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配置市场化,使全球固有的人才模式逐渐消失,形成流动、竞争、择优的态势。人才作为一种可变资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类正在开展一场人才开发争夺战,谁拥有大量的有用之才,谁就能在经济发展中占领制高点。在这种大趋势下,甘肃省人才形势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西部大开发需要各类人才,另一方面还未形成人才、科技、经济三位一体的最佳组合,起主导作用的人才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存在着许多显现和潜在的危机。如:劳动者整体素质低,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存量不足,分布失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调;断层危机严重存在,专业技术队伍后劲不足;培养使用脱节,人才外流多,回归少;人才积压与浪费并存,人才优势与效益失衡。可以肯定地说,甘肃的大发展,完全依赖于甘肃人才的大发展,而要解决目前人才危机的问题,必须从分析原因人手,探讨对策,制定战略,有效实施人才资源大开发。
一、甘肃省人才危机形势的成因
(一)认识上的原因。在贫困地区,多年来人们重视的是物质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人才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人才开发在主观上重视不够,客观上投入不足,人才队伍从总量、结构、布局以及管理、使用等方面缺乏统一的预测与规划;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人才开发体系。
(二)体制上的原因。首先,它同计划经济的行政性分配方式相联系。在原有的计划体制下,同物质资本一样,人才的供给具有行政式注入的特征,具体表现是调入、迁移、分配、支边。本地培养的人才比重不足20%,未形成适合产业结构的稳定的本地人才主体;其次,它同计划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相联系。主要表现为:人才部门、单位所有,一次分配定终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积压和在职失业,相当部分人才处于半负荷工作或基本闲置状态,加剧了人才供求的空间失衡;第三,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现行的教育体制还未能从计划经济所特有的大一统模式中完全转轨出来,致使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调;第四,它同经济体制生产方式相联系。全民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较高,人才聚集,而广大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和基层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科技人员比重小,人才奇缺。
(三)客观上的原因。由于我省属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工作环境较差,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明显差距,缺乏稳定吸引人才的客观优势。人才留不住、引不来,大量外流,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十五”至2010年甘肃省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方针、原则及目标设想
甘肃省人才资源的开发,不能强调甘肃贫穷落后的现状滞后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一定要与时俱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整体性开发人才资源。
(一)战略模式。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促进甘肃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方向、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抓住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努力建设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和人才开发体系,营造一个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通过适当增加总量、重点提高质量、逐步优化结构的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素质精良、门类齐全、适应市场竞争的专业技术队伍。
(二)基本原则。一是高起点、高定位的原则。我省人才资源积淀形成的发展型落差态势,用等距离赶超已与现实发展不相适应,出路在于高起点。要把甘肃省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起点定在西部人才聚集地的高位,这是我省在“十五”和二十一世纪实现“科教兴省”战略的一个焦点;二是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农业生产第一线、高新技术产业、全省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为重点,进行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立足当地,以稳定用好现有人才为主。不失时机地培养、挖掘潜在人才,引进急缺人才;三是加大改革力度,全方位开发的原则。要从整体性和战略性的高度出发,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开发;四是实事求是,梯次开发的原则。按阶段设计的原则,稳步实施,梯次开发,整体推进。
(三)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一方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相协调,另一方面要适当在一些领域略超前,指标略高一点。在模式设计上,应具体建立规模目标、结构目标、层次目标、效益目标。总体而言,到2010年,人才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中的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使我省的科技综合实力进入西北前列、全国中列。
三、甘肃省人才资源开发对策设想
(一)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要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必须树立五个观念:一是牢固树立四个第一的观念。要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社会第一位的大事,党政一把手抓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是第一职责。切实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转变人才成本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本观念。把人才资源作为可持续性再生资本和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才开发、配套产业化服务体系;三是牢固树立竞争观念,增强人才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综合国力的提高实质上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其焦点是人才竞争。我省人才的大规模流失,仅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律折射到人才竞争上的一个微观表现。经济发展滞后,主要症结在于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滞后,因此,必须将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放在基础工作——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之上,将人才危机感、紧迫感具体落实到调整政策、制定规划、加紧培养和配置人才工作上来;四是把合理使用人才看成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变量,牢固树立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标准的价值观念;五是牢固树立教育为本的观念。把人才的规划、结构水平看成历史积累和社会调节的结果,变静态的人才管理为动态的人才开发,注重积淀,滚动发展。
