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精粹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建设。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情也日渐高涨。
第一节根据未来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一、强化了外语教学
二、注重艺术教育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适应21世纪的时代生活,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谐发展,我国在对国家课程设置做了适当调整的基础上,又努力开发学校课程。
他们说:我们在执行北京市课程方案的同时,根据未来社会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北京市史家同学校对现行课程方案做了适当调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
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可以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21世纪的世界,是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呼唤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一代人”。
一、强化了外语教学
外语在今天及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不懂外语,在未来社会中,几乎无法立足。这一点是毋庸赘言的。为此:
(1)他们从一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课。(原课程方案规定四年级开设外语。)(2)把外语定为主科,每周增加一定课时。各年级外语课每周设5节课(大小课结合),保证每天1节。
(3)开设外语听说课。小学生初学外语,听说能力非常重要,利用学校的语音教室,在每周的外语课时中拿出1节上听说训练课。
(4)对外语课程的评价也进行了改革探索。比如,他们有时采取创、编、演外语剧和外语小品的形式进行成绩考核。学生全员参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自愿搭配成组,创编、排练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极好机会。
此校学生升入中学后,普遍反映外语水平较一般学校高很多。许多过去在小学外语成绩平平的学生,到了中学,竟担任了外语课代表。
二、注重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五育”中,美育对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1)他们将音乐课分设声乐课和器乐课。学校分别建立了声乐教室、器乐教室,使学生从小能够受到较为全面的音乐素质训练。他们的学生在市区艺术节比赛中,每年都获得多种奖项。
(2)他们将高年级每周2课时的美术课按大小课(大课40分钟,小课20分钟)调整成一次一大一小连上1.5课时;一次只上一小,0.5课时。这样保证了学生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创作,教师组织写生、素描等教学活动非常方便,还能利用小课进行作品赏析、评价等。在国际、全国、市、区各级美术比赛中,他们的学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多人多次获得国际儿童画金奖。
(3)他们在一至三年级开设了形体课,2位专职形体教师自幼受过良好的舞蹈、形体、体操训练,专业素质较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最初开设形体课时,形体教师是特别聘请的体操冠军。不仅舞蹈队的学生在市区艺术比赛中获得较高的奖项,而且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基本的形体训练。
第二节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学校自主课程
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二、精心开设体锻课
像上边提到的形体课、器乐课、英语听说训练课,其实都是校本课程。他们逐渐从这些校本课程中尝到甜头:学生爱上,教师爱教,且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学的质量提高,都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校本课程也就愈发自觉、努力了。
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当前以视听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
机的使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在社会上还显得相当神秘的时候,学校就自己动手,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现在,全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教室的设备也在一步步更新:两个计算机教室,都配置了奔Ⅱ、奔Ⅲ的微机,并且间间教室都具有多媒体视听设备,实现了校园联网,教室、办公室,处处都可以随时登录互联网。仅2001年上半年一个学期,学校就又投入了总计166万元的自筹资金,改建了学校网络、各教室多媒体设备、演播系统、信息中心等。学生在全国计算机比赛中多人次获一、二等奖,而且许多学生自做网页,自建网站,信息技术使孩子们如虎添翼,为他们的创造性学习及平日的生活增添了异彩。
二、精心开设体锻课
开设活动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老师非常重视活动课程的设置。比如体锻课,如果由班主任代上,其结果常常是或自然流失,
或只是蹦蹦跳跳,流于形式。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难达到设置这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立体化体育场地:地面操场建成塑胶运动场;在综合楼楼顶建成楼顶操场,也铺了塑胶;操场底下修建了与地面操场等面积的地下体育馆,馆内设乒乓球厅、舞蹈厅、游泳池、健身房等。他们精心选择了既使学生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且学校教师较为擅长的内容,开设了如下课程:
(1)低年级开设了游泳课。每周1节,隔周两节连堂上。他们投资二三十万,在地下体育馆有限的空间内,修了一个可加热、水循环的小型游泳池,学生四季都可以在里面游泳。
(2)中年级开设了乒乓球课。
(3)高年级开设了轮滑课、手球课。
为了保证这些课程的质量,他们还聘请了游泳教练、乒乓球教练、手球教练等来辅助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体锻课上得热火朝天,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
第三节结合专题研究,深入进行课程改革
一、开设阅读活动课
二、开设专题研究课
一、开设阅读活动课
有专家指出: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的“例子”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待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也就是说,语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书面语言(阅读量)的积累,厚积而后薄发。增加课外阅读,应该说合乎“师”心顺乎“生”意。
而现行的教材每册仅有24篇课文,阅读量太小,且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普遍不够理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从现状上有所突破。语文组几位老师成立了“强化课外阅读”科研组,开展了旨在“增加阅读量一培养阅读兴趣一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研究实验。
