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汉
子午岭林区位于庆阳地区的东部,是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片天然次森林。同时也是黄土高原的一道绿色屏障,对于改善陇东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子午岭国有林场始建于1955年,经过四十多年的曲折发展,林区现有4个国有林业总场,26个国有林场,5016名职工。建场以来,子午岭广大林业职工,继承老区革命传统,弘扬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克服艰苦恶劣的环境条件,为子午岭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将子午岭确定为水源涵养林,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子午岭森林的恢复、保护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划定了林权林界,清理了林区内的远耕队和吊庄户,加快了荒山绿化步伐。但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致使林区经济十分拮据,职工工资发放困难,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林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林区的现实条件以及面临困难的分析,提出发展林区经济的几点对策。
一、林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子午岭习惯称桥山山脉,横跨陕甘两省13个县。在我区境内有华池、合水、宁县、正宁4县。介于东经107°59′—108°43′,北纬35°18′—36°39′之间。海拔高度在1212~1756米之间,相对高差200~400米。平均坡度20°。年平均日照时数2447小时,年平均气温6.5~8.5℃,年平均无霜期110~150天,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林区内土壤以森林灰褐土、黑垆土和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松软,水草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发展林、农、牧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
(二)森林资源现状。子午岭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森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根据199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子午岭林区总面积745.9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8.33万亩,灌木林地面积69.06万亩,疏林地面积49.2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1.19万亩,无林地面积168.89万亩,农田面积43.72万亩,牧地面积13.03万亩,其它面积54.4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081.22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蓄积3.1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23%。林区内木本植物有47科96属222种,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木150种。主要的乔木有:油松、侧柏、小叶杨、辽东栎等。草本植物有冬青、蒿类等600余种,其中甘草、柴胡、黄芪等药用植物达200多种。野生动物有鹿、野猪、雉鸡、麻雀、蛇等近200种。同时还有一定量的石油、天然气等地下矿产资源。
(三)社会经济条件林内有25个乡(镇),127个行政村,835个自然村,总人口12.26万人。农耕地面积43.72万亩,占林区总面积的5.86%。粮食作物平均年产量8130万公斤,人均600公斤;种植的经济作物有胡麻、葵花、白瓜子等,年平均产量600万公斤,人均600公斤。主要的畜禽有牛、羊、马、猪、鸡等。截至2000年底,牛羊存栏22.9万头(只),其中牛2.5万头,羊20.4万只。林副业以挖药、拾木耳、编织山货,加工小农具等为主。
林区内有南梁苏维埃政府旧址,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等革命圣地。还有双塔寺、保金寺、唐王墓、秦直道等名胜古迹,可供人们观光旅游。
二、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多年来,子午岭国有林场在保护和建设林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经济建设相对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致使林区经济十分拮据,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林区的经济发展和职工生活的改善。
(一)林区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林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得不到统筹安排,严重制约着林区的发展。特别是国有林场中的大部分职工居住在深山老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生活环境艰苦,可用“病、差、难、低”四个字概括。即病是地方病严重;差是居住条件差;难是就医、子女上学难;低是职工文化素质低。
(二)森林资源退化严重。乱开乱垦、乱挖乱采、超量放牧、随意砍木烧柴是造成森林面积退缩的主要原因。根据考证,子午岭现有天然次生林是清代同治战乱以后,才逐渐滋生蔓延而形成的,至清朝末年总面积达1050万亩,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其后近100年来,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原因以及传统林业经营方式的影响,忽视了森林的保护,致使子午岭森林资源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森林面积减少,林线退缩。子午岭早期为针阔混交林,1939—1948年调查林区总面积1037.7万亩;1972年调查林区总面积813.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66.3万亩,林线平均退缩20华里;1981年调查林区面积672.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00.8万亩,林线平均退缩31.2华里;1986年调查林区总面积745.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46.2万亩;1996年调查林区总面积745.6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8.33万亩,林线有所延伸。二是林分质量差。由于人为破坏,子午岭现有林分布不均,树种结构单一,林相残败,蓄积量低,出材量小,枯立木和病腐木多,木材径阶小,材质差,出材率低。据1986年调查,子午岭林分平均每亩蓄积量比全国少2.87立方米,比全省少3.1立方米;林木的生长率、出材率及木材等级也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三是森林生态日趋恶化。首先是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度增加。据甘肃省气象局对50年代以来的气象资料分析,子午岭林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干燥度增大。正宁林区降水量平均减少18.5%;太白林区降水量平均减少18.6%。其次是水土流失加剧,山洪危害增加。据水文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近几年在降水减少的情况下,年输沙量平均每平方公里增加了630吨。70年代太白葫芦河两岸稻田连绵,如今大半被废为沙滩。再次是动、植物资源减少。
(三)林区经济困难。子午岭林区经济困难的现状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后,木材停止采伐,林场收入减少。2000年“天保”工程启动,国家只给每个护林员年核发工资8000元。子午岭属地方林业,国家要求“天保”所需投资由地方财政解决,而我区财政困难又无力解决。目前,林场经济十分严峻,职工工资发放困难,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现在林场职工的工资情况大体是这样:管理干部每人每月450元,护林员每人每月230元,教师医生每人每月320元,生产工人由于“天保”工程未下达指令性的造林任务,因而无经济来源,只得自谋生路。更为严重的是,1999年省上下达“天保”工程造林面积4.9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5万亩,各林场动员职工,竭尽全力按计划和设计标准完成了任务。但年终投资落空,致使林场欠账1162万元。
