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黄土丘陵区抗旱造林技术
14889000000021

第21章 宁夏黄土丘陵区综合治理典型案例(1)

近年来宁南黄土丘陵区采取多种综合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黄土丘陵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第一节固原市原州区

一、固原市原州区庙台流域治理情况

(一)流域概况

庙台流域位于固原市原州区东北方向12公里,项目区总土地面积36.6平方公里,其中农地24625.5亩,占44.9%;林地2154亩,占3.9%;牧荒地25293亩,占46.1%;其它用地2820亩,占5.1%。项目区共涉及2个乡镇5个行政治村,人口居住大分散,小集中,人口密度118人/平方公里。

(二)治理前状况

庙台流域是南部山区半干旱偏旱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项目区呈狭长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类型,海拔高度1997.3~1604m。上游地面坡度较缓,下游坡陡沟深,地形破碎,无大面积沟台地、平淌地,梁顶较平缓,典型地段从上到下顺序依次为梁顶、梁坡、沟台、沟坡和沟床。主沟秦家沟长11.2公里,1公里以上支沟5条,1公里以下支沟40余条,沟谷切割深段50~200m,沟壑密度1.9公里/平方公里,整个沟谷处于强烈的发育阶段,并组成沟壑密度较大的沟谷系统。土壤质地为中壤,土壤类型以缃黄土、黑垆土、浅黑垆土、侵蚀黑垆土为主。

自然植被属干旱草原类型。其主要植被类型以长芒草、艾蒿、百里香、铁杆蒿等群系为主。天然植被覆盖度低,天然草场严重退化,人工草地主要有紫花苜蓿、沙打旺及禾草,当地造林树种有杨、柳、榆树、沙棘、柠条、山桃等,经济林有苹果、梨、杏等。

水系为清水河水系,属清水河流域上游一条支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8mm,多年平均径流量102.5万m?,侵蚀模数5000t/km?·a。主沟道有数眼泉水渗出,水量为132m?/d,是流域内主要人畜饮水水源,水质较好。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限制,治理前区域内林业生产十分薄弱,有林地面积2154亩,多为近年来新栽植的退耕林、荒山灌木林,树种有柠条、山杏、山桃、杨树等。林业产值仅35.4万元,占总产值的5.5%。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农业广种薄收,荒山未治理,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陡坡开荒造成新的严重的水土流失,15以下坡耕地大部分未进行坡改梯,土壤不断遭到侵蚀而成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

(三)治理模式

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的宗旨,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流域为单元,以整村推进为方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销、劳共同发展,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开放性、高效益、完整的综合治理体系,促使项目区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四)技术措施

1、荒山绿化造林

(1)整地方式:采用“664312”水平沟整地标准,即在山坡沿水平线先挖60cm深、60cm宽的沟,所取出的土用于培埂,要求埂高40cm,埂上沿宽30cm,埂面拍光。然后再用沟上坡活土进行回填,回填后水平沟底宽1.2m,反坡15°。沟间距6m。

(2)造林技术:采用多树种混交植苗造林和夏季水平沟外沿柠条直播造林。

树种选择:树种选用沙棘、山桃、柠条、山杏、杞柳等,所有苗木在本区内招标采购,要求苗木根系发达,长势良好的良种苗,其中沙棘、山桃为1—2年生优质苗。

栽植:在山坡上部选择沙棘、山桃混交,在山坡中部选择杞柳、山杏混交,水平沟外沿在雨季抢墒直播柠条,播穴间距为50cm。栽植过程中,对苗木先进行蘸浆处理(要求抗旱保水剂、水按1:200混合,再加入50克驱鼠剂,加黄土搅拌打成泥浆),然后遵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进行栽植。造林结束后要及时对造林地进行松土、除草、打药、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确保造林成活率,并在春夏秋三季进行补植、补播。

2、荒沟治理

(1)整地方式:采用66431.2水平沟、100×80cm鱼鳞坑和水平节等整地方式。要求在大于25°坡面或地形破碎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在小于25°且坡面整齐的地方采用水平沟整地方式,在沟底、沟头采用水平节等整地方式。

