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航海家档案馆
14237900000003

第3章

西北通道深入北极的探险家

威廉·帕里是英国海军军官,是探险队的船长。

1818年他曾参加海军部组织的探险队,曾驶入兰开斯特海峡的峡口,因没有穿越而过,因此无功而返。那时他只是一个队员。

第二次,他又跟罗斯探险队进入兰开斯特海峡东部入口1100千米远的地方,这次他是船长,考察了梅尔维尔岛南部帕里山崖,直到碰到坚冰无法航行时才返航,由此获得5000英镑的奖金。实际上只要他再前进400千米,就是白令海峡,就可以通向太平洋了。

1821年帕里成了探险队长。这次他认真总结前两次的经验教训,不从巴芬岛北面进入兰开斯特海峡,而是从巴芬岛南面的哈得孙海峡进入。他在福克斯海湾转了很长时间,又遇到冰封,只好在海岛上越冬。

他们在岛上跟爱斯基摩人和睦相处,有次在部族长家中遇到了一位妇女。虽然她穿着兽皮,但脸蛋格外俊秀,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见了帕里还老是微笑。

这个女人走后,帕里就问族长:“这位妇女是哪个部族的?”族长在介绍时,无意中说到这女人天性聪明,懂些地理,能制地图,对这一带海、岛、山都有研究,她叫伊格卢利克,是相邻部族长家的女儿。

帕里一听高兴极了,第二天就到相邻部族长家中拜访,要找美人伊格卢利克讨教这一带的地理知识。伊格卢利克见帕里没有恶意,就为帕里连夜画出一张地图。

帕里根据这张地图,发现福克斯湾北部与巴芬岛南部间有条狭窄的海峡通往西方,这正是帕里要找的通道。第二年夏天,帕里果然找到了这条海峡。

为了感谢这位漂亮聪明的女人伊格卢利克对他的帮助,帕里把这个海峡入口的一个海岛,命名为伊格卢利克岛。不幸的是,帕里进入海峡不久,船员们得了可怕的坏血病,船队又不得不返航。

帕里虽然没有完整地发现西北通道,但他指出了可靠的途径,因此获得很大声誉。1827年,他还带两个同伴进行了北极探险的尝试,到达离极点800千米的地方才返回。这是人类乘雪橇向北极中心区冲刺的第一次探险。1855年帕里在德国病故。

首次穿越北极飞行的探险家

20世纪初有了飞艇和飞机之后,探险家们很快就应用到极地探险。1896年,瑞典组成“飞鹰”号气球北极探险队,准备穿越北极,在美洲降落,结果没有成功,“飞鹰”号坠毁了,全体队员都牺牲了。1926年意大利航空工程师诺毕尔跟挪威的探险家阿蒙森相识成了朋友,他俩立志要乘飞艇穿越北冰洋。在许多单位和个人的赞助下(包括美国探险家埃尔斯沃斯的资助和两次参加),诺毕尔很快自己设计制造出一艘飞艇,命名为“诺尔格”号,飞艇的艇长就由诺毕尔担任。

1926年4月,飞艇从罗马出发,飞过几个国家领空,航行7600千米,来到北极圈内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5月11日,飞艇经过检修,一切准备好,会集16位探险家,其中有诺毕尔、阿蒙森和美国领航员拉尔森。他们3人在驾驶舱,其他人在座舱里。

当飞艇来到临近极点时,出现了一个迷雾茫茫的世界,越往前飞,玻璃窗被越结越厚的冰碴挡住,很难看清灰白色的地平线。不久,飞艇变得笨重起来,四周结满冰块,螺旋桨不断地击碎着冰块,拳头大的冰块打得飞艇乒乓直响,好像被弹片击中一样,那响声使艇内的人们心惊肉跳。飞艇一降低高度就剧烈颠簸,浓密的云团把它压向高低不平的冰丘。往下看,冰原上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笼罩在雾气之中。阿蒙森熟练地驾驶飞艇,诺毕尔测量着距离。

5月12日深夜,阳光突然穿过云雾,照到结满冰晶的飞艇上,银光耀眼。阿蒙森突然向大家宣布:“准备好国旗,极点到了,我们脚下就是北极!”

美国的领航员拉尔森,半屈一条腿,透过打开的舷窗,对准太阳用六分仪测量距离。他惊喜地喊着:“不错!我们是到北极了!”

飞艇下降距冰面100米的高度,关闭发动机,打开窗口,所有人都探头观望。阿蒙森投出了挪威国旗,诺毕尔和拉尔森各投出意大利和美国国旗。倾刻问,白皑皑的冰原上,出现了一排五颜六色的国旗,他们在北极上空的阳光中飘扬。

飞艇缓慢地在北极上空兜着圈子,16位探险家目睹着北极特有的风光:到处是碎冰块,到处是蜘蛛网似的冰裂缝,蓝净的海水在这些裂缝里泛着涟漪。

湿雾渐渐大了,飞艇又开动机器,不断上升,冲出云层,在1100米高度上迎来灿烂的阳光。5月13日,经过70个小时的飞行,探险家们终于看到了北美洲的陆地,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小城特勒着陆。

