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14385200000025

第25章 进让

对于赵烈文这句“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曾国藩后来在家训中反复提及,他的认识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虽然我们常说遇事有时要忍让,但忍只是小境界,让才是大智慧。

我们知道,在曾国藩幕府人才流失之前,曾国藩在待人接物上是特别讲究忍的。他小时候脾气比较犟,也比较大,年轻时因为志向开始变得远大,所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开始刻意改变自己,这也是他成长历程中比较有名的修身实践。因为要修身,所以曾国藩十分注重克己复礼,尤其是在忍功上,日渐修炼,随时自省。

比如当年考举人之前,曾国藩在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他有一个同学,出身富家子弟,性情十分暴躁,常跟同学们发生口角。有一天,这家伙突然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开始向曾国藩发难。当时曾国藩的书桌刚好紧挨着窗户,而这位同学的书桌则在他的旁边,他看曾国藩不顺眼,就指着曾国藩大声喝斥,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户里过来的,你挡着我的光了,赶快挪开!”

曾国藩一听这话,火往上冒,同学们一听这种无理要求,也不由得都围了上来。但曾国藩气归气,看了看大家,居然一声没吭,就把桌子挪开了。

又有一天晚上,当时大家都住在一起,睡前求学的这帮学子们都有掌灯读书的习惯。有一晚曾国藩正在念书,这家伙又突然发难,指着曾国藩大骂,说:“你小子平常不念书,这时候念书不是存心不想让我睡觉吗?”曾国藩当时恼火至极,因为晚上念书的可不止他一个人,所以这种指责简直就是莫名其妙。但曾国藩还是没跟他吵,以后晚上看书就改默读了。

后来,曾国藩考中举人,放榜消息传来,同学们都为他高兴,偏偏这个同学埋怨说,都是这个曾国藩把他读书的风水给占了,要不考上举人的就是他了。别人说,不是你让人家挪位子、让阳光的吗?结果他说,正因为如此,才把曾国藩挪到好的风水宝地里去了。曾国藩听了之后,笑一笑,毫不在意,反而劝慰同学,不要跟他一般计较。怎么样?可见青年时代的曾国藩,他的涵养与气度,尤其是这份忍功已经不一般了。

后来曾国藩初办团练,被长沙官场好一顿羞辱,弄得“折戟沉沙”,败走衡阳。气愤之余,他不禁也要上本参奏长沙官场的这帮腐败官员,但写好了奏本后,想想还是把奏章给撕了,然后说了句忍辱负重的名言——“打脱牙,和血吞!”就是再大的耻辱,再大的挫折,我曾国藩也能忍。

所以曾国藩教儿子有句名言,叫“千万忍耐,忍耐千万”(《曾国藩全集·家书》),是说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人生不如意处,忍耐是第一个重要的修养。

但是到了后来曾国藩认识到,只忍还不行,还得让。虽然说忍让是一个词,但忍和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那么忍与让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在于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忍辱负重,一个叫让利于人。

当矛盾爆发、压力增大的时候,我们说要忍,这个忍就是忍辱负重的忍,就是以极大的耐力与耐心去面对那个矛盾与压力。但问题是虽然你有耐力与耐心,可矛盾与压力本身却不因为你有没有耐力、耐心而取消,就是说忍耐只是解决了自己这一方面的问题,却并不能解决矛盾与压力那一方面的问题。

当然,可能因为你的忍耐,矛盾与压力渐渐随时间而淡化了,那是矛盾与压力在时间的过程中被动地、随机地消解了,并不是因为你的忍耐而主动淡化的。

再通俗点说,忍耐其实就是不作为,但压力并不受你这种不作为控制,它有可能随时间淡化,也有可能因为你不作为反而进一步加强,最后的局面就会是不可控的。所以深谙世道的曾国藩后来也认为,只有忍还是不行的,因此他在教育儿子曾纪泽的时候曾经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曾国藩全集·家书》)就是说,该主动的时候还是要主动的,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一味忍耐有时候还是太被动了。

当然,主动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当矛盾爆发的时候,硬顶、硬抗有时反而会激化矛盾,肯定不是一种好的办法,这时候“让”就显得更智慧一些了。

