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15045100000054

第54章 农村信用社改革回顾与展望(16)

3.创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信息化技术平台

金融服务业的竞争,不仅是资金实力和信誉形象的竞争,而且是科技实力和网上能力的竞争。加快信息化技术平台建设是服务手段创新的基础,是形成和提升农村信用社网点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增进技术与业务的相互融合,形成农村信用社网点技术优势的保障。为此,一是要加快电子网络建设。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部分省联社已进行了小型机网络建设。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客户的需要,特别是和国家控股银行以及邮政储蓄的全国大联网相比,农村信用社没有任何网络的优势可言,因此,尽快实施网络提升战略,在以全省农信社联网通存通兑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农信银业务系统建设,实现全国通存通兑。二是畅通结算渠道。结算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瓶颈”。当前,农村信用社要加大“易宝”业务的宣传与实施,借助于商业银行的电子汇路扩大农村信用社网点的汇票业务。三是创新结算工具。随着各种金融结算工具的开发,银行卡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但农村信用社很多地方没有自己的银行卡,我们要加大自身的投资,发行银联卡,设立自动取款机,开通网上银行。

4.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

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联度最高的,是与企业人才战略相联系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以股份制形式建立的区域性金融机构较之国有银行显得更富活力,其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有比国有银行更为灵活有效的用人制度,在用人制度上建立了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中心的人员规划、职业设计、绩效评价、开发培训、分配激励、提拔晋升等一整套管理制度。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经营机制中的选择机制(选人、用人)和动力机制(激励和利益分配)作为切入点,释放并激发信用社的发展活力。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全面实施竞聘上岗制,建立留住人才的用人机制;通过公开招聘从大专院校补充所需人员,为实施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大量增加正式员工的成本太高,我们可在农信社难以辐射到的偏远乡村建立兼职协助员制度,协助员没有存贷款的权利,让其作宣传员,让其帮助联络存款、考察贷款、协助收回贷款,每年按一定业绩支付其劳动报酬,稳定协助员队伍,守住农村金融阵地,提升网点竞争力。

5.打造先进的农村信用社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文化力作用下产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来的、分布于企业组织中的、持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技术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全员内在追求的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层面上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和模仿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动力、凝聚力都来自企业的文化,同样的服务模式常会因不同的企业文化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并给予顾客不同的感受。经济管理学界认为: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文化力”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个体与团队的整合效应,以礼待客;要以“团队、敬业、创新、奉献”精神为核心,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创造农村信用社优良的经营环境。

6.形成能够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创新体系

创新是金融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创新活动的效率依赖于创新动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银行业开始迈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是顾客导向、产品创新的载体,是一个金融企业的科技水平、产品特色、服务信誉、管理能力、营销艺术、文化底蕴和社会形象的浓缩与结晶,也是一个金融企业综合实力的证明,它决定着金融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农村信用社应根据自己的经营战略和营销方针,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形成自己的品牌。一是要巩固法人品牌。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充分发挥农信社是新时期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使城乡居民、地方党政和执法监督部门了解、信任、支持信用社。二是推出产品品牌。这可从以下方面推广:

(1)创新信贷产品

目前农信社独特的信贷品牌唯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缺乏的情况下,要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要研发中小企业授信管理、商户联保、民企联保贷款和仓单、铺面、收费权抵押贷款及助学、住房按揭、汽车消费等信贷品种,拓宽服务领域,全方位满足社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创新农户信用评价等级制度,培养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创新贷款管理理念,加大对小额贷款管理的技术含量。

(2)加速开发中间业务产品

改变目前单纯依赖贷款为主的被动局面,要组建管理机构,负责中间业务的规划、管理,建立考核体系,开拓业务空间。根据经济发展和客户需求,加速电子化建设步伐,积极开办代发工资、代收业务、租赁业务、咨询业务、信用卡业务,广泛开展与银行、证券、保险、教育、通讯、电力等部门的合作,扩大业务范围,可开办银行卡、外汇、承兑汇票等业务。办理融资券业务,这不仅可巩固客户,而且可以有效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变,并以此为基点,扩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加大非资产性的融资量,增强资金增值率,改善收入结构,通过中间业务促进表内业务的扩张,并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3)研发客户品牌

根据自身实力,在品牌竞争策略上应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避开国有商业银行锋芒,充分利用网点优势,发挥新、活、快、灵、便等特点,细分市场,实行客户经理制,稳定低端客户、扩大中端客户、开拓高端客户。对小额农贷品牌要延长其价值链,开发成集存款、授信、贷款、结算等于一身多功能卡,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从外部的战略联盟培育农村信用社网点的核心竞争力

