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应无所往”,也就是说不可停留。在你停留的地方,就是你的路终止的地方。
1.进时分清轻重
一位老禅师发现自己的徒弟有些自满,便决定教导他一下。于是老禅师拿出一个瓶子放在他面前的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较大的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向徒弟问道:“瓶子满了吗?”他的徒弟应道:“满了。”老禅师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些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
但这一次徒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他应道。“很好!”老禅师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瓶子。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徒弟:“瓶子满了吗?”“没满!”徒弟说。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拿过一壶水倒进瓶子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抬头看着徒弟,问道:“这件事情说明什么?”徒弟想了想,终于悟到了禅师的良苦用心和自己的错误。
佛说:“应迟缓而作之事,则迟缓作之;于应急速作成之事,则急速作成之,实甚大大合宜,故此人必是有智之人,将来应受大乐。”
这则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进退方面的问题,且再恰当不过了——你看,如果老禅师不是在瓶子里先放大石块,那么他就再也不能把那么多其他东西放进瓶子里了。那么,什么是我们生命中的“大石块”呢,这种大“大石块”就是我们生活、工作或事业中的紧要之事,它有可能是我们与爱人共度时光,有可能是我们的信仰、教育、梦想,不管怎样,我们切切记得要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生活就会杂乱无章。
是的,同样的空间,放置东西的先后顺序不同,结局就大相径庭;同样的时间,工作安排的顺序不同,结果也千差万别。最重要的“大石块”一定要排在第一位。由于事情的紧要程度不同,在处理的程序和序列上就要因事而异,这样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每个人每天面对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即重要且紧迫的事;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紧迫但不重要的事;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