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入于人群中,自未知他人,他人未自知,不应心自恃。”那些在人性上冷漠傲慢的人,很容易遭到突然的失败,而那些有礼有节、有爱心的人则可以得到人们加倍的尊敬和爱戴,并可因此获得持续不断的成功。
1.待人莫失谦恭
谦恭不是一种表面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它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越深越能虚心谨慎,地位越高越能以礼待人。谦恭不是卑下,也不是软弱,更不是无能。谦恭是一种情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质。谦恭也是一种修养,那种脸上没文化、肚里无墨水的鲁夫莽汉是不会谦恭的。与谦恭者在一起,像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让你流连忘返;像喝陈年老酒,让你回味无穷;像诵读一首气韵十足的诗歌,让你掩卷长思。
而傲慢就不同了,傲慢表面上来自优越感,根源其实是愚蠢和基于愚蠢之上的偏见。事实上任何优越感都同样的愚蠢:富人对穷人有优越感,所谓读书人对学历文凭低于自己的人有优越感,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居住在乡下的人有优越感,混在国外的对没能混出来的人有优越感。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是所有这些优越感都是愚蠢,都是落后社会的产物。缺乏社会流动的社会容易产生人对人、人群对人群的优越感,但是一个崇尚平等、自由,提供充分的竞争和流动机会的社会则让所有的优越感都成为狭隘者的聊以自慰。既然优越感是一种愚蠢,傲慢自然就是一种愚蠢,并且它还是一种对人群的仇视和敌意,是反社会的品行。
曾经有一位学识渊博的老禅师正和俗家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弟子,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郢都郊外的一个村镇旁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自己的富有时,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老禅师拿出了一张包括诸多国家在内的一张大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我国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郢都在哪里?”老禅师又问。
学生挪着手指在地图上将郢都找出来,但和整个国家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那个村镇在哪儿?”老禅师又问。
“那个村镇,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老禅师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且又深有感悟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过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都应保持一颗谦恭有礼的心。
曾经有一个老先知,他让自己的弟子到各地去修行,其中有一个弟子,在经过一番苦修后,练成了“在水面上行走”的绝技。
他好不得意,在其他弟子面前讲得眉飞色舞,并兴奋地问老先知:“老师,我够厉害吧!大家是不是该向我多多学习呢?”
老先知一语不发,带着大家到河边叫了只船,领着众人一起坐着船渡到对岸。大家都不知道老先知要做什么,等到了对岸后,老先知问船家:“要多少钱呢?”船家说:“两块钱。”
这时,老先知微笑地对着那位心高气傲、不可一世的弟子说:“年轻人,你引以为傲的新本事也不过值两块钱而已嘛。”
那位弟子听了之后满脸羞红,从此以后更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品德,几年之后,成为了一位既谦虚又有能力的人。
谦恭,是许多有能力者所缺乏的美德,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拥有不同的才能,你拥有这些,不代表你比别人高明,也绝不要看不起不会的人,因为你会这方面的东西,别人也必有你所不会的。比如在水面上行走本事不小吧,然而用故事里老先知的话来说,也不过值两块钱嘛!想一想,如果连“在水面上行走”都只值两块钱,我们平常所具有的那点才华又值多少钱呢?我们还有什么好骄傲的呢?所以,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才干,都不要心高气傲,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要觉得别人都该效法自己,否则,我们就成了“骄傲”的俘虏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谦虚是:自知之明和谦恭。自知之明是智者的标志之一,太多的人由于没有自知之明而被人贻笑大方,但是自知之明直接的受益者是自己。所以,在这???我们更看重的是谦恭。谦恭跟傲慢一样是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但是方向正好相反,谦恭是一种优良的品格。
谦恭首先因为具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条件如果有优于别人之处,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如果不保持努力我们会朝向下的方向滑行,甚至前功尽弃;如果别人努力,很快能在这些方面超过自己。所以,任何人其实都是无以为荣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别人有任何的优越感。谦恭来自豁达,我们对别人谦恭的时候,可能助长了对方的骄傲甚至傲慢,所以如果没有豁达的理解,立即会互相刺激骄傲,所以豁达是保证对方毫无来由地骄傲起来的时候,依然保持你的谦恭的前提。谦恭来自同情,更确切地说是人文主义精神或者人道关怀倾向,在很多时候,如果对互动对象不是谦恭而是骄傲,就立即会把对方逼入一种丧失信心甚至手足无措的窘迫境地。在机构或组织里如果一个上司没有应有的谦恭,下级时时刻刻会如坐针毡,日常交往有很多情形其实很类似,尤其是相知不深的人。谦恭来自尊重,我们对人谦恭其实表达一种承认,这是容易理解的,如果你不承认对方的平等地位,你会表现出傲慢和藐视。
如果你真的有力量,最好永远保持谦恭。面对一个目标,谦恭的人会承认自己还需要准备很多条件才能获得,于是他努力地去准备,结果他获得了那个目标。骄傲的人正好相反,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能力获得,而把不屑于获得目标作为自欺欺人的借口,自然他们不会去努力准备条件,最终他们不可能获得目标。