我们前文也说过曾国藩“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例子。曾国藩在外为官,湖南老家要翻建老宅,因要有所扩建,所以因为宅基地跟邻居发生了纠纷。湖南人都是吃辣椒长大的,邻居也不是好惹的,当即跟曾家闹得很僵。当时曾国藩的四弟曾国潢主持家务,曾国潢因为曾国藩的权势平常飞扬跋扈得狠,现在看邻居跟自家争地,怒火中烧,就要把邻居告到县衙,并修书一封给曾国藩,让他利用职权摆平此事。当时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也在老家帮着处理家务,他就主张不要跟邻居争地,被邻居骂过,忍忍也就算了,可曾国潢偏偏不同意。

曾国藩接到家书后,不仅没像曾纪泽主张的那样,对邻居的叫骂忍下就算,而且明确地要求曾国潢把自家要翻修的宅子,在原来未翻修前的基础上再往后退三尺,并在家书上附上了清康熙朝大学士张英的名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曾国潢一看曾国藩的信傻眼了,不仅不能进,而且还得让三尺,更不要说跟邻居打官司了。但大哥的话他不敢不听,最后曾家果然向后退了三尺。邻居一看,反倒不好意思了,也主动让出一些地方,反倒主动要求曾家的宅子占了自己的一些地方。

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要让利于人。很多矛盾,很多是非,本质上都是因为利益引发的,甚至细细推究,往往不过是些蝇头小利。你为此去争,当然不明智;为此而忍,未必能解决;但只要你肯让一让,把某些利益看得淡一些,把某些对方需要的利让出来,矛盾往往迎刃而解。矛盾一旦解决,你会发现,最后得到的往往比你让出去的还要多。

所以说,“忍”只是小境界,“让”才是大智慧。

第二,让也分退让与进让,这其中退让只是小境界,进让才是大智慧。

曾国藩曾经认为能让、能退让就已经是人生大境界了,所以他说:“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曾国藩全集·日记》)意思是当遇到挫折时,一定要忍;当矛盾爆发时,一定要退让。但发生幕僚出走事件之后,尤其在读到赵烈文“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的上书之后,曾国藩对让的认识又上升了一层。

在谈到让利于人的智慧时,曾国藩曾教育弟弟曾国荃说:“独享大名,实折福之道;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曾国藩全集·家书》)

在教育儿子曾纪泽的时候则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两句话都是肯定普通人对名利的追求是正当的,是无可厚非的,而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等到别人来跟你抱怨的时候你才知道要让名、让利与人,你要在矛盾、是非爆发之前就要有前瞻性地看到这一点,就要主动的让名、让利于人,看上去你好像吃了点亏,但其实是这是保福之道。

矛盾爆发后的让,是退让;矛盾没产生前的让,就是进让。

看来曾国藩真是在赵烈文这句“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的理解上,下足了功夫。所以赵烈文上书之后,曾国藩也知道了幕僚出走的症结,他并没有马上有什么大动作,因为这时候马上做就显得是退让。待这件事稍稍平淡之后,曾国藩彻底改弦更张了,一遇有机会,就不遗余力地主动保荐、提拔手下的人才。

曾国藩保举手下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汇保、特保、密保三种手法。汇保是针对普通人才的,战事每获进展或胜利,曾国藩就汇保一大批有功之人,包括前线立功的将士甚至劳绩突出的办理粮台、文案、善后事务的后勤人员;特保一般针对优异人才;而密保则针对立有大功或特别优异,包括曾国藩十分看重的顶尖人才。像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都是因为曾国藩密保才得以发迹的。尤其是朝廷对曾国藩推荐的人才都特别看重,一是因为曾国藩大多据实而论,二是曾国藩特别具有识人之明,所以他看重的人才,当时主政的军机处与吏部都破格提拔录用。

曾国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种保荐、进让的过程中,他能够完全不计个人恩怨,做到极尽个人所能,毫不保留地推荐人才。

