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另一位性空禅师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传奇性。当时有贼人徐明叛乱,使生灵涂炭,杀戮甚惨,性空禅师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难逃,还是冒死见徐想感化他,他在吃饭的时候做了一首偈自祭:“劫数即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何正好乘时,请便一刀两段。”因此感化了盗贼,解救了大众的灾难,后来禅师年纪大了,就当众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入坐盆中,盆底留下一个洞,口中吹着横笛,在悠扬的笛声中,随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了一段佛门佳话。他留下一首诗说:“坐脱立亡,不若水葬;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原来过去有一位船子和尚也喜欢这种水葬方式,性空禅师因此特意又作一首曲子来歌颂:“船子当年返故乡,没有踪迹好商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教坊。”性空禅师和船子和尚这种吹笛水葬的死法,不是也很有诗情画意吗?
民国的金山活佛妙善和尚,也是以水化的方式圆寂的,那是民国二十三年在缅甸仰光发生的事了。那时妙善和尚染了热毒,又营养不良,两脚背上都长了毒疮,依旧日日趴在热石板上拜佛,弄得疮口溃烂、脓血外流,还不肯接受弟子延医治疗的照顾,连冲个凉水澡都不肯,使大家束手无策。一直到了圆寂当天,弟子又来劝请冲凉水澡的时候,活佛居然爽爽快快地点头答应了:“你要我冲凉很好,我看今天也正是我冲的时候了!”
一语双关地说完,就高高兴兴地进入浴室冲洗,弟子不放心,还特别要求活佛多冲一下,除掉热毒,活佛笑嘻嘻地回答道:
“我知道,一定要多冲,只冲这一下,就不必再冲了。”结果几个钟头过了,仅听见哗啦哗啦的水声,却一直不见活佛出来,大家觉得奇怪,推门一看,活佛还是屹立在那里,但是心口早就停止跳动了。像这种坐脱立亡的死法???真正摆脱了无始无明的牵绊,不是很美好的事吗?
很多禅师死的姿态千奇百怪,像丹霞天然禅师策仗而死;隋朝的惠禅法师是手捧着佛经跪化的;唐朝的良仿禅师来去自如,要延长七日就延长七日而死;遇安禅师自入棺木三日犹能死而复生;古灵神赞禅师问弟子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声三味’?”弟子们答不知道,神赞禅师把嘴巴紧紧一闭就死了。而庞蕴居士一家四口的死法尤其各有千秋:先是女儿灵照抢先坐在父亲的宝座上化逝,庞公只好卧着死;儿子在田里锄地,一听父亲去世了就丢下锄头立化;庞夫人见他们个个都去了,也拨开石头缝隙,随口留下一偈而去:“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像这些禅师、居士们的死法,既轻松潇洒,又幽默自由,有的是快活自在的,有的是有诗情画意的;他们用各式各样的舒舒服服的姿态通向死亡,站着、坐着、躺卧、倒立、跪化、说偈而死……由于他们具有勘破生死的智慧,才能这样无挂碍地撒手而去。
人,有生必有死,故不要以为附赘悬疣,以死为惧哀号,而应将死亡视为一件美好自然的事。
我们常常都在为人生诸事做准备,为黑夜来临准备手电筒,为了雨天准备遮伞,为年节准备换装……而现在,我们也应该趁着时间还早,趁着自己身体精神都还健康的时候,先为死后的皈依处预做准备,为未来的归宿铺下坦途;我们不但要对现世的生活怀抱无限希望,对于死后的生命更要建立高昂的信心——生有所自,死有所为,法身久长,慧命无量。
死不在于方式却在于意义。不在于形式却在于内容,以达观心堪破死亡,那么死亡便不足惧。
10.由死而悟
日本的亲鸾上人9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
慈镇禅师问他:“你还这么年少,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答道:“我虽年仅9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究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年高,你也不能保证你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就为你剃度吧!”
亲鸾的态度充分表明了佛教对人生的珍惜。的确,净土宗的印光大师警诫行人——念死。为什么要念死呢?因为我们活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幻象世界,以浊秽为净,以无常为常,以逼迫为安,以虚蕊为实。不肯散财布施,不肯退步委曲,不肯柔和无诤,更不肯给人信心和欢喜。过去的圣贤,所谓立功、立德、立言,福泽后人,他们施予众生福乐恩惠,增添人间富丽色彩,他们无憾而终,含笑归去!
人经历世间数十年的寒暑岁月,终究会有老病死亡的一天,很多人面临死亡,常常是不甘愿、不放心地离开。因为他还有志愿没有实现,还有事业没有完成,还有恩惠来不及报答,还有善事功德不尽圆满。
他们感觉自己对于世间亏欠很多,可是无常一到,由不得人拖延一刻,最后迫于无奈,只有把种种的歉疚和惭愧带进棺材里。因此,一个人在世间,该担负的责任要一肩挑起;受别人的滴水恩德要及时回报;需要忏悔认错的事,更不要推诿粉饰;需表达沟通情感,何必吝于开口呢?心头摒除闲事牵绊,自在洒脱地走人间一回。
不要把歉疚带到棺材里,让我们重新省思生命的价值,今生要留下什么在人间呢?贪欲还是施舍?瞋恨还是宽恕?斗争还是和平?索求还是余荫?