谦恭者用言行证明自己的有礼,自恃者用言行证明自己的无用。
2.以暖语对人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语言对人,是一个人有无修养与礼貌的标志。佛陀告诫众生说:“美好的话,是老实话,和好尊敬的话,谦恭和悦的话,对各方有利益的话,对时间地方适合的话,对所说的事情亦合宜的话,使用的语句和声调亦都适合的话。这些话,自然一定会做出许多利益来的。”
按照佛陀的教诲我们在生活中若能以暖语对人,一方面可以显示出我们为人处世的修养与智慧,另一方面则可以让事情顺利完结。可见,有礼有节的语言智慧胜似千军万马之力。
一则寓言说:
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
说话的语气、态度以及措辞直接关系到你说话的效果,如果你在说话时态度和婉,语气平静,措辞恰当,就可以顺利收到让路人脱掉衣服的目的。反之,则只能让路人越来越裹紧衣服。
历史上很成功的一个说话的例子便是触龙说赵太后。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绝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太后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对于大臣的强谏,她恼怒已极,公开下令警告群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这样情况下,触龙去见她会有什么结果呢?现在让我们展开这个故事的完整情节吧。
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但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做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触龙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现在我们来看,触龙劝说之所以能大获成功,主要在于他巧妙地使用了“良言战术”——首先他使自己的谈话出乎太后意料之外;其次,要用闲话拖长交谈的时间,来缓解太后的“盛气”;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年龄大、资格老、关系深等种种有利因素,从本身的体衰多病说起,以同病相怜的切身体会来打动太后。既说他“愿见”太后,则太后必以为是来劝说自己放走小儿子远离国土、入质齐国的,所以先做了精神准备,以“盛气”凌人的态度等着对方来用唇舌交锋。而触龙却有意识地显出老态,见面以后,先不说话就自我道歉,说明自己不良于行,所以少来谒见;但对太后的健康又表示关切,仿佛再不来谒见太后就实在放心不下了。这一席话全出乎太后意料之外,太后早就准备好的全副精神武装根本没有用上。这实际上触龙已取得了几分胜利,他不是“先声夺人”,而是用情感把太后给软化了。两人的对话很自然,触龙是用同情、慰藉和关心的“将心比心”的感情来解除太后的精神武装,转变她无可理喻的错误态度的。
试想,假如触龙在一开始时态度有失谦恭,语言有失礼貌,那么,结果估计不仅不能顺利说服太后,更糟糕的可能是遭致杀身之祸。所以,说话的方式是一个人是否有礼貌、有修养、有智慧的标志。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以礼貌、温暖的语言为人处世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放下你的优越感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他的优越感摆在别人面前,那是一种无礼、无智,以势压人的愚蠢行为。而且最终只会遭到他人的攻击和唾弃。
从前,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是财富、地位、能力、权力,还是美丽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她;但她整天总是郁郁寡欢的样子,连个可以谈心的朋友都没有。由于优越感的驱使,使人们都不喜欢跟这位女施主交往,因为她会在有意无意中伤害别人,久而久之连最亲密的朋友都疏远她了;譬如,好友兴冲冲地打电话告诉她,用了折价券到批发店买到许多便宜的保养品,而她总是说:“噢!你还到这种地方买东西呀,我只敢在有品牌的专柜买,那里的价格也不是很贵哦。”这样的话除了让人产生距离感还会有厌恶感。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己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喜欢。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如果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一定会成为有魅力的人。”
这位女施主听完后非常的开心,虔诚地问道:“那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而不是说处处显示自己优越的话。”
女施主接着又问道:“那???音又要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答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音声转为帮助的音声,把不屑的音声变为尊重的音声,把娇纵的音声变为体贴的音声;同时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回答说:“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说到底要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了,也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没有了以前那种不可一世的优越感了,对人总是谦恭有礼,对朋友尤能体恤关怀,大家变得都很喜欢她了,不久就被评为“最具魅力的施主”!
现代社会,似乎很多人都有一种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的优越感,当地人看不起外地人,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小城市的人,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富人看不起穷人,白领看不起蓝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