(二)加强领导与管理,强化组织实施力度。一是成立甘肃省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负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对重大问题进行统一决策、指导。全省地、县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建立健全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考核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纳入国民经济重要指标考核范畴,以此作为衡量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主要标准之一;三是建立各级“人才智囊团”,吸收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审议、优化决策方案,督促和正确引导实施工作,以确保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稳步实施,整体推进;四是建立督查制度,下管一级,分级负责,由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领导负责,组成由人事、教育、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督查团,定期开展督查活动,系统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立足实际,搞好预测与规划。一是要根据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从宏观布局、层次结构、发展规模等方面对人才进行系统预测和规划。重点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水利水保、农业科研等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规划和预测,提出人才战略的总量目标、结构目标、素质目标、引聘目标、效益目标;二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省、地、县都要制定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划纲要或“工程”,并按照“全区统抓,部门分管”的原则,根据各地行业、产业特点,制定规划或子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目的。
(四)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人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以人才市场为主体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确立人才与单位在人才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强化人才仲裁机构,积极开展人事代理业务,确保人才合理流动。
二是建立与实际需求相配套的人才培养分配机制。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逐步调整各类学院(校)专业设置比例和布局,规范统属关系,进一步调整大中专学生培养的层次、专业和数量结构,改变培养与使用脱节状况,解决人才供需中相对过剩与奇缺的失衡问题。逐步实行大中专毕业生的有偿分配使用,消除人才无偿分配和使用中造成的人才需求虚假增长状况,消除新的人才积淀和浪费。
(五)扩大政策内涵,建立引导和激励机制。要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政治上,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要及时选拔重用或给予荣誉职务。在生活上,要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优厚的生活待遇。同时,对知识分子的家属、子女就业、住房等方面继续给予照顾。要结合贫困地区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的实际,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省、地、县“人才开发基金”,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建立省、地级政府特殊津贴,用于奖励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突出教育,多层次培养人才。教育、培养是人才资源开发中输氧造血的根本途径。在搞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的方法,提高整体素质。要制定本区中长期教育、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抓好落实。
一是巩固完善基础教育,增大基础教育投资比重,继续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提高办学质量,为未来人才的补充打好基础;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坚持走“行业归口、联合办学、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道路,为一二三产业培养大批急需的岗位技术人才;三是多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起省、地、县继续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社会办学条件进行继续教育,进一步拓宽高等院校为工农业继续教育服务的渠道;四是建立传、帮、带导师制。以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充分发挥其知识优势、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通过收徒拜师,结成帮、教、带对子,签定带教合同,在实践中培养中青年人才,加速成才步伐;五是建立送培进修制。选派技术水平高、业务精的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修深造,充实提高,培养拔尖人才;六是建立科研、工程项目培训制,以项目带动培训;七是建立学术交流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我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更新知识、交流技术、开阔视野,达到提高、引进、应用的目的;八是利用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条件,培养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国家设在我省的5个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的有利条件,多方筹集资金,扩大设站范围,把这些站办成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七)分类统抓,提高人才整体效应。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今后人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环节的落实,造就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一支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管理人员队伍,起用一支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工巧匠(即乡土人才)队伍。
搞好老年人才开发即第二次人才资源开发。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开发老年技术人才为重点,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人才开发机制。
开发民营科技和乡土人才资源。要重视对社会上民营科技和乡土人才的选拔、管理,在我省形成“一体两翼”的人才体系。突破“城乡体制”的局限,拓展服务范围,把人事工作延伸到农村;突破“身分标签”的局限,把“人才”内涵向农村“土专家”、“能工巧匠”延伸;突破“测性管理”的局限,向综合协调、全方位服务延伸。逐步建立起我省县、乡两级乡土拔尖人才选拔管理体系。
组织农、林、水、牧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生产一线开展以科技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指导与服务活动。
(八)加强人才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人才法规体系。我省的人才法规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人才分类管理原则、法规统一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立法的基本内容主要由“国家公务员体系”、“企业体系”、“事业体系”、“人才市场体系”、“专业技术人员体系”等五个相对独立的法规体系组成。
作者单位:省人事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
省委党校第2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