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43

第43章 干部考察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忽建强

江总书记提出,干部考察要像X光机那样快速准确地看清一个人。这对干部考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防止和避免干部考察失真失实,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是组织部门需要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尽管在防止干部考察失真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干部考察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有失真失察的现象发生,给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考察失真的原因

我认为干部考察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考察者知识能力上的差异性,降低了考察评价的真实性。一方面由于考察者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性。对同一个人或事的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潜藏着导致考察评价失真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考察对象所从事的工作千差万别,有的从事乡镇工作,有的从事金融工作,有的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等,不同的工作性质就有不同的业务内涵。考察者不可能通晓每一个被考察者的业务,对一个特定单位业务上的专业术语、工作指标等有的似是而非,考察势必是“外行看热闹”,人云亦云,客观上难以做到对考察中收集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考察效果打了折扣。同时由于考察工作的实践性、专业性很强,考察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即使在考察时公道正派、严谨细致,也很难体会到被考察者的工作压力、心理负担,谈话时抓不住事情的本质,难以对考察材料作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如果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素养,考察活动也只能是低层次徘徊,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把握不了问题的要害,更谈不上发现一些深层次的违纪问题。这样看来,如果一个考察人员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不注意消化、吸收和探索考察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方法,考察失真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被考察者工作实绩上的多面性影响了考察评价的公正性。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工作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他取得的工作实绩离不开班子成员的协助,也必然融入这个班子的整体工作之中。因而,工作实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准确地区分或量化到每个人的头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考察者不能对集体实绩进行综合分析,分清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在实绩取得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而笼统地归结到“一把手”身上,对班子其他成员就有失公正。同时,实绩还具有继承性,有显绩、潜绩之分,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之别等,具有多面性的特点。如果考察者用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考察干部实绩,只重结果,轻实绩取得的过程,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甚至是竭泽而渔式的短期行为,轻具有长期社会效益的潜绩,重经济建设指标,轻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成效必然失之偏颇,缺乏公正性,容易导致考察失真。

(三)谈话者思想认识上的复杂性,影响了考察评价的客观性。有的谈话者对干部考察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问就讲几句,不问就不讲,明明是知情人,触及到一些关键的问题时,也不讲真话、实话,或是含糊其词。有的谈话者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或者因为是自己的上级,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只讲成绩,不讲失误,怕考察对象知道后给“穿小鞋”;有的因为怕影响同事之间的感情,“多栽花少栽刺”,不谈为妙,或是为了对被考察者的嫉妒、报复心理,分析缺点时头头是道,讲到优点时聊聊几句;或是为了把考察对象推出本单位,好话多说,却不谈其不足。上述这些谈话者的态度,使得考察人员有时难以收集到真实的材料,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导致考察失真。

(四)考察范围、方法、时间上的局限性,降低了考察评价的准确性。目前在考察干部时,虽然谈话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限制了谈话者的职级,缺乏全面性和代表性甚至忽视了知情者,听不到基层群众的反映。在考察方法上,民主测评是了解被考察者德能政绩的重要手段,但测评的范围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在乡镇、人数较多的部门,很难扩大到基层群众中去,了解不到公众的定性评价,有时测评的结果就与民意不符。在考察时间上,如果遇到考察任务急、考察人数多时,往往是加班加点、突击谈话,弄得考察人员精疲力竭,无暇对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分析,考察评价的准确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

二、防止干部考察失真的对策

我认为要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应从建立完善制度和改进考察方法人手,具体来说应建立以下四项制度并从四个方面改进考察方法。

四项制度:

(一)落实考察人员教育培训制度。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做好考察工作的前提。要按照《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对从事干部考察工作人员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尤其是临时抽调的非组织部门的同志,更要加强考察纪律的教育,在考察工作中做到坚持原则、公道正派、认真细致、严守纪律。为了避免因专业知识缺乏或文化知识功底薄弱而导致考察失真,还要抓好考察人员经常性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政治理论培训班,鼓励考察人员参加进修学习,组织听取法律、金融、经济等讲座,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拓宽知识面。同时,为了减少因个人心理因素造成干部考察中的偏差,从事干部考察工作的同志还要重视学习心理学知识,有针对地解决自身存在的认识上的心理障碍,增强对被考察者心理倾向、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建立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由于干部考察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考察工作质量,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同时也对被考察者负责,必须建立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按照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考察结束后,署名填写“考察干部登记表”,并由组织部门的领导结合有关工作,对考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必要的核实,把考察工作的质量作为衡量考察人员素质和工作表现的重要标志。对在干部考察工作中认真负责识人准确应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能力差或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致导致考察失实的要给予批评教育或调离组织部门;对放弃原则、隐瞒问题或借考察之机谋取私利、违反纪律,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给予党纪处分。

(三)完善考察结果反馈制度。考察结束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反馈考察结果,一方面有助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总结成功经验,反省存在的不足,增强合力,促进工作;另一方面,考察结果也是对考察质量的一种检验。考察评价真实、准确,被考察者则心悦诚服;考察评价尤其是在缺点或不足的方面出现偏差,被考察者往往就会提出异议。这样,被考察者对考察工作实际上起到了一种监督作用,促进考察人员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避免考察工作出现偏差或失误。

