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15047000000073

第73章 琴曲《客窗夜话》打谱后记(2)

四、总结

对刘基所作的琴曲《客窗夜话》进行深情用功的打谱,来源于多种缘合促成。一是我收藏有多年的刘基亲制蕉叶琴,对该琴有深厚的感情,因而引起对刘基先生的关注研究,又偶然获得了明代《琴谱合璧大全》手抄孤本中十段《客窗夜话》琴谱。打谱已完成多年,今年巧逢刘基诞辰七百周年,为纪念历史文化名人举办纪念活动,我曾被邀请为大会演奏这首琴曲。回忆当时打此谱时,曾反复推敲、揣摩、寻觅其琴曲的韵味,经多个日夜才得以完成。

对于古人留下的只有音高没有较明确节奏的“天书”减字谱的打谱,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传统琴曲,一般是由泛音开始进入到一个固定的节奏型,继而重复、变奏、发展、扩充、再重复至首尾呼应,最后再回到主题而结束。其间的结构变化、旋律重复是在变化重复中求其乐曲的均衡与风格统一,造成琴曲跌宕起伏富有变化之美的旋律。对琴曲意境、韵味情趣的追求,以及打谱中所运用的技法,是靠琴人审美欣赏的理解来完成的,如对《客窗夜话》的打谱,每段都有标题,每段的意义不同,打谱时就要把握住每段的特色要点,而不是完全“依谱寻声”机械技术性的处理。

借此谈谈关于打谱的问题。何为打谱呢?怎样才能打好谱呢?好像因减字谱没有明确的节奏识别,打谱者只是短时间将指法“组织节奏”,就算完成任务了,有人称为“二度创作”。这只是简单的打谱过程。我通过多年的打谱学习体会,认为“打谱”不光是简单的“组织节奏”,也不同意“二度创作”这种说法,因为“组织节奏”、“二度创作”,应该是有充分的时间和根据,要有序、合理,不能掺进过多的自我创作成分。理由如下:先从“打谱”这个最早由杨时百先生提出来的名词说起,我认为这个被公认的术语,是最合理最贴近寻找古曲“原貌”的一个术语发明,“打谱”可以想象类推“打鱼”、“打麦子”,其原始的意思是把那个“鱼”、“麦”打进来,与打谱把减字谱的指法打出节奏来是一个含意,是有其合理性、准确性的。为什么反对打谱时简单草率的“组织节奏”、“二度创作”呢?因为这样打出的谱不准确,打出的谱有过多个人主观创作的因素,应该最大限度地缩小个人主观创作的成分,限制现代的一些审美观念,用历史的观念去审视,不能用现代的审美和理解去定拍、定节奏,那肯定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根据的“臆造”,不是原来的曲子了,也就没有了打谱复活贴近原貌的意义了。打谱就是复活、揭秘、求真,像考古类的科学挖掘,它原来是个什么样,就应该贴近打出那个古曲原始的原貌意境,应该用“超越时空”的思维考证曲子,当时那个时期的普遍节奏规律,调式调性音阶情绪等规律,找出古指法最信服的破译方法,忘记自我穿越时空,进入角色,进入历史,进入情节全方位地遨游探寻,这样经长期反复推敲、弹奏,“弹至纯熟”,节奏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

古琴有其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其语言特点是与其独特的技法和表现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熟悉古琴这种语言特点,自然也就熟悉了独特的技法和表现方式,再运用于你所打之谱中,我想破译琴曲,就会水到渠成吧。任何事都要讲究规律,打谱更需要遵循打谱规律,这样所打之谱,才能有质量,才有可能接近原貌。加之打谱者须有很扎实很强的功力和水平及掌握相当量的曲目能力条件,这都是长年积累的结果,所谓“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千遍犹生,万遍得趣”、“曲熟于心,敏发于指”、“曲弹万遍得真韵”,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打谱前熟弹是一个方法。

减字谱有些指法本身就带来了节奏因素,如退复、历音、分开、拨剌、掐撮三声等,把这些指法与前后没有明确节奏型的指法进行合理有序的连接,其大概轮廓就出来了。像读古文,虽没有标点,深谙古文之人顺利读下来易如反掌,没有古文底子的人,很容易读破句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是这个道理。要做到拨沙见金、深海求珠、去伪存真,应该做到不但节奏“安排有序”,还要做到节奏“安排有理”、“安排有据”,“二度创作”改为“真实再现”、“还原历史”。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借鉴为“熟弹古曲三万遍,不会打谱也会串”。我所说的穿越时空,不是说疯话,而是由阅读研究大量众多的材料作为基础,作为根,充分实践体会临摹、心慕手追,把握那个时代的琴曲脉络规律为前提,科学论证、考证、对比、分析当时的旋律走向规律、琴曲结构、指法运用规律,而后得出根据,再定板,目的是力求再现原曲的真实面貌。而去穿越,做到这些所打之谱驾轻就熟,水到渠成,关键是把功夫下足。虽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去检验所打之谱的真实程度,应该相信功到自然成、久炼成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应该用于打谱,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穿越、不断的探索,会摸索到打谱之规律的。

只要有以上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一定会最大程度地接近古人原曲原貌。可怕的是功夫未下足,也不懂什么曲式分析的技术性的知识就短时间忙着盲目“二度创作”,那样打出的谱子就会不伦不类,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琴界常常说的“大曲打谱需三年”是有道理的。总之,打成功一首琴曲不是短期臆造草率“组织节奏”出来的,不经深入研究不能轻率组织节奏,更不能用几度创作这种方法来打谱。要做到每组织一小节节奏,都是有理有据。这样,打谱才能成功,才能贴近复原琴曲“原貌”。

打谱是琴学的一门学问,我个人在打谱的过程中总结了五大规律,即:

(1)打谱节奏之规律;

(2)所打谱子情绪之规律;

(3)打谱风格(派别)之规律;

(4)打谱调式调性曲式结构音阶特征之规律;

(5)古指法研究探寻之规律。

古人云:“千金置琴,万金求谱。”琴人们对琴谱孜孜以求。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三千余首的曲谱宝库,如能探寻到打谱“秘诀”,使更多的谱子复活,岂不是琴人们的一件幸事?恩师张育瑾先生晚年开创了我国电子计算机打谱的先河,这种精神也是鞭策我打好谱的动力。

以上是对《客窗夜话》打谱及关于古琴打谱粗浅的体会,难免不周全,好在“道不远人”,有感而发,平生有缘按弹古人所遗之曲,甚幸。所憾不能穿越千古尘埃问师诸贤,所打之谱尚能及格否?唯有倾心倾力所至,也就“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了。

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今后愿与同仁共研打谱之道,让更多的古谱得以复生,再现昔日的光彩。

(高培芬,山东济南人,诸城派传人,济南“归凤琴斋”主人,著名古琴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