这是有史以来人类首次穿越北极冰海的飞行,对后来开通欧洲经北极到美洲的航线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这条航线20世纪70年代就正式开通了。

首次架机飞越太平洋的人

1927年5月世界又传来特大新闻,美国人查尔斯·林德伯格用2天的时间戏剧性地独自飞越大西洋获得成功。辉煌的胜利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英雄。

大西洋被征服了,谁首先飞越太平洋呢?众多国家卷入了这场竞争,其中以日本人准备得最充分,他们想要拿这个金牌。这期间美国人几次飞越都失败了。太平洋的汹涌波涛似乎在嘲笑人们征服它所作的一切努力。

但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却使形势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1931年8月6日,一对美国人克莱德和赫恩顿试图打破环球飞行记录,在未经日方同意下,降落在日本东京。他俩在飞越轻津海峡时拍了日本海军基地的照片,他们以间谍罪被投入监狱。但审判的结果相当出人意料,不但不罚款,还判他俩要飞越太平洋。如飞行失败,就只能乘船回国。

这两个囚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服从判决。1931年10月3日,这两个美国人驾机起飞了。在场的人纷纷议论,这两个蓝眼睛高鼻子的人死定了,准要喂鲨鱼。

这两个美国人只好冒险一搏了。飞机升空不久,就抛掉了起落架,减轻了重量,沿大环形航线几个小时之后就消失了。

日本人以为这一判决实际上就等于判了死刑,他们肯定回不到美国,也回不到日本。可是10月5日,华盛顿州韦纳奇小镇上空,这架美国人驾驶的飞机竟神奇地出现了。经过41小时30分钟的飞行,跨越4551千米的海面,飞机盘旋降低后,缓慢地腹部落了地,一阵抖动震颤之后停了下来。幸运之神再次惠顾美国,同飞越大西洋一样,太平洋又被美国人首飞成功了。

这个消息传到日本,上下都感到震惊,首次飞越太平洋的金牌日本又落空了。有些人对法庭这种判决很恼火。日本新闻界还是按既定方针,一个劲的鼓吹日本人飞越太平洋。1932年9月29日,第一架日本探险飞机升空,开始飞越太平洋,但一去不复返,永远消失了。接着又几次飞行,都令人沮丧地失败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也没有获得成功。

荡桨横渡大西洋的夫妇

1981年6月10日,柯蒂斯和妻子萨维尔,乘坐一条区区数米的小船,全靠人力划动船只,横渡数千千米狂涛巨浪的大西洋,创造了令世人惊讶的奇迹。

柯蒂斯是美国纽约市探险家俱乐部成员,当时34岁。他的妻子萨维尔当时只有24岁,曾担任过罗德岛州大学的划船教练。他俩都是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人。

3月的一天,纽约市探险俱乐部有人提出一个探险方案:用人力划桨横渡大西洋。柯蒂斯回到家里,在餐桌上跟妻子萨维尔说起了这件事,没有想到妻子笑着说:“最好人选,恐怕是我俩了!”

柯蒂斯惊骇,没有作声,他妻子马上说:“你有航海经验,我有划船经验,我俩加在一起不是最好的搭档吗!夫唱妻和忠实可靠,我看值得一试!”

柯蒂斯经妻子这么一说,动心了,夫妻划船横渡大西洋探险历史上还没有呢!他马上对妻子说:“一言为定,明天我就去报名!”

报名果真被批准。3月18日,这对夫妻乘坐一艘长只有762米的“埃克卡利伯”号船,开始了荡桨。他们从非洲的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出发向西荡桨划渡。纽约市探险俱乐部负责他们途中的保险。4月初,由于通信电台出了故障,他俩不得不在加那利群岛停留了一个星期。船和电台都修理好了,他们继续奋力前划。6月10日,他们顺利地到达安提瓜岛纳尔逊码头。岛上居民以及迎接他们的快艇上的人们欢呼雀跃,热烈鼓掌,各种船只汽笛齐鸣,向这对勇敢的夫妇表示祝贺。

欢迎的人群,都想看看横渡大西洋之后的这对夫妻是什么模样。只见夫妻俩都晒得黑黝黝的,但很健壮,很有精神。记者问柯蒂斯:“你们有何感想?”

“我们一路上欣赏着那蓝色的海洋的美丽景色,真是别有风味,太有意思了!”

记者又问他妻子萨维尔:“你有何感受?”她笑着说:“我做了一次最好的健美减肥锻炼,身子苗条了,胆子练大了。”

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到安提瓜岛,行程45052千米。

看完以上这个故事,也许有人会问:除这对夫妻之外,还有没有人横渡过大西洋呢?有,而且不少。

1960年春季,两名英国士兵里奇韦和布莱恩乘英国“玫瑰”3号小船从纽约出发,奋力摇桨91天,到达爱尔兰。几乎在这同时,另外两名英国记者戴维和霍尔,乘“海鸭”号小艇横渡大西洋,动身前宣称:“我们的海鸭子将永不沉没。”可是,几周后,加拿大的一艘驱逐舰却在海上发现底朝天的“海鸭”号,两名记者已无影无踪了。