(四)实行考察情况通气制度。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信访等部门的联系,对一些“重点”考察对象,在考察前要走访执纪、执法及信访部门,了解廉政及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增强考察的针对性;同时,对在考察中新发现的一些违纪问题,考察结束后,要及时与执纪、执法部门通气,认真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防止因谈话者的谣传而造成考察失实,达到公正、客观地评价干部的目的。

以上四项制度必须认真抓好落实,同时应改进考察方法。

四种方法:

1.拓展考察范围,全面地了解干部的德与才。要全面了解一个干部的德才素质,就要对考察对象的主要活动空间(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进行考察。不同的活动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干部的政治态度、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及道德品质等。然而考察者事实上很难从三个活动圈尤其是社交圈和生活圈了解到考察对象的全部真实情况。因此,要加强对组织管辖范围内的工作圈的考察。一要把理论考试与个别谈话相结合,考察政治理论水平。通过举办干部政治理论培训班和开展读书考学等活动,分期分批对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并存人干部档案。同时,也可在考察前进行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测试,了解其理论学习的基本情况,再利用个别谈话,深入了解考察对象的理论素养,尤其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了解取得政绩的过程和手段,考察思想政治素质。政绩是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和实现任期目标的实践中所取得的业绩。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必然反映到他的政绩观上,体现在取得政绩的动机和手段中。考察取得政绩的过程,就是要看考察对象在工作中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否具有敬业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还是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考察取得政绩的动机,就是要通过听取群众的意见,看考察对象是否真的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还是为了个人捞好处、早升迁,急功近利,搞轰动效应。从而对其思想动机和道德品质作出适当的评价。三要开展调任后的回访考察。“政声人去后”。一个领导干部调离原单位后,群众的反映往往是对他的真实评价,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考察对象原来工作过的地方进行回访考察,并把考察情况作为全面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四要考察干部的成长轨迹。要通过走访知情人,查阅有关历史档案,了解被考察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特别是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态度,评价其政治意识和政治敏感度。还可以采取实地考察的形式,察看被考察者在急、难、险、重岗位上的奉献精神、指挥决策及协调能力,评价其发展潜力。此外,还要通过走访考察对象的家庭,了解家庭经济收入等,对其廉政建设情况及生活作风进行考察,通过侧面了解考察对象交往比较密切的人,看其人品等。

2.扩大群众参与,辩证地看待干部的功与过。“群众心里有杆秤”。干部的德才如何,群众最清楚。扩大群众参与,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全面考察和评价干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防止干部考察失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干部考察虽然在扩大群众参与上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参与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一是在民主测评前让群众了解干部的工作情况。要让参与测评的群众代表听取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在确定了述职报告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向群众说明民主测评的目的及方法等,由群众结合自身对考察对象的认识,填写民主测评表;二是通过民意测验和召开基层群众座谈会的形式了解考察对象的信任度。可以尝试把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制成问卷表,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形式,在一个地方或一定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或通过召开群众代表、人大代表座谈会的形式,对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评议;三是对拟提拔到重要部门或关键岗位任职的领导干部,在一定范围内尝试实行考察前公示,公开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拟任去向,听取群众对考察对象的反映,有针对性地做好考察工作,尤其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要问题,开展专项明查,认真核实。

干部考察中扩大群众参与程度,充分尊重民意,但不能单纯以“票”取人。因为民主测评、民意测验、群众评议的准确性如何,受一个单位或部门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参评者对考察对象的了解程度以及被考察者性格气质、工作作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考察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把群众公认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又要辩证地看待干部的功过是非。

3.引入审计制度,客观地审视干部勤与廉。引入审计制度,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勤政廉政情况进行审计,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有效形式,也是对干部考察工作的一个必要补充。由于考察人员非专业审计人员,对考察对象提供的经济指标完成的数据、执行廉政建设有关制度等情况,即使考察人员认真负责地查看了有关台账资料,也很难从中发现问题。为此,要结合干部考察,对考察对象尤其是“一把手”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财政财务收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债权债务以及执行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情况进行审计。一份真实的审计报告既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更反映了这个单位领导班子及其主要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及廉洁自律等情况,从而使得考察结果更具客观公正性。

4.结合实绩考核,公正地评价干部的优与劣。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物化形态,是德才素质作用于客观环境的产物。实绩考核是运用目标管理的办法,对一个单位或部门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一定时限内推进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的评价。通过实绩考核能反映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和领导干部的德才素质,为正确评价、使用干部提供依据。由于实绩的取得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主观努力,而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把实绩的大小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唯一依据和评判干部优劣的全部标准。然而,注重实绩是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实绩取得又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考察时不一定能显现出来,或显示的不全面,给全面评价干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考察时既要把阶段性的考核结果作为必要的补充材料,又要加强对取得实绩的手段、努力程度及所付出的代价的考察了解。只有把实绩考核与干部德才素质考察结合起来,辩证统一起来,才能反映出考察对象的工作全貌,对考察对象的优劣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作者单位:白银市平川区委组织部

省委党校第13期党政青年干部研究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