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丰盛古镇
14944700000011

第11章 下篇古镇发展研究(3)

建筑体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宜过高过大,应以多层建筑为主,高度以6层以下为主,山头周围的建筑要考虑与山头高度的协调关系,古镇周边的建筑应符合协调区的要求。

(4)建筑色彩

新建建筑色彩应以灰、白、暗红、栗色为主。公共建筑可以重色为主,体现其在城市中的景观地位,建筑的檐口、阳台、门窗等可运用不同色彩以增加建筑的鲜明特色。

6.2产业发展

6.2.1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空间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评价

丰盛镇经济总量虽近年提高较快,但人均GDP仍然低于全巴南区总体人均水平,还属欠发达地区。

对2003年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丰盛镇仍属于典型的农业集镇。

2)产业空间分析

(1)第一产业

丰盛镇人口分布有较高程度的耕地依存性,2004年乡村劳动力资源总计21447人,其中农业从业人数为17024人。乡镇农业收入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可以认定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其社会特性也以农业文明为主体。

(2)第二产业

丰盛镇第二产业相对滞后,乡镇工业产值与人口、土地、劳动关联性不大。工业产值起伏较大,没有形成逐年增加的态势。工业一般布置在镇区及其边缘,数量少、规模小,均属技术含量较低的建材加工厂,没有形成相对成规模的工业片区。

(3)第三产业

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收入以商贸及餐饮业为主,运输业次之,其他产业收入所占比重较低。其中利用当地绿色无公害蔬菜、食品兴办特色餐馆酒楼,总体发展势态良好,餐饮业发展潜力很大;旅游业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逐步挖掘天池温泉生态旅游资源,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发响水湖水库水上休闲旅游项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6.2.2经济发展战略分区

根据丰盛镇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发展区位优势,将镇域划分为3个经济区:

(1)西部农副生产生态经济区

以双碑村为中心,包括王家、桥湾、梨坪、石家等5个村在内,是丰盛镇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区。

城镇纵向发展轴

6.2.3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

1)古镇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以旅游产业的开发,促进古镇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恢复古镇活力,带动全镇经济发展。同时,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并改善居住条件。

2)旅游资源概况

丰盛镇历史悠久,境内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有三潮水(间歇泉群)、出鱼洞、紫云响石(国内少见),打铁洞、黑风洞、云封洞等60余个溶洞(溶洞群),天然枫树林、响水湖12级响水瀑布群等自然景观资源,还有碉楼、寺、庙、“万人坟”等具有科考价值的人文景观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分布在由双河口镇经丰盛镇至东泉镇的道路及木洞镇至丰盛镇的道路构成的“T”字形空间区域内,丰盛镇位于“T”字形结构的交叉点上。自北向南分布有紫云响石景区、古镇景区、潮洞奇观景区、观光农业景区、响水湖景区、红楓林景区(图6.9)。

古镇以其丰富的自然、人工、人文景观成为丰盛镇域内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详细的旅游资源介绍见本章节附录)。

3)旅游发展规划

以两条旅游主线、多个景点、6个主题景区构成旅游规划的总体布局。

(1)两条旅游主线

一条旅游主线是由江西街上的镇政府为起始,经十字街、福寿街,形成回字环线,

覆盖了核心保护区的所有范围,以体验古镇历史生活氛围,观赏古镇建筑风貌,感悟古镇文化内涵为游览主题,全长1000m。

旅游线串联了传统商业景区、手工工艺制作景区、养生文化景区和古镇历史生活景区。

另一条旅游主线由木洞场口起,经清源楼山体、南川场口、涪陵场口、文庙山体、东侧田园景观绿地、洛碛场口,回到木洞场口止,以观赏古镇田园景观,感受古镇防御文化为主题,全长1750m。旅游线串联了田园风貌景区和防御碉楼景区。

(2)6个主题景区

(1)传统商业景区:恢复传统商业店铺,以十字街为空间载体,再现古镇繁荣的商业环境。

(2)手工工艺制作景区:结合以旱码头文化为主题的涪陵场口,以现在仍具生命力的古镇传统手工艺为支撑,展示酿酒、煮糖、酿制榨菜酱油、熏制豆腐干、制秤等传统手工业的生产过程,并提高大众参与性。建立扎制手工艺展览馆,恢复剌绣、草编、竹编、根雕等传统工艺。

(3)养生文化景区:以福寿街和大“寿”字为依托,规划设立长寿之乡展览馆,恢复中药店铺,弘扬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

