严寒袭人的鬼天气,逼得他回到俄罗斯临近芬兰的一个海湾越冬。威洛比在日记中写道:“天气越来越坏,风雪交加,严寒迫人,我们只好在这里越冬。”贵族出身的威洛比,总以为岛上有居民,能弄到一些食物来补充。可是他派出的几个小组回来报告:荒无人烟,千里冰封。
他的日记至此结束。威洛比就活活冻死在海滨。
1554年冬天,一些渔民在摩尔曼斯克附近的瓦尔泽纳河口发现了两艘船,船上货物很多,但人已冻死,共63人。可见,威洛比的航海经验太缺乏了。
钱瑟勒指挥的那艘船,命运跟威洛比完全不同。他顺利进入白海,驶进了北德维纳河口,找到了俄国人,并跟他们通商贸易,俄国人还派卫队护送他回英国。钱瑟勒回国后,英国成立了莫斯科公司。后来,钱瑟勒在海难中死去,英国在1580年又派船队再去寻找通道,结果都下落不明。
英国人想从东北通道进入中国的希望至此破灭。
在北极寻找通道的探险家
寻找东北通道,除英国人和荷兰人之外,还有俄罗斯人和丹麦人。
1648年东西伯利亚下科累马斯城曾组织过一支有7艘船、90余人的探险队。他们无意中被风暴吹进了后来被称为白令海峡的北冰洋与太平洋的通道。可惜这次探险不被官方所知,结果他们的新发现没有被记载到探险历史上。
约80年之后,丹麦航海家白令才奉俄国彼得大帝之命,组织探险队,寻找通往中国的海路。
这时的彼得大帝已病得厉害,他是在病床上亲自制订探险路线的。他要白令从堪察加往北进入太平洋到北冰洋的通道,并登上这一通道的东岸——美洲陆地。1724年,白令带着探险队从彼得堡出发,先骑马,再步行穿过西伯利亚,再乘船从黑龙江到鄂霍次克海西岸出发。因为这段路程很远,是冰海雪原,主要靠人拉雪橇走,吃的都是臭肉和兽皮,因此到了海边人死了不少。活着的人中有不少得了坏血病,他们只好盖起小屋在这里越冬。1727年夏天,探险队渡过鄂霍次克海,到了堪察加岛西岸。当时他们食物太少,白令就从岛上堪察加人手中,抢了许多狗,然后到东岸造了一艘航船。
1728年7月,他们离开堪察加岛,向东北驶去,穿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海域。他们既没有看到亚洲海岸,也没有看到美洲海岸,但断定西伯利亚同美洲是不相连的。
在安娜女皇统治时期,年已60的白令乘“圣彼得”
号,再次率领探险队,于1741年6月4日起锚出海,去探索北美的航路,同行的有奇里科夫率领的“圣保罗”
号。8月初,海上大雾弥漫,白令的探险船小心地驶向呈犄角形的阿拉斯加半岛。突然间,海上刮起一股强大暴风,两船被吹散,奇里科夫继续航行,独自发现了阿留申群岛中的几个岛屿,白令在8月20日进入阿拉斯加湾。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向白令报告一个船员得了坏血病。白令最担心的事,终于又发生了,他非常紧张,因为这是航海中发生瘟疫的危险信号。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军官们一致要求回堪察加岛休整。会才开了一半,又有人来报告:“那个得坏血病的船员死了。”白令把那个叫舒马金的船员埋到附近小岛上,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命名为舒马金岛。
因急于安全返航,他只踏勘了该海湾的西南海岸、阿拉斯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
船开始返航,又遇到狂风巨浪。船员中又有几个得了坏血病,生命垂危,白令本人也感到身体不适,困乏难熬,这使整个探险队军心动摇,许多人跪在甲板上祈祷上帝,希望能降福给他们。
11月4日,一个救命的巨浪把他们的船托过一块礁石,避免了船毁人亡的危险,并把他们推进一个平静小海湾,使他们靠上了一个海岛。但这个岛太荒凉了,没有人烟,甚至连个栖身之地也找不到。白令只好命令大家在沙滩挖洞,搭了个简陋的栖身之舍。
在又冷又湿的“洞”里,连爬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能救这个探险队长。1741年12月19日,这位俄国航海探险的先驱者事业未遂而离开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