平常死亡对我们而言,像梦一般遥远,我们总想:怎么会呢?但事实上那是每个人终有一天都会面对的现实,即使最爱的人也要被迫分离,被迫抛弃已有的财产、地位,终究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浑然不觉的我们总是生气蓬勃地度过或哭或笑的一生。
其实我们每天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有一个少年,他患了一种肌肉萎缩的难治病症,医生已经宣告来日不多。他不但接受这个死亡宣告,并正视直逼而来的死亡。对其不多的人生,他认为应该留下“我确实已来过一遭”的证明,所以每天拼命地作诗。
我们也许认为死亡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或者认为是马上要面临的事,此二种想法不同,生活态度亦随之差距甚大。
倘若我们认为死亡是很久以后的事,则不会慌慌张张地急着要把活着时该做的事做完。但如果死亡迫在眼前,则必会将所剩短暂的时日区分清楚,好好地把握。
日本的上智大学精神科教授小术贞孝曾走访全日本的监狱,他获得一个惊人的结果,那就是死刑犯和无期徒刑犯之间,想法与态度有很大的差别。
死刑犯中有人一晚可作出20句甚至30句的俳句,或者读完一本深奥难懂的书,或者给同一位女性写了300封之多的信,等等,每人都显出自己精力最旺盛的一面。
相反,无期徒刑囚犯则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简直毫无气力、毫无感觉。
仔细想想看,我们每夜不都在死亡的状态中吗?睡眠是一种假死状态,只不过确知第二天早晨会醒过来,方能安心入睡罢了。谁都无法保证明天一定还会活着,所以不妨将今天视为生命的最后一天,竭尽全心去努力生活吧!
念死,是因为我们活着。与其在死前掂念未尽的一切,何不在生时做到让自己无憾。
11.停一停生命的脚步
我们一生劳碌奔波,却总忘记要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停一停,到最后骑驴也会被驴踢。
日休禅师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但是他又告诫人们:“今天,你别走得太快,否则,将会错过一路的好风景!”
现代人看起来实在太忙了,许多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上过活,手脚不停,一刻不得空闲,生命一直往前赶;他们没有时间停一停,看一看,结果,使这原本丰富美丽的世界变得空无一物,只剩下分秒的匆忙、紧张和一生的奔波、劳累。
一天,一位年轻有为的总裁,以比较快的车速,开着他新买的车经过住宅区的巷道。他时刻小心在路边游戏的孩子会突然跑到路中央,所以当他觉得小孩子快跑出来时,就要减慢车速,以免撞人。
就在他的车经过一群小朋友身边的时候,一个小朋友丢了一块砖头打到了他的车门,他很生气地踩了刹车后并退到砖头丢出来的地方。他跳出车,用力地抓住那个丢砖头的小孩,并把他顶在车门上说:“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知道你刚刚做了什么吗?真是个可恶的家伙!”接着又吼道:“你知不知道你要赔多少钱来修理这辆新车,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孩子央求着说:“先生,对不起,我不知道我还能怎么办?我丢砖块是因为没有人肯把车子停下来。”他边说边流下了眼泪。
他接着说:“因为我哥哥从轮椅上掉了下来,我一个人没有办法把他抬回去。您可以帮我把他抬回去吗?他受伤了,而且他太重了我抱不动。”
这些话让这位年轻有为的总裁深受触动,他抱起男孩受伤的哥哥,帮他坐回轮椅。并拿出手帕擦拭他哥哥的伤口,以确定他哥哥没有什么大问题。
那个小男孩万分感激地说:“谢谢您,先生,上帝会保佑您的!”
年轻的总裁慢慢地、慢慢地走回车上,他决定不修它了。他要让那个凹坑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等周遭的人丢砖块过来了,才注意到生命的脚步已走得太快。”
当生命想与你的心灵窃窃私语时,若你没有时间,你应该有两种选择:倾听你心灵的声音或让砖头来砸你、提醒你!
有一位老人,年轻的时候汲汲营营,每天都工作超时,拼命地赚钱。
节假日,同事们带孩子度假,他却到小贩朋友的店铺帮忙,以赚取额外收入。原本计划在还完房屋贷款后,便带孩子们到临近的泰国玩玩。可是,三个孩子慢慢长大,学费、生活费也越来越高。于是他更不敢随意花钱,便搁下游玩一事。
大儿子大学毕业典礼后一个星期,夫妻俩打算到日本去探亲。可是,在起程前两天的早晨,醒来时,他突然发现枕边的老伴心脏病发作,一命归天了。
这是怎样的遗憾?你是否也因为生活太快、大忙碌而忽略了你所爱的人呢?
其实,人不是赛场上的马,只懂得带着眼罩拼命往前跑,除了终点的白线之外,什么都看不见。我们不必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紧紧的,应该留下空闲来欣赏四周的风景,来关心身边的人。
一张一弛,方能感受生活的韵味。倘若生活只有劳碌奔波,也就没有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