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14361400000030

第30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禀赋(1)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支撑作用,不同的区域经济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环境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总是体现出不同类型地域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日益加强的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和探讨地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弘扬地域文化优势,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力,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

区域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构成,由于地理区位、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各具特色并互有差异。同时,也孕育了具有不同个性特质的地域文化。

区域经济决定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因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区域经济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它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区域经济过程也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但中国又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长达两千多年的国家,封建思想与文化的积淀特别深厚;还是一个疆域辽阔、地貌复杂、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从而又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就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如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就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具体以流域来分,就有辽河文化、海河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珠江文化等。如以农业生产方式来分.则有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内陆农耕文化、沿海海洋文化等。如以历史传统和行政区划来分,则有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这些不同的文化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传统观念。在我国古代,徽商兴旺之时,扬州巨贾多为徽州人,他们回家乡大兴建筑,使带有扬州色彩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徽州之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经营有成的徽州商人投资兴学,极大地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发展,近200年间,出了519名进士,在全国排前五位;各类才俊更是层见叠出,如理学家朱熹和戴震、数学大师程大位、物理学家郑复光、画家黄宾虹、教育家陶行知、音乐家张曙、国学大师胡适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徽州盐商征集苏州名伶,组建家庭戏剧班子,导致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四大徽班进京,由此诞生了风靡全国的新剧种——京剧,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对地域文化支撑作用的具体体现。再如,古代齐鲁大地资源充足,物产丰富,社会安定,由此孕育出我国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孔孟儒学,在经济活动中,又形成了儒商文化,对齐鲁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和封建社会特别长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既有许多精华,又有不少糟粕。其“精华”,即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如崇尚忠孝节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吃苦耐劳,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其“糟粕”,即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如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思想等,已成为一些地区的发展障碍。文化传统观念既然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就越有条件对本地的文化传统观念进行审视和扬弃。事实上,已有不少地区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或为本地区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修建纪念馆所、出纪念文集等,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且也是为了弘扬当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经济越发展,这项工作可能会做得更好。此外,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还可以办好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大力宣传科学,反对迷信;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大力颂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鞭挞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为发展本地经济扫除精神障碍。

但是,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如今天的关中、西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虽不如沿海地区,但其科教实力、文化繁盛程度仍属国内前列。而在一个地区经济抬头、商业始兴之时,往往伴随着文化的拮据、知识的贬值。如清朝的“晋商”名震全国。但山西当时却是重商轻文。在当代,温州、深圳经济的腾飞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但兴旺之初,文化积累也显得十分匮乏。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比如,善于吃苦耐劳的人适应能力特别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绩,自然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崇尚忠孝节义的人特别讲诚信,不仅自己不搞坑蒙拐骗,也痛恨他人言而无信、制假贩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特别体谅国家,体谅别人,往往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觉地为国家、企业分担责任;平时尊老爱幼的人大都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致富之后往往不忘乡里邻居,能带领大家一同致富。总而言之,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就越能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投资者放心,行商者舒心,打工者安心。相反,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则会制约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严重的人往往会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浙江温州人借以致富、闯荡世界的“五把刀子”(即菜刀、剃头刀、剪刀、皮鞋刀、螺丝刀),在这些人眼里是不屑一顾的。他们中不少人宁肯待业、失业,也不愿放下架子,去从事服务性工作。“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人总是“唯官”、“唯上”,重官轻商,从而很难与外来客商及私营企业主真心相处,更谈不上热心为他们服务了。持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观念的人则不仅重男轻女,而且瞧不起体力劳动者。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人办事往往不循科学规律,而是求神问卜、投机取巧。有的人致富后则买地造坟,求祖宗保佑,他们往往走不出“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的怪圈。总之,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氛围往往就越差。

二、地域文化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Ⅱ向

地域文化环境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经济运行中,每一个活动主体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沉力量。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分析各地商业活动,无一例外地揭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如齐国“其俗宽缓阔达,有先王遗风”;邹鲁“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好礼,地小人众,俭啬”等。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在当代,文化力量对于经济效益的作用日益显著。一方面。人们享受着文化背景所赐予的灵感和力量;另一方面,他们也日益感受到消极文化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

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目前,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及江浙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中,历史传统、科技人文等地域文化因素即是重要一方面。自宋代以来,该地区即是中国经济最为富庶、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该地区的文化水平高,商品意识浓厚,又有着经营工商业的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对该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起飞和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

地域文化类型致使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主体地区,每一个大的文化区又可以划分为相当数量的亚文化区。这些有着相似或相同文化特质的文化地理区域,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如南方文化中的主体文化——长江文化,就划分为巴蜀文化、滇文化、黔文化、荆楚文化、赣文化、吴越(江浙)文化、江淮文化、闽文化、岭南文化、桂文化等,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相同的文化规则下聚合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再如黄河文化中的三秦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豫)等,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由这些不同文化观念主导下的区域经济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例如,山东省境内的齐文化和鲁文化就造就了不同特色的区域经济。从历史上看,鲁国认真推行周制,而齐国则“简其礼”,从而导致齐文化轻灵、功利、世俗色彩浓,而鲁文化则厚重、伦理色彩浓。今天山东境内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齐地的经济强于鲁地。固然有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作用,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