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
1440500000009

第9章 罗斯福栽树,后人乘凉

罗斯福栽树,后人乘凉

罗斯福的传媒“杀手锏”有哪些呢?

说起来,真的很让人惊讶,一百多年前,罗斯福就已经能很现代地操控媒体了。比如“放气球”,也就是试探性地抛出政策主张,看看社会的反应。又比如“高级泄密”,也即通过不经意地“泄密”,既让亲近的记者拥有优先知晓权,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了舆论。

罗斯福还是拉打结合的高手。通过亲疏关系的界定,罗斯福及其助手会给那些反对者施加无形压力,使之产生孤独感和“干旱”的危机感,进而促其反思和转向。

制造公众快感也是罗斯福的拿手好戏。由于擅长写作,罗斯福知道什么消息会让媒体和公众兴奋,也知道适度的兴奋利于民众和媒体产生对政府的亲近感,所以他时不时地做一些事情、发表一些主张,让媒体兴奋,令公众欣慰。

低调处理负面信息,也是罗斯福的创举。今日的白宫,经常会特地选择在星期五发布坏消息,其实这是罗斯福在一百多年前的首创,因为星期六没有多少读者会在意这些事情,社会也很难及时做出反应,这样负面消息的杀伤力或破坏力就大打折扣了。

有冷就有热。星期天,往往是新闻编辑非常头疼的“缺水”的日子,而罗斯福恰恰就选择这个时候给报章送去足以让人们在星期一感到痛快的“水”,这不仅让媒体感到开心,也最大限度地推广了自己的主张。

议程设置,更是罗斯福的强项。既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进而树立政府的威信,也是为了有力推进他的各种政策,罗斯福从当纽约州长开始,就已经习惯于通过发布一个又一个的新闻,给社会制造话题,也为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创造舆论氛围。

对此,乔治?于尔根斯有过很好的总结和评价:“一位当代总统,只要发挥一下想象力,就能根据需要制造一些新闻,以保证不断地控制报纸的头版。他越是这样做——垄断公众的注意力,就越能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威信。这威信又反过来帮助他更容易地制造有关自己的新闻。”

罗斯福显然是120分的传媒总统。

作为一个强大的总统,罗斯福不仅懂得不断制造新闻,而且还非常善于琢磨这些新闻是如何传播的。罗斯福深知,在不同的情形下,能否正确使用方法,影响着他能接受采访的次数和采访的方式,不知不觉中,罗斯福甚至还成了握手的“世界冠军”,并且每次都能握得恰到好处,握得让媒体心潮澎湃。

事实证明,在罗斯福那里,媒体不仅成了最有效的施政武器,而且还成为了他自己和那个时代的理想飞得更高的翅膀,成为推行改革的最好的“东风”。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是,罗斯福的东风不用特意去求,他随手就可以让东风吹起来。

罗斯福是一位让媒体中的非同盟军绝望的人,因为他在掌控媒体方面可谓是炉火纯青。

为了深刻地影响媒体,罗斯福在与媒体人交往的过程中,使用了“大棒加胡萝卜”的策略。对于那些支持他的人,罗斯福会给予最大程度的关照,比如独家专访、消息提前告知、来白宫做客,与总统一同参与到诸多改革措施的实行中去。

而对于那些不识趣甚至是有意作对的记者,罗斯福采取的是100年后的总统们常常采取的措施,比如“断粮”(取消或推迟告知他们消息),或是与报刊的老总谈谈他手下的表现,而对于不明事理的媒体,则干脆拒绝任何形式的采访,白宫也不会给予它们采访上的任何便利。

是去罗斯福的天堂,还是去失宠的地狱饱受煎熬,对许多记者和媒体来说,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选择,而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

双赢的局面终于出现:那些与白宫积极合作的媒体,纷纷借助这场国家的变革脱颖而出,而美国媒体也正是从那时起真正走向了市场化,走向了强势之路。

可以说,美国媒体在与老罗斯福的交往中,最大限度地达成了发现自我的目的,而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走上了强国之路,这不能仅仅视为巧合。

在一个转型时期,白宫欣慰地迎来了懂得与媒体打交道的总统,而美国媒体也头一次发现,自己可以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扮演如此重要和有历史意义的积极角色。

总统和媒体都找到了感觉,人民也笑了,因为美国变得更加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