(2)造林技术:采用多树种植苗和直播的方式营造混交林。

树种选择:树种选用沙棘、山桃、柠条、山杏、杞柳等,所有苗木在本区内招标采购,要求苗木根系发达,长势良好的良种苗,其中沙棘、山桃为1—2年生优质苗。

栽植:沟坡采用沙棘、山桃、山杏柠条等混交造林,沟底栽植柳树、刺槐、臭椿、白蜡等。栽植过程中,对苗木先进行蘸浆处理(要求抗旱保水剂、水按1:200混合,再加入50克驱鼠剂,加黄土搅拌打成泥浆),然后遵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进行栽植。造林结束后要及时对造林地进行松土、除草、打药、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确保造林成活率,并在春夏秋三季进行补植、补播。

3、机修田地埂经济

在项目区机修田的地埂上发展地埂经济林。

(1)整地方式:将机修地埂进行刨光、扶埂。

(2)种植方式:采用穴式直播或点播种。

(3)品种配置:选用金银花、大黄、南瓜、黄花等。

4、项目区道路绿化

对项目区的51公里林区道路两侧进行大苗绿化。

(1)整地方式:在项目区道路两旁采用栽植穴整地。

(2)造林技术:

树种选择:选用胸径3cm以上的柳树、白腊、新疆杨等良种壮苗进行栽植。所有苗木采用向本区内重点中心苗圃招标的方式。

造林设计:在道路两旁设计为各一行,株行距为2m×6m,柳树、白腊、新疆杨的比例为4:3:3。

栽植时对苗木先进行蘸浆处理(要求抗旱保水剂、水按1:200混合,再加入50克驱鼠剂,加黄土搅拌打成泥浆),遵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进行栽植,然后进行灌水、覆膜、1.8m处截杆套袋封顶。造林结束后要及时对造林地进行抹芽、打药、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确保造林成活率。

5、庭园经济林

在庙台流域的一些比较平缓的农耕地营造庭园经济林。

(1)整地方式:采用“节水槽”整地,口宽60cm,深40cm,密度为2×4m,即每亩84株,由农户投工投劳完成。

(2)造林技术:

树种选择:选用红梅杏、早酥梨等名优品种进行栽植。

造林设计:栽植时对苗木先进行蘸浆处理(要求抗旱保水剂、水按1:200混合,再加入50克驱鼠剂,加黄土搅拌打成泥浆),遵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进行栽植,然后进行灌水、覆膜、套袋。造林结束后要及时对造林地进行抹芽、打药、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确保造林成活率。

6、退耕还林(草)

在项目区的一些陡坡地退耕还林(草),按照退耕还林要求进行种植,树种主要以柠条、山桃、沙棘、杞柳等为主。

7、科技支撑

(1)覆盖地膜,增温保墒

在宁南干旱温凉区造林、新建果园,实行地膜覆盖,对于改善微域生态环境,增温保墒,提高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以及早熟、早受益具有明显作用。

(2)塑筒套杆,抗旱保水

可保证树体在干旱少雨的环境中不失水分,提高了经济价值较高的苗木造林成活率。其应用技术规程是:苗木栽植后在60cm处截杆,用50×50cm的地膜腹膜后,再用稍大于宽9cm,长70cm的塑筒套在树干上,并再把湿土灌入筒中30cm左右,上部绑扎。

(3)人工补水

在宁南干旱山区,干旱缺水是导致造林成活率及果树低产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节水灌溉,人工补水,可促进造林成活率及果树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品质。

(4)其它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生根粉、保水剂的应用技术;泥浆蘸根带浆栽植保水技术;截杆、平茬抗风干栽植技术;中耕除草覆盖保墒造林技术;多树种混交造林技术;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五)取得的成效

1、经济效益

通过该项目实施,粮食产量由现状151.06万kg增加至234万kg,人均有粮由350kg,增加到483kg,增加活立木蓄积135m?,年生产饲草192万公斤。项目区社会经济总产值由现状的641.3万元提高到规划期末的976.3万元,人均产值由现状的1486元提高到规划末的2262元,人均纯收由现状的975元提高到规划期末的1514元。