(4)古镇历史生活景区:以一品堂、仁寿茶馆、曾仪堂、十全堂、依仁西医馆、禹王宫建筑群为载体,再现古镇历史生活场景。

(5)田园风貌景区:以核心保护区规划的公共绿地为背景,展示古镇南侧和东侧界面的田园风情景观。

(6)防御碉楼景区:以浓缩防御文化的南川入口广场为主景,串联其他4个碉楼。

6.3环境发展

6.3.1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

1)镇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

(1)现状

镇域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基本处于静止状态,镇区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在25°以上坡地种植农作物的现象较为普遍,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2)措施

(1)建议规划高等级公路两侧50m宽绿化带,严格保护现有的林地和河滩地。

(2)认真执行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加强植树造林,25°以上坡地按国家规定逐年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

(3)规划区河流两岸沿自然岸线5—10m宽范围内为禁建区,严禁采砂、农渔牧等活动,应加强岸边绿化,栽种能保持水土的植被,以美化环境。

(4)加强村庄环卫设施建设,对生活、生产污染加以控制,按照有关规范修建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

(5)在镇域南部,水域下游规划一座污水处理厂,力争在近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6)对镇域范围内新建的养殖基地、乡镇企业等项目的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镇区环境保护规划

(1)环境保护规划

(1)现状

镇区垃圾选点集中堆放;镇区设有垃圾堆放点5个,公厕6座。由于过境道路穿越镇区,加上场镇建设,有一定的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

(2)城市建设需遵循的环境保护原则

a.城市开发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c.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3)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目标为至2010年本规划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至2020年本规划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整体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实现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和生态良性循环。

a.水体:镇域内水系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n—m类标准。

b.噪声:各类环境噪声整治符合国家标准。

c.大气:大气环境整体上应保持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交通干线两侧不低于二级标准。

d.森林植被:应保持森林植被不被破坏,森林覆盖率至少保持现有水平。

(4)措施

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特别是绿化系统建设,能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a.严格控制镇区上游地段的建设,特别要防止污染企业进入上游地段。b.严格控制镇区四周林地建设,防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种草和种植经济树木。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植树造林,25°以上坡地按国家规定逐年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c.尽量改变镇区居民的能源结构,推广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d.加强绿化建设,美化镇区环境。规划区内确定的公园绿地必须严格保护,严禁置换。街道及居住区绿化严格按规划执行,严禁侵占。

e.垃圾的收集和转运,要有完善的体制和有效的措施,便于管理,运输安全。镇区内设有垃圾转运站并在镇区西部设有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

f.完善排水设施,污水要经过集中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g.对各片区噪声进行严格控制,必须达到相关国家标准。h.加强交通管理,降低交通噪声污染。

(2)环境影响评价

(1)丰盛镇在规划中将镇域分为村镇建设区、建设控制区和禁止建设区三部分,其中90%以上用地基本上是禁止建设区,保证原有土地属性和用途不变,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弱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镇区建设规划中针对“九龟寻母”山体和洗布河地带规划了一系列绿地,保证规划实施后,镇区内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预防和减缓了城镇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规划规定了一系列的排污措施,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并在下游规划一处污水处理厂,镇区内所有污水将集中排放处理,有效防止了镇区建成后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4)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规定和措施,特别规定了镇域范围内的养殖业、乡镇企业、农药化肥、水源保护、大型设施等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预防和减缓了规划实施后环境的不利影响。

6.3.2景观风貌规划

1)镇区风貌规划原则

(1)本规划区内建筑的形式、色彩、尺度应与古镇传统风貌和山水园林城镇风貌相协调。

(2)保护强化“九龟寻母”格局以及沿河自然地形和生态绿地,充分利用小城镇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3)加强对镇区四周山脊轮廓线的保护,塑造独特的山水园林城镇天际轮廓线。

(4)加强对镇区入口的景观风貌设计,以展示历史文化名镇的良好形象。

2)山脊轮廓线的保护

丰盛镇周围被山体环抱,有着良好的自然景观和山脊轮廓线,应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宜超过6层,在镇区的中心区和公园、绿化游园等重要节点位置应有开敞空间,并与周边山体相呼应和衔接。

3)形象控制

在木丰路入口处规划一块绿地进行专项风貌规划,以展示丰盛镇的良好形象。

4)河流两岸绿化控制

在镇区洗布河两侧5—10m范围内,控制为绿化用地,形成镇区主要通廊景观。

5)风貌控制

(1)建筑风格

为体现古镇特色,建议建筑屋顶使用传统坡屋顶为主,应与古镇建筑相适应,避免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和铝板等现代材料。