依靠内部创新和外部的战略联盟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与国内银行、外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署全面或某一项业务合作协议、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战略联盟。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要符合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股权持有期在三年以上、派驻董事、提供技术和网络支持等标准。学习工行、建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的经营理念,可利用机构网点优势开展代理销售证券、股票、基金和保险产品与服务,改变农村信用社的弱势局面,这是迅速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外部捷径。

总之,我们要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网络系统先进,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现代金融企业。以农村信用社网点的比较优势,确定农村信用社网点作为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确定打通全国农村信用社网点间的任督二脉是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扶持的第一要务。栽得梧桐树方引得凤凰来,为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和效益的提高,必须加大自身的战略投资,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农村信用社网络综合业务系统,加快安装ATM自动取款机,实行跨越式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真正实现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让农村信用社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三农”政策。

参考文献

[1]吴海波,略论金融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J]上海综合经济.2004(3)。

[2]张维迎,WTO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J].中国农垦经济.2003(03)。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侯刚,李新,产权制度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所在[J].经济论坛.2004(15)。

第十一节东莞农信社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使命、战略和前景分析

郑任和

(东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长安信用社)

摘要:本文从东莞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的情况分析出发,剖析东莞农信社的现状和处境,以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为视角,构建东莞农信社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战略。本文把东莞农信社参与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战略框架构建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战略、共同转型战略、中小企业战略、金融创新战略、零售银行战略,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战略为根本。东莞农信社现代化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对东莞农信社提出的要求,同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信社、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企业公民

一、引言

金融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农村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村银行业机构服务效率低下等。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农信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农信社发挥的作用显得不足。国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准入政策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既是对农信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不足的弥补,同时也是对农信社进一步关注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力鞭策。农信社作为金融企业,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其中新农村建设就是农信社社会责任的关键契合点。

东莞农信社是一家基础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但其规模仍属于小型银行,在增长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东莞农信社怎样研究分析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趋势,清楚认识自身使命,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东莞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将成为东莞农信社新的发展机遇。在东莞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实施“蓝海战略”,减少同质化竞争,与东莞社会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将使东莞农信社树立鲜明的竞争优势,营造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成长为现代商业银行。

二、东莞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的情况分析

1.东莞农村建设的现状和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区位优势和劳动力、土地优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大力吸收外资,使工业化水平急剧提高。20多年来,东莞经济以年均2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624亿元;财政总收入406.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464.4亿元;进出口总额842.2亿美元。2005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930.5亿元,可支配收入151.1亿元。东莞农村工业化的跳跃式发展和农村乡镇财力的大幅增强,推动东莞农村乡镇迅速形成城镇形态,整体实现了低层次的城市化。2006年东莞的城市化率为73.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30元,农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至1%。

当前东莞的新农村建设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资源环境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2)规划滞后,区域发展不协调;(3)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产业升级相当乏力;(4)外来人口众多增加了社会管理压力;(5)隐性化的城乡二元冲突不可忽视;(6)高素质人才本地化薄弱。

总的来说,东莞处在低层次的城市化阶段,但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有待品质的提升。因此,在东莞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促进低层次的城市化向重视城市品质的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东莞市明确提出,要高起点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必须以农村城市化为重点,努力建设发展型、创新型、生态型、和谐型、富裕型新城镇。

2.东莞银行业现状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差距

(1)各家银行战略定位趋同,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

各行战略定位的区域重点为发达镇区和中心城区,行业和客户重点为竞争优势行业的优质企业、高收入个人。在对外宣传上各银行都相对淡化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定位,其市场定位和形象定位如出一辙。

(2)欠缺企业公民意识和承担社会使命意识,逐利性强,嫌贫爱富。

银行网点分布、人员配置和信贷投向上偏向发达镇区,偏远地区的大量银行网点被撤并,对欠发达镇区信贷投放力度严重不足;信贷资金大量集中在基建投资上,对农村居民创业、社区公共建设等的支持相对较少;各家银行相继推出“差异化服务措施”,集中抢夺高端客户(规模大的企业、富人阶层等),忽视对弱势群体(低收入人群、失地农民等)的金融服务。

(3)“贷款难”和“难贷款”并存,中小企业和农村居民融资困难。

2006年底东莞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例为51.24%,比广东省的平均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存贷差高达1689亿元,比2004年底增大170亿元,显示银行资金运用难度加大。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的信息费用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为此,各银行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贷政策比较审慎,担保方式主要依赖房产抵押,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