2、生态效益

新增治理面积21.6Km?,累计治理面积27.18Km?,治理程度由16.0%提高到75%,林草覆盖率由9.4%提高到29.9%。至2009年,年平均拦畜地表径流63.78万m?,拦蓄泥沙14.39万m?,使保水率达到62.2%,保土率达到82%,流域内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新增基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累计达到15718.5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3.5亩,耕地面积由现状的24625.5亩减少到期未的17370亩,增加林草措施面积19887亩,并结合封育、退耕措施,形成以林草牧为主导产业的新型产业格局。项目区土地利用率由68%提高到88%。

3、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建立起自给性农业、生态性林业、效益性畜牧业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使农民粮食达到自给有余,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通过项目实施,创新机制,创造经验,为黄土高原同类地区供制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板,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距,促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原州区大峁梁生态建设示范点

(一)流域概况

大峁梁生态建设示范点位于原州区东北部6公里处,南起清河镇沙窝村,北至头营镇徐河村,西与沈家河水库相望,总面积约22000亩。属黄土丘陵半干旱山区,气候类型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带过渡。近十年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5.1—7.6℃,≥10℃积温2025—2551℃,年蒸发量1500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518小时,无霜期116—140天,干燥度1.21—1.99,年平均风速2.7m/秒,风向以西北风偏多。

(二)、治理前状况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限制,治理前区域内林业生产十分薄弱,工程区绝大部分为荒山,无有林地面积,有零星天然灌木林地约1000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无生产道路、无水、电设施。

(三)、治理模式

坚持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荒山与退耕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原则。设计林种为水土保持林。

(四)、技术措施

1、整地

因地制宜的组装配套集流整地技术,在平缓地段采用“88542”和“66431.2”水平沟方式整地模式,在陡坡采用“100×80cm”鱼鳞坑整地模式,以上整地模式的应用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都以科技为支撑,利用了拦截径流、蓄水保墒,死土培埂、活土还原的技术要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明显提高。

2、造林

选用沙棘、山桃、山杏、柠条、杞柳等本土抗旱造林树种,组装配套应用截杆深栽、覆膜保墒、塑筒套杆、生根保水剂及病虫鼠兔害防治等综合抗旱造林技术,提高了造林科技含量,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造林技术:采用多树种混交植苗造林和夏季水平沟外沿柠条直播造林。

树种选择:树种选用沙棘、山桃、柠条、山杏、杞柳等,所有苗木在本区内采购,要求苗木根系发达,长势良好的良种苗,其中沙棘、山桃为1—2年生优质苗。

栽植:在山坡上部选择沙棘、山桃混交,在山坡中部选择杞柳、山杏混交,水平沟外沿在雨季抢墒直播柠条,播穴间距为50cm。栽植过程中,对苗木先进行蘸浆处理(要求抗旱保水剂、水按1:200混合,再加入50克驱鼠剂,加黄土搅拌打成泥浆),然后遵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进行栽植。造林结束后要及时对造林地进行松土、除草、打药、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确保造林成活率,并在春夏秋三季进行补植、补播。

3、项目区道路绿化建设

为方便作业,在工程区新建宽6m长30公里的林区道路,用大苗绿化。绿化时采用80cm×80cm的栽植穴整地方式,苗木选择以柳树为主,在路两边各栽植一行。

整地方式:在项目区道路两旁采用栽植穴整地。

造林技术:

树种选择:选用胸径3cm以上的柳树良种壮苗进行栽植。

造林设计:在道路两旁设计为各一行,株距3m。栽植时对苗木先进行蘸浆处理(要求抗旱保水剂、水按1:200混合,再加入50克驱鼠剂,加黄土搅拌打成泥浆),遵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进行栽植,然后进行灌水、覆膜、1.8m处截杆套袋封顶。造林结束后要及时对造林地进行抹芽、打药、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确保造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