1965年,对航海一窍不通的美国记者曼里,非要冒险横渡大西洋。他乘的船只有412米长,他要从美国出发前往欧洲。途中五次被风浪打翻落水,可每一次“鬼打墙”的巨浪都手下留情,使他死里逃生。在吃尽千辛万苦后,他还是平安地到达了目的地。

历史性的水下航行

1954年,美国海军制造了“鱼工鱼”号潜艇,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核潜艇的出现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不像普通潜艇那样要经常浮出水面,几乎可以永远处于水下状态;由于动力充沛,它的水下航速可达30节(1节=1海里/时)以上,能在水下连续航行二三个月,它的续航力达到12~20万海里,包括在北极的冰层下潜航。

自从潜艇发明以后,它一直是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因此对海底探险似无特别的意义。尽管如此,“鱼工鱼”号核潜艇冰下穿越北冰洋的壮举,无论如何都带有浓重的探险色彩。在那充满险恶的水下环境中,人类无所畏惧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57年8月,“鱼工鱼”号核潜艇艇长安德森中校接受了潜航北冰洋的任务,试图开辟北极的冰下航路。安德森艇长乘飞机拍摄了北极的电影,官兵们看后留下的印象是:冰,冰,到处是白茫茫的冰。对北极冰层下的面貌,人们仍是一无所知。官兵们都渴望早日揭开这个冰下秘境。

为了打开北极的冰下通道,“鱼工鱼”号进行了改装,这回它加装了13个回声测冰仪,其中3个用来测水深和海底地形,10个用来探测冰层、冰柱,还在指挥台安装了水下电视,等于长上了更加灵敏的水下“耳目”。1958年4月25日,“鱼工鱼”号踏上了“阳光行动”计划的征途。

6月8日,“鱼工鱼”号驶出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港,潜航方向是北冰洋的门户——白令海峡。经过1700海里的长途潜航,到达了白令海峡的南端。海峡海况险恶,海面浮冰滚动,水下冰柱林立,海底崎岖不平。此时,潜艇陷人了险恶的水下环境:上面离浮冰底部只有8米,下面离海底只有14米。“鱼工鱼”号探索了3个昼夜,未能在水下通过白令海峡。安德森艇长只得下达返航的命令,回到夏威夷待命。

7月23日,“鱼工鱼”号上116名艇员又踏上了去北极探险的第三次征程。在飞机侦察冰情的配合下,“鱼工鱼”

号顺利通过了白令海峡,于8月1日8时37分潜入北冰洋的深水区,沿着预定的航线顺利前进。北极冰山之下的海底,就像月亮表面一样,充满了丛山峻岭、深渊绝壁和熄灭了的火山口,或是宽广的丘陵和平地,只不过海床变深了,深得使他们足以躲过任何巨大的冰山而游刃有余。一位叫贾维斯的一等兵乐不可支地说:“好家伙,这样的北极探险可真有意思,在冰山底下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一小时跑20海里,船里空气新鲜,不冷不热,天天有大鱼大肉吃。”他又指指头顶得意地说:“我可不愿意像皮尔里那样从冰块上面走到北极去。”

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8月3日23时15分,“鱼工鱼”号胜利通过地球的顶端——北极,一个人类的梦想实现了!艇上全体官兵颀喜若狂,许当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为了庆祝横渡北极,炊事兵端上一块大蛋糕,上面写着“1958,潜水过北极”,在鼓掌欢呼声中,众人分而食之。

征服深渊的皮卡尔父子

雅克·皮尔生于1922年7月28日,从他懂事那天起,老皮卡尔就有意识地培养他对海洋及深海探险的兴趣,逐步把儿子引导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潜水事业上来。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雅克·皮卡尔很快成长起来了,不久就成为父亲最得力的助手,20多岁时就成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深海探险家和深潜器设计家。

1952年,老皮卡尔在雅克·皮卡尔的协助下,设计建造了一艘新型的深潜器,它长151米,宽35米,可载两三名科学家。皮卡尔父子为了感谢的里雅斯特市民的盛情,特地将它命名为“的里雅斯特”号。

1953年8月1日,“的里雅斯特”号首次下水,载着皮卡尔父子潜入1080米深的海底。随后在第勒尼安海,深潜器到达了3048米深的海底。同年9月,“的里雅斯特”号载着皮卡尔父子在地中海下潜到3150米的深处,再次刷新了人类深海潜水的新纪录。

1954年,年逾古稀的老皮卡尔退休了,他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雅克·皮卡尔身上。于是,小皮卡尔的时代来临了。

“的里雅斯特”号于1958年转卖给了美国海军。在皮卡尔父子的精心组织下,美国海军从德国购置了耐压强度更高的克虏伯球,使深潜器具备下潜到11000米深度的能力。1958年新的“的里雅斯特”号改建完成后,首次试潜就下游到5600米的深度,次年又深潜到7315米。随后,美国海军便着手制定向世界最深渊——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进军的计划,定名为“浮游生物计划”。

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海洋的最深点,水深达11022米,人类从未到达过这里,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向马里亚纳海沟冲击,摘取人类潜水史上的这一王冠,极大地吸引了皮卡尔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