(2)建筑体量

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宜过高过大,应以多层建筑为主,高度以6层以下为主,山头周围的建筑要考虑与山头高度的协调关系,古镇周边的建筑应符合协调区的要求。

(3)建筑色彩

新建建筑色彩应以灰、白、暗红、栗色为主。公共建筑可以重色为主,体现其在城市中的景观地位,建筑的檐口、阳台、门窗等可运用不同色彩以增加建筑鲜明特色。

6)景观规划

(1)规划思路

城镇景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合理布局,逐步改善城镇环境生态质量,创建优美、健康、清洁的生态空间。

绿地景观是城镇风貌和形象的标志之一。城镇景观质量的提高和改善,除了控制污染、搞好环卫等措施外,建立合理、数量足够的生态绿地是必不可少的。建立高效、和谐、稳定的生态型绿地是城镇景观规划重要的目标之一。景观规划必须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特征,尊重和挖掘城镇的“文脉”

达到塑造城镇风貌和个性的目的(图6.10)。

(2)规划要点

首先,人文景观以古镇景观为主,主要展现古镇各重要景观界面,包括各个立面和顶面的展示,围绕古镇界面的展示规划了多处公园绿地与街旁绿地。

其次,自然景观主要是指城镇周边的山脉、洗布河水系、“九龟寻母”山体的保护与改善,以及山头之间视线通廊的联系。

最后,突出整体性、协调性和观赏性,实现景观的最大共享;其他地段的景观设计,要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从整个城镇面貌角度入手,综合考虑,同步建设。

6.3.3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城镇绿地规划的重要原则。从改善城镇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保持城镇清洁卫生,降低各种环境污染,实现城镇生态平衡;生态性原则还表现在城镇绿地系统本身要结构合理、生态稳定,使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畅通,达到结构良性、关系和谐、功能高效的目的。

(2)连续性原则

城镇绿地如果被城镇建筑重重包围,

被其四分五裂,成为一个个彼此隔离的孤岛,则会使绿地生态水平和游憩、观赏功能大大降低,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规划应加强绿地之间的联系,

形成连续的绿地景观,使之成为系统。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产生稳定性。过去城镇绿化结构普遍单一、选用植物种类有限,不利于绿化的稳定。本规划引入新的绿地设计理念,在深入调查和研究当地气候、自然植被特征的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主,模拟当地植被的顶级群落类型,设计物种丰富、结构合理的绿地系统。

(4)因地制宜原则

各个城镇的发展历史、绿化基础、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在绿地面积、数量、空间格局等绿地指标和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上要从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避免生搬硬套。在绿化用地和绿化设计选择方面,一要使绿地更好地发挥改善城镇环境质量、美化环境的作用;二要在满足植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利用荒地、山冈、低洼地等布置绿地(图6.11)。

2)布局要点

(1)保护并培育“九龟寻母”等10座山体,将其规划为城市公园绿地。

(2)规划洗布河两侧为生态防护绿地。

(3)规划古镇东侧文庙山头两边为街旁绿地。

(4)镇区四周山头及河流上游地带为生态绿地,构建绿色屏障。

(5)母龟山东侧规划一处公园绿地,镇区内由街头小游园、居住区绿地构成公园绿地系统。

6.34防灾减灾规划

1)镇域防灾减灾规划

(1)消防

镇区应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并按《重庆市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规定新建小型消防站,并相应设置专职消防队。镇域内各村应设置义务消防队和消防水池,并设置消防通讯设施。

(2)防地质灾害

镇域内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以相应的地质灾害评价资料为依据,不得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建设,其他区域需进行相应的防治地灾处理后,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方可进行相关建设。

(3)防洪

镇域内镇区和中心村按照二十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他用地按十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并注意预防山洪。

(4)防震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镇域范围内所有建筑按6度设防,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应提高一度设防。

2)镇区防灾减灾规划

(1)消防

(1)现状

古镇街道共有消火栓11个,没有消防站及消防人员。医院、学校、市场、加油站等重点防火单位自备有灭火器。缺乏固定消防取水点,没有专门的危险品运输路线,部分建筑消防间距不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防安全隐患。

(2)消防站

镇区设小型普通消防站一座,用地面积1400m2,消防站位于镇区西北侧,相应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日常消防工作。

(3)消防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