一年多的实验,取得了一定收效:实验班学生在阅读兴趣和习惯,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有关测试中,都与控制班出现了显著差异。于是,他们将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并在新的学期,在学校低、中年级开设了“课外阅读活动课”从语文课中挤出课时,由课题组长亲自承担阅读课的教学工作。
阅读课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在期末学生评价学校教学工作时,阅读课成了同学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在阅读教师指导下,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每周的“阅读亲子作业”大概是同学们最乐于完成的作业了。
二、开设专题研究课
知识经济社会初露端倪,使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格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发生深刻改变。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间人才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在此背景下提出“科教兴国”,全面
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适应终生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素质教育。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小学阶段叫“探究性学习”)正是有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当今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国内上海某些中学的高中开展的“研究性课程”改革,给了他们启示。
从2000年初,某些学校首先在语文学科开始了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开展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小学生探究性专题长作业”的形式进行的。这里,“小学生探究性专题长作业”是指小学生自愿参与的、各自围绕某一个专题,需要用较长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独立或半独立进行的,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的以语文学科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小学生参与这种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把其称之为“小博士系列工程”(参与的学生称为“小博士”)。
它的主要形式有:小课题研究,长篇童话或科幻小说创作(通常分章节创作,在5000字以上,甚至达到上万字),在编学生刊物,以及一些其他形式。其中小课题研究是主要形式。
他们的“小博士工程”从一开始就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生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尝试分析、处理、利用信息;使学生逐渐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团队精神;
培养主动、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如意志力、耐挫力等;
培养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学校在2001年春季,开设了专题研究课,正式将“探究性学习”纳入课程。专题研究课每学期分成四个阶段:开题—搜集资料,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课题宣讲、答辩。
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发动下,像真“博士”们那样,以满腔热情投入进来。三至六年级学生基本按小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逛书店买书,或者上网搜寻,下载资料,雄心勃勃地为自己选定的专题搜集材料。
此外,学生要设计调查问卷、采访提纲,并纷纷走向社会,走近生活去调查、采访和亲身体验。像六(4)班尹航同学为研究“京城三轮车”,采访了京城各种人力三轮车工人,亲自坐三轮车,拍摄了大量照片,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四(2)班的《关于我国部分城市青少年观看动画片的倾向性调查》课题组,在全国13个城市中的小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500余份。
各小课题组的同学们自己聘请了小博士导师,有班主任,也有学校的科任老师;有学生的家长,也有孩子们的亲戚或父母的好友;还有孩子们从社区请来的某些方面的专家。各种人力资源,都尽可能地挖掘出来,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小博士工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探索未知领域,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小博士工程,使孩子们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弘扬了个性,有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
学生走向社会,就要面对各种挫折,要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耐挫力、意志力得到考验。
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孩子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会了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小伙伴间的合作研究,使这些独生子女们知道了要相互包容、谦让,要能够分工合作……培养了孩子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渐深入,孩子们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越来越关注周围的世界,关注社会生活问题,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与日俱增。
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提高了。
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大大提高,他们学会了上网搜寻、用计算机录入、排版、打印、扫描图片等,高手还学会制作网页,做小网站的编辑。
学生的各种语文基本素质得到发展。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使学生各种语文素质得到长足发展:
调查采访,要听,要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动态交际。课题宣讲,锻炼了学生当众口头表达的能力;
搜集来的大量资料,要阅读:精读、略读、浏览,各种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课题报告的写作,平时的课题日记、笔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博士工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小博士工程”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北京许多新闻媒体均予以报道。
自立开发课程,使学校充满了创造活动,更加生机勃勃,越办越好。
第四节专题研究课的探究性设计
一、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二、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1.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