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05

第5章 论“西部大开发持久战”(1)

袁岳虎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必将对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究竟将会怎么样?中西部地区能否真正发展起来?如何才能发展?这些问题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有的人面对中西部地区所面临的困境而消极悲观;有的人则认为中西部也会像东部一样,会在20年或30年大变样而盲目乐观。我认为,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不是短期内就能奏效和完成的。它既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保守迟缓,也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既要集中力量打几个歼灭战,又要准备打长期的持久战,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最终达到我们的奋斗目标。本文从西部大开发的制约因素及优势来探讨打持久战的必要性和思路。

一、西部大开发的制约因素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制约本地区发展的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才不至于盲目乐观、急躁冒进,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而构建出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蓝图。制约西部大开发的因素主要有:

(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从我国的地理特征来看,是西高东低。东部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属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西部地区则多是高山、深谷、高原、冰川、丘陵和沙漠,非耕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96%,其中西南地区的主体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所占据,山地多,坡度大,土层薄。土地的适应性单一,土地利用难度大;西北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和半荒漠广布其中,干旱少雨,水源贫乏,森林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土资源匹配欠佳。尤其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人们被迫向原已脆弱的环境榨取微薄的生产资料,过度垦殖和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土地生产力低下、生态环境脆弱,所以,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时间长。

(二)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欠佳。由于西部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使这里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和薄弱,改变难度大。建国以来,尽管国家花巨额资金在西部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但西部的交通、运输线路密度仍然远远落后于东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西藏自治区至今还没有通铁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的成本升高、投资环境不佳,从而限制各种市场要素的流入。由于深居内陆腹地,没有直接的海洋运输条件,势必影响到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此外,尽管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开采难度大,再加上国家价格政策方面的影响,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区域经济优势。相反正如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所讲的,丰富的资源有六大劣势:1.西部在与东部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利的贸易交换地位,西部利益大量在经济交换中流失;2.容易形成单一的资源性生产结构;3.导致企业不思技术进步,不求降低消耗,不计成本高低;4.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5.所有制结构单一,地方经济没有竞争力和活力,没有就业空间;6.容易导致思维和观念的僵化。

(三)教育体制与模式僵化,人口素质低下及人才短缺。据有关资料显示,西部大中专毕业人数占全国比重最小,分别是17.8%和21.2%,其中西北地区占7.7%和8.4%。在业人口的文盲和半文盲率东部和中部均在22%以下(除安徽省外),而西部各省区除四川和新疆外,都在22%以上,其中五个省高达30%以上,整个西部的文盲率为28.7%,比东部高12.7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西部高达13.6%,比东部高6.3个百分点,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的状况。

西部人口整体素质低下、人才稀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和模式僵化、落后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在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内容与实际相脱离;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层次不尽合理,致使西部的教育除只有与全国教育危机相同的矛盾外,还有其特殊的问题。即高级人才占人口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大城市、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技单位人才集中,而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奇缺;地县和基层人才少,基础教育落后,整体文化素质低,人才流失与本地就业困难的矛盾突出。人口素质低下导致了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不能打破自我封闭和自我循环的旧天地,在市场竞争面前畏首畏尾、蹒跚不前。其突出表现为:①“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自然经济意识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②计划经济体制下重计划,轻市场,重速度、产值,轻效益和质量的思想;③等、靠、要的消极思想;④惟领导、惟文件是从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保守思想。这些思想严重抑制了人们进取、创新和竞争精神,难以适应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知识产业的迅速崛起。

(四)市场功能增强,政府作用有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而政府的权力和作用与原来相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原来那种全面规划、统一调拨资源的行政方式逐渐为市场配置资源所代替。从我国目前地区间生产力要素分布来看,极不均衡,总体上是东高西低,由此产生两种结果:静态上,各地区产业结构会出现很大差距,商品交换中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利地位,可能会成为东部发达地区原料“殖民地”;动态上,它导致各生产要素不是从东部发达地区流向西部不发达地区,而是从西部不发达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出现“效益外溢”现象。另外,我国的价格体制至今还没有完全理顺,除市场自身的利益驱动外,我国的原材料、农产品和能源价格一直偏低,而工业品,尤其是轻工业产品、制造加工产品价格偏高。在这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中,地区间的贸易活动就会出现以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通过价格差转移到轻工业和制造加工业为主体的东部发达地区,这是一种隐形的地区补贴。由于市场及价格的影响,使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很高的投资效益,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国内外厂商都会“看好”东部地区的投资热点。“效率优先”的主导思想和经济的倾斜更使得人、财、物大量涌向东部地区,使西部发展后劲不足。而政府的“逆市场调节”,无论是作用还是效力无疑会受到挑战。

(五)自身积累薄弱,资金严重短缺。任何现实的生产力都是对以往生产力的继承,任何地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原有的基础。一般而言,原有经济基础越雄厚,越处在较高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向前发展就相对容易;反之,则越困难。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设施都集中在沿海狭长地带。虽然50年代和60年代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西移,但未能将东西部原有的差距进行根本性的扭转。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西部的人均GDP只有东部的46.7%,第一产业在GDP中的份额高于东部近10个百分点。由于原有基础薄,发展起点低,加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区域发展政策重点东移,从而使中西部地区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远比东部差。1997年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自给率平均仅有56.3%,另外,国家在发展援助上的东强西弱造成中西部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严重流失,使中西部企业与沿海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使引进外资的条件更加恶化。由此可见,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城镇化水平较低,就业压力过重。中西部地区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较小,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仍然以农牧业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城镇化水平比较低,难以发挥城市辐射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人们计划生育意识淡漠,许多人传宗接代的旧观念仍然很强,抱着不生个男孩誓不罢休的“决心”,躲着生、偷着生、跑着生的问题较为突出,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高于东部地区,其他经济成分如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发展滞后,从而造成剩余劳动力增多、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过重。加之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安置工作的难度。

二、西部大开发的总体优势

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指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条件,不抓住这个时机,不把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由此可见,我们在看到西部地区存在的诸多劣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西部地区发展的诸多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困难所吓倒,才不会消极悲观,也才不会坐失良机,不思进取。概括西部大开发的优势,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