像刚才提到的这三位,李鸿章虽然是他学生,但有曾经叛出师门之嫌,曾国藩依然在写给朝廷的密保奏文里说李鸿章“才大心细,劲气内敛,堪膺封疆之寄”。左宗棠跟他斗了一辈子,嘲讽挖苦曾国藩了一辈子,而且动不动就跟他翻脸,曾国藩依然在密保奏文里称赞左宗棠“取势甚远,审机甚微,才可独当一面”。就算沈葆桢,也是曾国藩一生遇到的除左宗棠之外的一个大对头,他老是在湘军的饷银上跟曾国藩过不去,弄得曾国藩后来甚至抱怨沈葆桢忘恩负义,但曾国藩还是在密保的奏文上称沈葆桢“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匹”。(以上俱见《曾国藩全集·奏稿》)

事实证明,虽然这些人跟曾国藩个人都有矛盾、有摩擦,但后来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上,都是才华横溢、能独当一面甚至几面的一时奇才!所以曾国藩在家书中对自己的孩子谈及自己这种进让人才的观点时,曾经自负地说:“人生做事,仗的是胸襟!”(《曾国藩全集·家书》)这话掷地有声,但绝不是自吹自擂!

后来曾国藩举荐的人才遍及天下,做到总督、巡抚一级,也就相当于省部级干部的有十几个,以至当时天下督抚,半出曾门。至于等而下之者,更是不计其数。

就是因为曾国藩有这种“进让”的姿态与智慧,天下人才,纷至沓来,以至当时就有“天下英才,尽在曾幕”之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的幕府还汇集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为他开辟洋务运动做了意想不到的良好铺垫。这也最终造就了曾国藩成就“洋务运动第一人”的历史地位,应该说这也是他“进让”智慧给自己带来的最大的好处。

所以,从长远来看,从发展的眼光看,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在让利于人上,“退让”固然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但他的“进让”实在是一种更大的智慧。

第三,不论是忍还是让,不论是退让还是进让,共赢才是大智慧。

在受到赵烈文“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的启发后,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曲高和寡、孤家寡人对成就一番事业的巨大危害。他起事之初就明确地意识到要成事是要打造一个人才团队的,所以他虽然在长沙受了奇耻大辱,也只“打脱牙,和血吞”,闷声不吭地窝在衡阳大力发展属于自己的人才团队。应该说,要打造一个人才团队,曾国藩是有意识的。但如何维护并发展这个人才团队,曾国藩在幕僚出走之前,还是没有清醒的认识的。他开始只是号召大家要跟自己一样,作“忠义血性”的二三君子,以为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人才堡垒,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厢情愿。赵烈文上书之后,曾国藩大彻大悟,才对如何发展自己的人才团队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他一方面在教育自己家人的时候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全集·家书》)但同时他在很多时候也坦承:“方今天下大乱,人人皆怀苟且之心。”(《曾国藩全集·书札》)“思夫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曾国藩全集·文集》)

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乱世中,谁不先求自保?谁能不为名利所动心?而这些需求也完全是正当的,没必要因此看扁那些真正有水平的人。满足他们的求名、求利之心,并且主动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只要你能发挥出他们的才能来,他们一样可以为“二三君子”“天下为公”的理想作出巨大的贡献。这样,他们为私的愿望满足了,而“二三君子”为公的理想也达到了,这就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就是共赢!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毫无疑问,这一点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对现代社会中的领导者,特别具有启示的意义。

有一个寓言,是说地球上原来一片荒芜,根本没有水。后来水来到地球,她想把这个星球变成一个有生命、有希望的星球,于是她让五个水滴使者去帮她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

可五个小水滴却各有各的私念。

第一个说:“你把全部的水都给我吧,我会创造出音乐之水来的。”

第二个说:“你把全部的水都给我吧,我会创造舞蹈之水来的。”

第三个说:“你把全部的水都给我吧,我会在大地上书写纵横的诗篇。”

第四个说:“你把全部的水都给我,我会做一面魔幻的镜子。”

第五个说:“你把全部的水都给我,我会造一个让你惊叹的帝国。”

水微笑着点头,她满足着每一个水滴使者的要求。

第一个小水滴创造出叮咚响的山泉;第二个小水滴创造了有曼妙舞姿的小溪;第三个小水滴创造了纵横的江河;第四个小水滴创造了如镜的湖泊;而第五个小水滴创造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海洋。

五个小水滴的梦想都实现了,可他们从来都不知道水的梦想。但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一个有生命、有希望的蓝色星球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