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1498300000063

第63章 印度高科技发展中的问题(2)

在印度,无论是公营性质还是私营性质的科技研发机构,通常都是依据《社团注册法》注册为从事科技活动的社团组织,并根据《社团组织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按照《社团注册法》规定,科研机构应制定社团的管理章程和建立相应的理事会和管理委员会。因而在印度任何科技领域的研发机构,都必须到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然后才能开展相应的科技研发活动。因此,仅从法律角度来看,印度各科技领域的众多研发机构在性质上都属于社团组织。

2.研发机构的管理机制

由于在性质上属于社团组织,因此,印度各科技领域的众多研发机构应该按照社团法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如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按照《社团注册法》规定,制定自己的章程,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和专业机构。其章程包括各个机构的组成和职责,研究人员的招聘、晋升、业务评价和工资标准等,人员管理、财务管理、雇员补贴、出国进修、养老金、福利待遇、公房分配、管理机构的设置和雇员离岗等具体办法和规定。其主要机构包括: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绩效评价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研究所管理委员会、所长等,其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为日常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由于各研发机构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性质极不相同,每个研究领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它们都必须按照这样的规定去做,从而使研发机构的管理过于僵化,在一定意义上必然影响其从事研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从理论上讲科学研究机构是独立自主的部门,但是实际上却受到种种政府政策规定的约束,使官僚主义在科技研发机构中逐渐盛行起来。印度生物中心总监辛格指出,科学研究部门也只能遵循政府的规定和指引,从而丧失了自主性。正如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曾经指出,科学研究机构正在不断官僚主义化。

3.研发机构的管理改革

印度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意识到印度科技管理特别是研发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张对其进行改革。印度政府《2003年科技政策》提出要对印度科技研发机构的管理进行改革,主要强调要加强研发机构的自主性,使其充分自治,具有灵活性,在研究机构中排除官僚主义。为此,政府保证各科技部门的工作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来承担,主要社会经济部局都设立高级科学顾问机构。为帮助制定和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和项目,政府永远保留一个最高科技顾问机构。为使产业界积极增加研发投资,政府将实行更为灵活的激励机制。政府鼓励科技专家将其拥有的科技知识向产业转移,科技专家成为从中接受经济回报的一方,同时,政府也鼓励产业界从经济上利用或支持教育和研究机构,努力开发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性技术,增加高技术产品所占的比例。政府提出要加强传统产业,通过适用科技的应用满足竞争要求。政府还特别强调创新的研发与技术要素,还特别重视创新成果在生产部门的采用、扩散和转移进程中所需要的同等重要的社会、体制和市场等方面的要素。政府希望通过扩大科技研发机构的自主权,并鼓励其更多地走向市场,增强科技研发机构的活力。

四、僵化的管理体制影响科技发展

僵化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只有几个科学界领导者决定国家科学政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

1.不能认真总结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

由于只有几个科技领导者做出国家科技工作的决策,他们实际上难以真正了解科技发展工作特别是具体的科技研发工作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难以把握在某些科技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具体的优势和劣势,更难以把握诸多高科技领域的前沿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此,他们难以对国家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提出符合印度实际而又促进印度高科技发展的政策决策。

2.科技发展指导方式缺乏普遍性

在印度,由于某些科学部门和行政部门构成的小组,是决定印度短期科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基础科学等一些科技发展计划,特别是一些科技研究的项目,完全依赖于某些杰出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的政治领导地位及其实行科学计划的方式。这通常就可能使一些拥有杰出科学家的研究机构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获益较多。但由几个杰出科学家构成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向政府提供的科学政策咨询意见,却无法代表整个科学界,其指导国家科学发展的方式不具有普遍性,而只具有某个科技发展领域的典型性。如果以这种典型的发展模式规划所有科技领域的发展,就不可能找到任何适合其他科技领域发展的模式,进而以实现诸多科技领域的长期发展目标。科学家某些发展科技的做法,只能在某些特殊的领域有效,而在其他科技领域就不一定有效。

3.难以吸引年轻人从事科技研发工作

由于印度政府科技决策只是建立在听取一些政府官员和高级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使政府推动科技研发力量或增强科技研发基金的各种政策和提议,难以贯彻到每个科技领域的科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科技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使印度基础科学的力量处于下降趋势。正如印度政府总理曼莫汉?辛格指出的那样,科学家这一职业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因为科学研究院正在不断官僚主义化。

4.科技研发事故严重

诚然,印度科技研发进程中事故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僵化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不能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如2006年印度试验导弹和卫星都由于接连出现事故而使发射失败。而卫星发射失败主要是由于印度自行研制的初级火箭出现了问题,自行研制的初级火箭点火时间不一致,导致火箭受到的推动力不均匀造成的。同样的问题在2002年第一次发射时就已经存在,但是技术人员却称有关设计缺陷已得到纠正。

第二节 政府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独立后,印度政府不断增加高科技发展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高科技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发展中穷国,特别是与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相比,印度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科技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太低、科技投入存在明显的军事性质,科技投入长期偏重基础研究、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

一、政府科技投入所占比例太低

1.科技投入偏低

独立后,印度政府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然而科技投入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始终不高,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超过1%。据印度政府科技部2006年公布的《印度研发统计报告》,2003年度,印度全国研发总投入为1800.016亿卢比,合4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80%。1999—2003年期间,印度的研发投入连续以每年9.6%的速度增长,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显得非常低;即使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个比例也不高。由于人口众多,印度人均科技研发经费就更低了。到2005年,印度人均科技研发经费仅为5.5美元,甚至还不到中国人均科技研发经费11.7美元的一半,与排名首位日本978美元的人均科技研发经费更是相距甚远。在每百万人口中所拥有的科研人员数量印度只有157人,中国为545人,而日本则高达5095人。印度数学科学研究院高能物理理论学家T.贾亚拉曼指出,“我们的研发投入实在是低得难以想象”。

