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14385200000035

第35章 淮自湘出

曾国藩家训中有一句名言,他在教育儿子与教育弟弟时都曾多次提及,这句名言是:

“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碰到危急的时候,靠人不如靠己,靠别人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才是最终的根本。

但让我疑惑的是,曾国藩向来是个非常讲究团队合作的人,他的幕府集合了天下的英才,号称“神州第一幕府”;他不仅善于团结朋友,甚至还善于团结政敌;他当初在翰林院进行修身训练的时候,靠的是倭仁与唐鉴的指点;后来十年七迁的官运亨通,靠的是穆彰阿这样的后台;后来长沙办团练,靠的是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支持;后来长沙受辱、败走衡阳练湘军,靠的是罗泽南的大力拥护;后来他率湘军杀出湖南、长年作战,大后方靠的是胡林翼的从容调度;后来他被困祁门、险些丧命,靠的是鲍超的拼死救护;就算他后来开启洋务运动、施行最早的中国留学生计划,也靠的是容闳、徐寿、华衡芳、李善兰这些教育家、科学家的大力支持。

若没有他靠的这些人,早就没有什么一代大儒、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了。既然如此,这么喜欢“靠人”、又这么善于“靠人”的曾国藩怎么会说出“靠人不如靠己”的话来呢?

要解开这个谜题,最好的办法是来看一下这位主张“靠人不如靠己”的曾国藩,他是如何“靠自己”的。当然,在这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他作为一位家庭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名师,是如何教导别人来“靠自己”的。

公元1861年,曾国藩攻下安庆,抢得进攻南京的桥头堡,同年,他又被封为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主管东南四省的军政要务,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可谓是时来运转,风头正健。可就是在这个时候,李秀成率二十万大军挥兵江浙,连下苏州、杭州,兵锋直指江南财赋重镇上海。上海的商户都害怕了,筹集了十八万两白银,派代表到安徽安庆的两江总督府,来求曾国藩,求他派兵保护上海。

曾国藩正要把势力延伸到江浙一带,他非常看重上海在他战略全局中的经济地位,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派一支精锐力量趁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到上海滩来抢地盘。他一开始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带湘军精锐去帮着守上海,可出乎曾国藩的意料,曾老九不愿去。曾国荃率部孤军深入,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他一门心思要抢攻下太平天国都城的首功,所以不管上海有多富,有多重要,他也铁了心不动摇。说实话,曾国藩打心底倒也还是支持弟弟去抢这个头功的,所以后来他也没坚持,就另寻思路,另选人手去了。

按道理,像上海这样一个肥得流油的肥差,很多人都眼巴巴地望着,肯定即要是能征惯战的名将,又要是曾国藩的嫡系亲信,才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曾国藩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竟然给了一个文员,一个学生,一个还曾经有过多次背叛师门之嫌的学生!

这个学生,这个文员,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当然,曾国藩曾老师把这个好机会给李鸿章李同学也不是没道理的。虽然李鸿章比较精明,野心也很大,甚至还有几次背叛师门之嫌,虽然李鸿章只是安徽人,并非湘军所看重的湖南人,但他跟曾国藩曾老师还有一层不为人知的特殊关系。

除了讲信仰之外,曾国藩治军讲究“三谊”,即亲谊、乡谊与年谊,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官场都非常看重的东西。亲谊,就是用人不避亲,所以曾国藩的几个弟弟都是湘军名将。乡谊,就是同乡关系,所以曾国藩籍乡谊才把团练办成了湘军。年谊,就是同学关系,这一点就是曾国藩与李鸿章关系特殊的地方了。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年的进士,在古代这叫“同年之好”,就是一层特殊的同学关系。李文安因为与曾国藩有这层特殊的关系,所以才让李鸿章投到曾国藩门下当学生,所以曾国藩曾亲切地称李鸿章是“年家子”,就是指的二人间这种特殊的因年谊而产生的关系。

当然,除了人事的“三谊”关系,曾国藩看中李鸿章,还因为他一直把李鸿章当成政治上的接班人来培养。但因为李鸿章年轻浮躁,曾国藩虽然把他收入自己的幕府,但也很少委以重任,甚至还一直有所压制。其实,这也正是这位曾老师磨练人、培养人的一种手段。

现在,曾国藩思来想去,把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给了李鸿章,李鸿章兴奋得觉也睡不着,在经得曾国藩同意之后,连夜赶回合肥老家,招募了一支破破烂烂的淮军队伍。

为什么说是破破烂烂的淮军呢?

因为李鸿章要接上海这个肥差,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队伍,这是他去守上海的一个先决条件。可他此前在曾国藩的幕府里一直是一个文员,怎么可能有自己的队伍呢?而别的将领带的都是湘军,自然也不肯把自己原来的兵交给李鸿章带。李鸿章很聪明,他也不愿带别人的队伍,他要带自己的队伍,再加上事发突然,局势紧急,所以他向曾国藩说自己可以回老家拉出一去队伍来。

曾国藩也没拦着他,放他回乡,看他能拉出怎样的队伍来。

李鸿章还真没说大话,他原来在安徽办过团练,虽然几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安徽地界上的那帮地头蛇还是很熟悉的。结果,他凭着三寸不烂舌,说服了原来是团练后来已经成土匪的“西乡三杰”—刘铭传、张树声和周盛波。因为这些人实际上已经是占山为王的土匪了,李鸿章把他们临时拼凑在一起,不论军容军姿还是武器装备,基本无从谈起,所以虽然美其名曰也算是淮军了,但其本质就是一支破破烂烂的淮军。

据说李鸿章带着这支总数不过两千多人的破破烂烂的淮军回到曾国藩面前交差,曾国藩一见这些叫化子兵都气乐了。曾国藩毕竟是曾国藩,他的“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也不是说说而已。为了支援李鸿章这支新建的淮军,他抽调了湘军总共十个营的兵力补充进淮军。所以,淮军最初组建的时候总共有十四个营,总人数八千多人,其中十个营、近六千人都是曾国藩抽调湘军赞助他的。所以历史学家常说“淮自湘出”或者“脱湘入淮”,这都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