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54

第54章 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初探(2)

三是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农业生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获取规模效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渐显露出来,比如:一家一户分散生产,难以与大市场接轨,农民无法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盲目跟“风”,当市场波动时将带来巨大损失。加之这种小生产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不利于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制约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再如,生产、加工、销售脱节,农民得不到后续环节的任何好处,利益往往被中间环节截走;集体经营层次十分薄弱,为农户提供的生产服务非常有限,农业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等等。就全省而言,大部分县一二三产业没有拉通联动,没有走上产业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农工商割裂,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农业的发展得不到工业和商业的外在拉动,而工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没有得到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结果都驾驭不了市场起伏的波动,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买难卖难交替出现。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应用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全省来看,大多数县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没有完整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排灌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科技的应用推广不普及,化肥利用率只有30%,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不足60%。尽管从上到下形成了一支农业科技队伍,但农村科技人才相对不足,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某些地方处于“网破人散”的状况,且素质低、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是“三多三少”:大路货多、抢手货少;技术质量低的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低质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且品种雷同,产期集中,适应不了市场。如苹果,尽管近些年来发展了一些像“红富士”一类的品种,但多的是群众评价的:“多多的货,小小的个,一手能抓四、五个”;“十个苹果九个眼,剩一个小不点”。这样的苹果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肯定是被淘汰的对象。

五是财力弱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我省是吃饭财政,三分之二的县吃补贴,80万人要财政供养,每年光发工资就要40多个亿,还要照顾教育、文化、科技和社会事业,每年能挤出来用于农业的投入并没有多少,而且仅有的这些投入也不能保证按期足额到位。从我省生产力和发展水平看,绝大多数农户还不具备投入主体的条件,加之地方财力薄弱,无法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以致一部分地方的农业大体上只能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状态。

三、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探讨

根据农村变化了的情况和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农村工作的思路和重点也应当随之有所调整,当前和今后几年,我省农村工作可否这样来考虑:

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着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基本的思路是: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任务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努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整体素质。突出的任务有两项:一是集中力量解决旱作农业的稳定问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努力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更大程度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二是面向市场抓规模、抓加工,带动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使大多数农民实现小康。具体对策和措施至少应当包括这样几点。

(一)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这方面的重点是“一稳定三落实”。即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新一轮土地承包中,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对强制推行“两田制”、变相增加土地承包费等问题要坚决纠正。同时落实好三项政策:一是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二是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切实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不打“白条”、不代扣各项提留款,让农民满意;三是落实好对农业增加投入的政策。与此同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监督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制度,调动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促使干部作风有根本转变,改善干群关系,化解干群矛盾,保持农村稳定。

(二)下苦功夫,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这是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势在必行的一场硬仗。全省4200万亩基本农田中,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660万亩,吨粮田和“双千田”分别只有124万亩和150万亩,绝大多数属山旱地,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下苦功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一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包括“三田”建设和水地田间配套建设,坚持大中小并举、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举,重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包括小流域的治理、种草种树、修梯田、打水窖、集雨节灌,改良土壤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积极推行有机旱作农业;二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是加大投入,增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中长期贷款,鼓励和协助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逐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积极引导集体经济、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多的优势,增加劳动积累。目前,农村缺的是钱,多的是人口。国家用少量的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大量的劳务投入,作为替代资本,可以大大加快农田基本建设的进程。应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改土、蓄水、栽树、种草、修路,兴办各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动员和组织农民向荒山、荒坡、荒滩进军,发展种植、养殖业及林果业和其他多种经营。

(三)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结构,这是增产增收的关键。面对经济结构与市场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的状况,当前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应当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解决好品质不高的问题。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产品品质是关键。我省目前的粮食结构基本上是温饱型结构,只追求数量的增加忽视质量的提高,这种结构也是卖粮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抓住粮食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按口粮、饲料粮、特种食品用粮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二是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解决好比例不协调的问题。我省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目前的生产水平与这一位置很不相称,我省农业结构中畜牧业占29%,林业不到5%。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一般都是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事实上,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业由单纯种植业向种养业、林果业、蔬菜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既符合需求引导的经济规律,也符合产业依存的生态规律,应当从区域种植效益和生态效益出发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特别应注意搞好秸秆的利用和立体种养,提高农产品生产档次,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三是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长农村二三产业的链条。粮棉油果等是我省农业的主导产品,但大部分处于种啥卖啥的状态,既拉大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距离,又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也加剧了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应力争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在加工增值上有一个大的突破,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上。如果这些环节抓好了,既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又能大幅度增值增效。

(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这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邓小平同志有一个著名论断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只有依靠科技。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当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制约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题进行攻关,大胆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一是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革命,实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应当把那些已经试验成功,千家万户都能搞,效益又比较高的先进技术尽快由点到面普及推广;三是应把先进技术同其他相关措施配起套来,组装配套,规范简化,保证技术效果的充分发挥;四是应切实加强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重点加强回乡高初中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的培训,使之成为农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同时应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新机制,办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把技术推广形式由单纯地讲给农民听变为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建立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机制,这是加快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产业化经营上,全省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一些代表和典型。现在的问题是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抓一些关键环节,重点突破。一是应以市场为导向,抓品质,抓规模,建立区域性主导产业。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在充分考虑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立足整个国土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注重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形成规模化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星星点点,形不成气候,占领不了市场,有了规模,质量上不去也同样占不了市场;二是抓加工、抓转化,建设龙头企业。一方面,应当对现有企业进行改组、改造,通过联合、兼并,努力搞活,发挥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市场需求,建设一批水平高、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带动和辐射区域经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县、一地来考虑问题,尽可能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强化服务功能。

(六)逐步调整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我省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区域特点明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我们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始终遵循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进,目前存在的结构雷同、布局分散的状况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应当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然优势逐步调整生产布局,发展特色的区域经济。

从全省范围内考虑如何安排产业布局、发展区域经济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想,发展区域经济,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突出产业开发,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路子。按照这样一个要求,全省可否按四大经济区来考虑:一是河西经济区,充分发挥水土光热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深化;第二个是中部、陇东经济区,这一区域属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改善生产条件、解决发展不稳定的任务很重,应把改善条件同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大力调整结构,逐步建成发展小杂粮、洋芋生产加工和草食畜牧业的重点产区;第三个是南部经济区,这一区域物种丰富,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应通过对荒山的综合开发利用,建成特色林果基地;第四个是牧业经济区,通过加强草原、草场建设和畜种改良,发展优质畜牧业,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省委政策研究室

省委党校第32期省直处长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