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人喜欢以“上海和杭州的后花园”来形容自己的家乡,虽然随着千岛湖知名度的日益攀升,淳安早已名扬天下,但从地缘关系来看,这样的形容不无道理。在一幅比例尺为1∶100万的中国地图上,位于浙西的淳安是一个极易被忽略的小圆点,但实际上,淳安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举世闻名的千岛湖就坐落在她的怀抱之中。这里是有着“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魅力自然生态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宜居城市”等多项国家级生态环境桂冠的旅游名胜区。
如果你乘汽车从杭州出发,驶上西南偏西方向的高速公路,窗外的风景将很快淹没在绿色中,此时你将看到另一个版本的浙江——与经济发达的杭嘉湖平原不同,也与民营经济异常活跃的宁绍平原、温台地区不同。沿途充满诗意:延绵的青山,大片的竹林,稀疏的村落,时隐时现的河流。不到两个小时,如果你看到青山掩映下一大片闪光的水域,不用说,千岛湖近在眼前了。
进入淳安,你会第一时间发现,这里俨然是一个天然的生态王国。你或许会感到有些意外,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浙江省,在长江三角洲的腹地中,在大上海的都市圈边缘,原来还精心镶嵌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山水明珠,一个如同新生儿般保留着天然生态的地理空间。这里足以放松都市人的神经,使你忘记那些生活中的烦恼,忘记那些常年不得不忍受的喧嚣和嘈杂,重新找回一个充满活力的自我。在这里,你将很快与自然融为一体,生活不再显得沉重。
沿湖进入淳安县城的所在地千岛湖镇,你会发现,这里其实是一个清雅幽静的小山城,千岛湖镇是淳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1958年新安江水库形成后,淳安、遂安两县合并,两座县城相继沦为泽国,人们在古淳安县城贺城遥相对应的排岭半岛兴建了这样一座新城,当时就叫排岭镇,1991年9月更名为千岛湖镇。千岛湖镇依湖而建,以湖命名,逐渐从一个湖边小镇发展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事实上,淳安不光有着纯净的千岛湖,因为山的背景,这里到处都散发着秀美之气。早上推开酒店的窗户,当你大口呼吸着微风送来的新鲜空气,注视着山间的晨雾如顽童般嬉戏于密林之中的时候,你多少会有些庆幸,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终于远离了都市。
淳安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幸福指数远高于那些拥挤在都市里的人。淳安人有句顺口溜:“住的是湖景房,吃的是有机鱼,吸的是森林氧,喝的是山泉水”,一种惬意与自豪溢于言表。漫步在小镇街头,时间仿佛慢了下来,随处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的休闲生活,大多数人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脸上洋溢着自足的笑容。他们或许在镇上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或是经营着一份小生意,或是有一点自己的小爱好,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以生活在这里而感到满足。
淳安多山。从空中俯瞰淳安,高耸的青山从安徽境内顺势而下,峰峦叠嶂,继而几乎覆盖了整个淳安,山地面积占到全县的80%。这些山脉包夹着淳安,仅海拔超过1000米的就有80多座山峰,山岭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形向中间逐渐低下,构成纵横如切的河谷、丘陵地带,使淳安实际成为一个盆地,故当地自古就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之说。
淳安县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虽有太平洋副热带季风的影响,但有着广阔的森林覆盖和水面资源的调节作用,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也很充足。这里山体丛林密布,放眼望去,你很难看到土壤的颜色。山坡上大约分布着600种乔灌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同时,这里也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天堂。据《新安江开发志》记载,环抱千岛湖的山脉上分布着近20个林场,其中近80万亩为国有山林;2003年,森林蓄积量为202.6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89.4%,近年达到90%以上,单这一项指标,远超过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如芬兰、瑞典、日本等。
走进淳安的农村,豁然开朗的山坳里,宽阔的溪水沿着长长的埠头潺潺而流,烟雨蒙蒙的溪面上,鸭子欢快嬉戏,偶尔还能看见游动的石斑鱼,白墙黑瓦的民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是一幅淳安农家的美丽“山居图”。停留在淳安的日子里,我经常有机会体验淳安乡镇农村的普通生活,与住在千岛湖城镇里不同,这里的生活节奏更舒缓安逸,同时并不缺乏现代气息。由于发展旅游的关系,农村的卫生条件普遍都很好,地面干净,水也清灵,甚至还有一些接待条件不错的农家旅舍、餐馆酒肆。偌大的淳安,便捷的交通把每一个乡村联系在一起,村村是景,处处宜人。
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生产环境及出产相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淳安的山地多适合种玉米、番薯,这也形成了淳安人特有的饮食习惯和风俗。有几样淳安特有的美食让我感受很深,比如淳安的米羹,这是一种用大米、霉干菜、豆腐配以辣椒制成的主食,还有就是“苞芦粿”,是一种玉米做的饼。这样的特色菜,好客的淳安人都会向客人推荐,四五个朋友,加上两三道湖中鱼鲜,几杯杨梅酒,他们能海阔天空和你聊上半天。尽管如今的千岛湖酒店、大厦林立,现代的气息不亚于那些大都市,而其质朴的民风,却时常让我与淳安的这个“淳”字联系在一起,让我相信有些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在同一个空间可以相行不悖。
淳安共有23个乡镇,425个行政村,人口45万。由于生态保护的需要,淳安限制了各类污染企业的发展,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和旅游相关行业,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要比其他县(市)少一些,这多少有些制约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将生态环境作为淳安经济发展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最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把休闲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作为全县的首位经济,这是历届政府的一种取舍,也是淳安几十万百姓的一种坚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对立与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举措的选择。”这座城市的经营者这样说。这种表述与本书所描述的淳鱼的崛起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契合,也许就是因为这片神秘土地上对于“经营”两个字更为独到的见解,是基于思想的发展基因。得失之间,有困顿中的艰难挣扎,但我想更多的是高瞻远瞩的智慧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