(2)离退休人员多,经济负担重。子午岭国有林场的大多数职工是五、六十年代响应“大战子午岭,开发万宝山”的号召从河南来的支边青年,现多已退休或接近退休。截至2000年底,离退休人员1656人,占职工总数的33.3%,退休工资总额1615.28万元,因林场经济困难,工资自然也就无着落。目前林场只能从有限的事业费中挤出一点,每人每月发222元的生活费。为了养家糊口,有的退休职工尽管年逾古稀,但不得不进城捡破烂、摆地摊、打零工。
(四)管理不协调,林农、林牧、场乡矛盾突出。子午岭现有机构是在原有农场和林场的基础上合并成的一个农、林、牧混合管理机构,与县政府平级。林区与社队交叉,林农、林牧、场乡矛盾突出。由于管理层次多,出现问题县场相互扯皮,困难难以解决。如1994年,合水县与合水总场在太白瓦川因开采石油大动干戈,双方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抢占。又如2001年3月华池林业总场的南梁林区,场乡矛盾突出,林权林界不清,发生盗伐木材539立方米的特大林木事件。此类现象,在林区各县经常发生,导致林区内毁林开荒、偷砍盗伐、乱挖乱采等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华池境内的二将川和合水境内的葫芦河川道两面山上因开荒严重,引发剧烈的水土流失,给下游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三、林场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工作力度,有效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是国有林场的工作主体,也是林业建设根本任务的要求。特别是子午岭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必须强化管护力度。林区内人口多,居住分散,进入林区搞副业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管护工作量大、难度高。因此,应按“天保”方案,人均管护面积5700亩,加强管护力量,全面控制资源退缩。二是要大力造林,扩大森林面积,为了加快子午岭造林绿化步伐,国家每年应给林区下达指令性造林任务10万亩以上,造林的重点是三荒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造林中要加大科技投入,应用高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效,使当年平均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三是狠抓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是扩大森林面积、弥补林内天窗的有效途径。“天保”方案中,国家每年给林区下达封山育林面积4.5万亩,飞播造林2.3万亩,两项共计6.8万亩,因和林区的荒山和疏林面积差距太大,国家应给子午岭林区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任务20万亩以上。封育区和飞播造林区必须落实禁止放牧、禁止砍柴、禁止挖药,禁止开荒的“四禁”措施。四是加强法制宣传,实行依法治林。林区要加大《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护林防火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林区各级干部和群众对森林法规的认识,强化爱林护林意识。同时要充分发挥林区公、检、法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活动,为林区安全稳定保驾护航。五是要采取政府行为,林区要禁止放牧,变放养为圈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森林植被面积。
(二)发挥地理资源优势,努力增加林区经济收入。林区内土地、水草、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种植业及森林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应充分发挥林区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搞活经营机制,启动林场内部活力,进行科学合理开发,使林区尽快地活起来,富起来。目前,应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子午岭国有林场现有种植总面积2.13万亩,年产量仅550多万斤,产值557万元,平均亩产值仅261.8元。因此,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可在林区内的大风川、豹子川、平定川、瓦川、郭家川、烟景川、大山门、罗山府、岳木川、龙池等川台地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机械化种植基地1.5万亩,并向国家争取立项,获得资金,搞好基地灌溉设施配套。在品种结构上,缩小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白瓜子、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在种植技术上,要加大科技支撑,建立温棚增加反季节瓜果、蔬菜的栽培面积,力争把亩产值提高到1000元以上。二是改善林区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效益。2000年底子午岭国有林场养殖各类畜禽30612头(只),年内销售7910头(只),收入92.42万元,效益较低。今后应充分利用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和秸杆并积极种植优质饲料,发展工厂养殖业,改放养为圈养。这样既减少了畜群体能的消耗,提高养殖效益,又遏止牛、羊践踏幼树,减少对森林的毁坏。主要养殖的品种为牛、羊、鸡、猪、鹿等,养殖总规模应控制在2.5万头(只)。同时,应抓好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三是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在林区是个空白,多年来林区生产的粮食和肉类都以原材料销售。今后可在林区建立一定规模的绿色食品加工厂,重点深加工种养基地生产的粮食和肉类,通过加工提高林区整体经济效益。四是挖掘林区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目前林区的旅游业处于一种自发的、零散的经营活动。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健全。今后要在现有南梁革命纪念馆、东华池抗大七分校旧址、豹子川双塔寺、连家砭养鱼塘坝、大山门梅花鹿场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开发秦直道、唐王墓等景区景点。同时,在林区成立旅游管理机构,加强领导,全面改善食宿、娱乐、交通等条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经过3—5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一条从西峰——正宁——秦直道——华池——西峰的子午岭森林旅游专线,使之形成一项较完善的产业。五是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资金和技术。林区内有丰富的石油和林副产品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因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未能使这一潜在优势转化为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应按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量吸收社会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宽和提高产业开发领域及水平,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面搞活林区经济。
(三)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子午岭林区是全区三个贫困片之一,今后林区的发展一定要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对林区的水、电、路、通信、教育、卫生等基础建设要统筹安排,同八县(市)一样对待,计划单列,确保落实。
(四)解决退休职工社会劳动保险统筹金。子午岭林区目前离退休人员多,其中绝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林业建设而来这里的,他们在林区奉献了一生,到了晚年理应享受国家给予的生活待遇。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采取国家投一点,部门挤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解决林区离退休职工参加社会劳动保险统筹金,使他们老有所养。
(五)进一步理顺管理机构。为了彻底解决林区内场乡矛盾、林农、林牧矛盾,保持林区安定团结,从保护好子午岭这块绿色屏障的大局出发,应参照东北大林区的做法,成立子午岭林业管理县,统一管理林区的乡镇和林场。
作者单位:合水林业总场
省委党校99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