2.投入偏低影响科技发展

由于科技投入偏少,导致印度许多国家科研机构人员老化、科研设备落后,即便像空间、原子能等国防战略部门的设备也严重不足;大学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落后,没有在国家基础研究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科研院所的技术无法有效地转让;私人企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现行的研究机构缺少开展合作研究的机制和环境。科技投入不足一直是印度科学家长期呼吁的一个严重问题,甚至印度政府总理科技顾问拉奥也高呼,如果再不增加科技投入,印度的科技将面临死亡的困境。还有印度科学家明确指出,如果有足够的投入,凭着印度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印度在高科技领域能够走在世界前列。为此,进入新世纪后,印度政府清醒认识到科技投入不足对印度科技发展的严重影响,决心加速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在《2003科学技术政策》中,印度政府第一次提出要把科技研发投资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二、政府科技投入军事性质浓厚

1.科技投入具有明显军事性质

在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及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低下的情况下,印度政府科技研发投入还存在着政府科研经费在各科技领域内的投入严重失衡的问题。长期以来,印度政府把60%以上的科技研发经费都投入到国防研发组织、空间局和原子能局这三家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庞大国防科技研究机构中,其中仅国防研究通常就占政府科技开发投入的30%以上,使印度政府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研发投入具有浓厚的军事性质。印度政府在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质量如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环保、减灾等医疗卫生领域的研发经费却少之又少,使印度高科技发展越来越缺乏重要的社会基础。如2004年,在印度政府科技研发投入中,印度国防研发组织获得最多,达到3128亿卢比,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获得226.8亿卢比,原子能局获得142.4亿卢比,而印度研究理事会仅获得151.09亿卢比,环境部只获得51.7亿卢比,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更少,仅获得12.1亿卢比。可见,印度中央政府科技研发投入偏重于与军事密切相关的国防科技、空间科技和原子科技,而忽视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民用科技。国防科技等事关国家安全和稳定,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投入,但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和发展中穷国,却不能因为需要发展军用科技而忽视甚至牺牲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用科技的发展。

2.科技投入的军事性质难以改变

印度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科技投入结构失衡不断提出批评,但是由于印度国内存在的巨大政治惯性及印度谋求南亚地区军事霸权和成为“有声有色”世界大国的考虑,印度政府科技研发投入政策一直没有改变。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也难有根本性的扭转。重要的是,印度人口超过10亿,其中仍然有数亿文盲和数亿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穷人。印度在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质量如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环保、减灾等方面投入的研发经费却很少。尽管印度高科技产业成就辉煌,但是在家用电器工业、通讯技术行业及传统工业依赖的能源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印度的科技却相对落后。在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不足的情况下,印度拼命地发展国防科技,海量地购入军事高科技装备,没有很好地解决强兵与富国的关系,令人不免有穷兵黩武之感。在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印度又把科技投入大量地消耗在卫星、航天、核武器、国防领域等与军事密切相关的领域。2006年11月,印度顶尖科学家还全票通过“印度登月计划”,提出要在2020年将印度人送上月球,实现在月球上行走的“宏图伟业”,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送人上月球的国家。这种畸形的科技发展一直支配着印度的科技决策,并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三、科研偏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1.科研偏重基础研究而忽视开发研究

长期以来,印度科技研发工作过于重视基础和应用研究,而相对忽视技术开发。印度许多科技研发机构,尤其是政府和大学的研究机构一般主要注重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价值,忽视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忽视科技研究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对与经济发展和企业关系密切的实验开发研究重视不够,因此,印度科技界在这方面投入的力量和经费也相对有限。长期以来,基础研究在印度科技研发经费中的比例约为18%,应用研究所占比例高达40%,实验开发研究所占比例为33%,其他研究占9%。印度科技界乃至整个社会在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工作能力时,往往主要看其学术理论水平,甚至看其发表了多少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多少学术专著,而很少看其科研成果创造的经济价值或产生的社会影响。因此,印度科技研发活动存在着偏重理论研究,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基础研究,轻视研究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的问题。这也可以从其他一些事实中得到证明。在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每年批准的3000个项目中,仅有700个左右算得上有一定应用前景。在印度众多的科技研发机构中,能够认识到科技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的科学家大约只有1/3,在大学科学家中这个比例甚至只有1/10。印度科学家真正从学院式象牙宝塔中走出来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中,还需要克服许多体制乃至观念上的障碍。

2.科研偏重基础研究而忽视开发研究的原因

印度科技发展如同其社会经济发展一样,强调精英道路,在某些重点领域获得突破,特别在关乎国家安全和提升其大国形象的领域,投入巨大。相应地,印度科技人员贵族化的倾向明显。由于受英国统治的影响,印度在长期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着两大社会结构——贵族化阶层和平(贫)民化阶层。印度科技与印度政治和经济相适应,也存在贵族化特征,科研人员的地位和收入较一般平民高出很多,其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国际热点和印度大国形象上,而与本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节。由于种姓制度的约束,高种姓科学家不屑于关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技术开发,而热衷于创造性的思维和表现才能,往往在理论研究和创新思想方面表现优异,而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关注较少。由于科技投入的贵族化倾向,印度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从这个角度看,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绕开了普通劳动力资源的困境,凭借其教育的贵族化及由此导致的科研发展的贵族化特征,直接与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接轨”。

3.科研偏重基础研究而忽视开发研究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