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必备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机、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与交通图、中国地形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本县(市)地图、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
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等。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
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三)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案例】《弘扬乡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弘扬乡土文化》系列随着每星期二下午在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中岭小学有时有序的开展,学生反映如下:(来自学生体会的摘录)“校本课程真棒,不仅使我们增长知识,而且增添了乐趣,每到星期二,我的心情特别高兴,上完一次又想上,总是希望时间能慢点流过。”
“在雕刻组学习,让我明白了做事要细致,不能马虎。这样,才能刻好每一枚小印章,在方寸之间尽显奥妙。”
“自从参加了剪贴折纸的校本课程后,我居然对装饰房间有了兴趣。房间被我布置得漂漂亮亮,挂满了平时折的纸鸟,剪的猫、松鼠等动物。妈妈都说我的手变巧了。”
“校本课程开展后在学校的影响非常大,同学们每天盼望上校本课程,因为每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多种活动,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我们的课余生活现在丰富多了。每当上完校本课程,都能看到同学灿烂的微笑。”
“我是民间医药组的同学。前段时间,天气炎热,我解小便的时候,发现是黄尿,我想起以前所学各种药的药性,其中车前草可以消炎。于是,我在田边拽了些车前草,回家洗干净,泡水口服,第二天小便由黄转青。我心里感到很高兴,感觉自己成了一名小医生,能看病了。”
“当我舞着大狮子时,我感到特别高兴。但我也有艰辛的时候,大狮子头太重,每次我都累得腰酸背痛,但我想到,如果我不好好练,就会影响整个狮子队的训练。我每次都坚持到最后。”
“参加武术组,让我了解了一些武术的基本知识,而且我现在也会一招半式了。”
从学生的反映可看出,《弘扬乡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至今,已初步实现了学校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学生开始关注身边乡土文化,从中吸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扩展了视野,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充分利用了身边的教学资源,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学校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师的认识、时间与能力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须倾注大量的时间、精力,小学教师受到能力、水平不足的限制。
(2)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证性研究十分缺乏,教师的知识、技能准备不足,需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和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
【案例分析】
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中岭小学是一所有着优秀传统的农村小学。龙狮队、堂鼓队是学校原有的特色,置身于农村之中,乡土文化非常浓厚,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该校正是从乡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出发,抓住契机,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弘扬乡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1“弘扬乡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开发的方式看,将选用、改编已有的乡土教材与新编教学内容相结合,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联系当地社区及学校特色,可操作性强;从教学的组织形式看,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中在星期二下午,将各具特色的兴趣小组同时开放,学生不受年级、年龄的限制自由选择,满足了学生个体需求,而且从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之中,使学校教育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2从“弘扬乡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可看出,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有更强的责任心,更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而该校教师正具备这些特点。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从农村乡土文化的视角开发课程资源,满足了社区、学生的需求,弘扬了乡土间的特色文化,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3对学生而言,“弘扬乡土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真正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之间交往面也大大扩大。贴近乡间生活的课程开设,更为孩子们开辟了另一片天空,让他们在农村这片土地上,随处找到学习的资源,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4促进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校开设的课程,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吸引了村民的目光,甚至外出活动中也有村民的积极参与。而学校有些特色小组,更是将社区中的村民请进学校来。这样的互动,拉近了社区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第八节化学和物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一、化学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二、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一、化学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一)重视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
化学实验室应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防护用具,对药品的质和量要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易耗品,以保证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和管理人员的配备与培训应当跟上。条件较好的学校,仪器配备应做到人手一套,应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
在实验室中应展示常见的仪器、重要的装置和药品,说明用途、性能、操作要求和仪器的简单维修方法等;教学模型、挂图、幻灯片等应分类保存。
(二)编写配合新教材使用的教师手册
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用书应解释有关的教学目标,提出教学的重点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解析疑难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组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给出各章教学的参考资料,帮助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对要求学生解答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习题作出必要的提示。
(三)编制学生实验活动指南
学生实验活动指南的内容包括:(1)实验室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2)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3)有关探究性实验的说明;(4)具体实验的指导。
(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资源
学校图书馆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图书馆应配备足够的科普读物、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收集一些与本地环境、资源、能源和化学工业相关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学生查找和咨询有关的科技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科普资料室供学生使用。
自然博物馆、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化工厂在研究资料或研究成果方面的丰富积累,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和实习等途径,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开发社区和乡土教育资源,将化学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五)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
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当地厂矿排出的酸性或碱性污水的pH,设计防治污染的方法。又如,调查当地稻草返田的方法,讨论该措施对补充农田氮、磷、钾等元素的作用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有益的建议。
在当地农技站的指导下,测定土壤的pH,讨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或土壤改良的方法。
(六)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
鼓励教师、学校和研究单位制作与新课程配套的影像资料,开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相关的网站、公共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中的教学资源来为教学服务。利用校园网建立教学案例、参考文献、音频视频、检测评价等数据库和学习讨论室,通过信息共享、交流反馈等方式,为师生提供大量的课程信息。
从广播、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所反映的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中选取一些适合学生阅读、观看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
(七)提倡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意识。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
二、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