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26

第26章 白马氐仇池国简史(1)

公元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在仇池山建立白马氐政权,至371年杨纂时为另一氐族政权前秦王苻坚所攻灭。公元387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惨败,杨纂族人收集旧众,再建政权于历城(今西和县北)。杨定子杨盛继位后,迁回仇池山,至公元442年被南朝刘宋政权攻灭。这两个政权前后实际存在了134年。后来史学家人习惯于把杨茂搜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前仇池国,前仇池国传5代5主,历76年;把杨定重建政权称之为后仇池国,后仇池国传2代4主,历58年。

▲仇池·白马氐

仇池国,因仇池山而得名。仇池山,本名仇夷山,亦名百顷山,位于甘肃西和县南的大桥乡东南侧,为西秦岭南延余脉,距西和县城八十华里,地处西和、成县、康县、武都四县交界处。

氐人始居仇池的时间,应该追溯到秦汉以前。

《元和郡县图志》“成州”条说,(仇池)“《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后为白马氐国”,“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顷,其地险固,白马氐据焉。秦逐西羌,置陇西郡。秦末,氐、羌又侵据之”。

《水经注·漾水》说仇池山“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壶。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仇池山地势极为险要,又“左右皆白马氐”,“居人盖以万数”(《三秦记》),是氐族分布的中心,秦汉以来,“氐傁常依之为叛”(《华阳国志·汉中志》)。

《水经注·漾水》说:“汉献帝建安中,有天水氐杨腾者,世居陇右,为氐大帅。子驹勇健多计,徙居仇池。”

此前,史籍关于氐人的史事记述,多甚简略,亦多异同,如《资治通鉴·卷八十二》、《周书·卷四十九·氐传》、《晋略·列传三十六·仇池传》等,言及仇池史事,均从杨驹开始;而《宋书·卷九十六·氏胡传》、《魏书·卷一0一·氐传》、《北史·卷九十六·氐传》和《元和郡县志·卷十二·山南道三》等,多以杨腾为记,并说杨驹是杨腾之子……虽莫衷一是,但至少可以说明,杨腾和杨驹(父子)“始徙居仇池”,成为史家公认有名有姓的仇池国最早的开拓者。本《简史》从《魏书》,以杨腾始居仇池,记仇池国事。

▲杨腾徙居仇池·杨茂搜建立(前)仇池国:公元196-296年

汉献帝刘协建安初年(公元196-219)年间,氐族首领杨腾始居仇池。《魏书·卷一0一·氐传》说:“汉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

建安十八至十九年(公元213—214)间,千万率部众响应马超,在略阳被曹魏的军队所败,他随马超至蜀投附刘备,余众皆降。晋武帝司马炎时(公元265~289),杨千万之孙杨飞龙逐渐强盛起来,晋朝封他为平西将军。飞龙无子,养外甥令狐茂搜为嗣。此时陇右安定,飞龙一度迁回略阳居住。

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由于“八王之乱”,晋朝政局混乱,关、陇地区爆发了以齐万年为首的各族人民联合起义,席卷秦、雍二州八郡。战乱加上连年的大旱疾疫,使百姓流连失所,流入汉中与蜀川的有数万家。这时,氐帅飞龙养子杨茂搜为“避齐万年之乱,十二月,自略阳帅部落四千家还保仇池”(见《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晋纪》),并“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宋书·卷九十八·氐胡传》)。“群氐推以为主。关中人士流移者,多依之”(《魏书·卷一0一·氐传》)。

自此,甘肃陇南地区,第一个氐族地方政权,在历史的夹缝中,适时适地地诞生了。这也是白马氐仇池国政权(史家又称前仇池国政权)的初始确立。

▲前仇池国政权建立的政治条件与地理环境

前仇池国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并沿袭下去,与当时全国的社会形势及仇池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杨茂搜建国后不久,匈奴刘渊在左国城称汉王(公元304年),起兵反抗晋朝,由此开始了十六国纷争的时代。当时,仇池地区的氐人各有部落而不相统一,杨氏世居陇右为豪族,又历受魏、晋封号,自然被“群氐推以为主”(《北史·氐传》)。这是氐族仇池政权得以创建的政治条件。

其次,包括仇池在内的陇南地区,地处陇山与岷山之间,属于秦岭山地的余脉,又是西汉水、白龙江流经的地区。这里河流湍急,山势险要,交通极不便利。在全国战乱分裂的局面下,这种险恶的地理环境往往成为某一政权得以建立的天然条件。

前仇池国的创立,正是利用了这个条件。

仇池国建立后,杨茂搜与残存的西晋王朝还保持着名义上的臣属关系。

当时,关中人士流往仇池的很多,杨茂搜都善加抚接,遇有愿意离去的,也助资护送出境:正是由于杨茂搜能够奉晋正朔,礼贤敬士,晋愍帝拜他为骠骑将军、左贤王。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晋归义氐王”印,可能就是此时晋朝颁予杨茂搜的。

【仇池出土的氐羌金印】

1961年,在西和县南与仇池山一水之隔的西高山上出土了两颗金印,金印均为虎形钮,印面方形,边2.2厘米,无廓。其一篆文阴刻“晋归义氐王”五字,另一方亦篆文阴刻,文曰“晋归义羌侯”。“归义”是中央王朝对远夷酋长所授的封职。当中央王朝强盛之际,四夷内附,称之为“归义”。汉末羌人势力衰弱,氐人势力强大。晋王朝采取封官授印的拉拢手段,目的是致氐人于其控制之下。在仇池还发现一枚“魏归义氐侯”金印。三枚金印原件现均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前仇池国风云:杨难敌进攻汉中

公元311年,杨茂搜得上禄、阴平(今甘肃文县)地,又在洛峪(今甘肃西和县洛峪乡境)置城,称臣于巴氐成(汉)李氏政权。

公元313年,杨氏复向晋朝贡,和西晋王朝保持一种名义上的臣属关系;晋愍帝以杨茂搜“为骠骑将军、左贤王”(《宋书·卷九十八·氐胡传》),并为其颁发了“晋归义氐王”的金印,正式确认仇池地方政权。

晋建兴元年(公元312年)四月,涪陵人李运、巴西人王建率3000余人入汉中境,与晋凉州刺史张光发生冲突,为光所杀。王建女婿杨虎收集余众,进攻张光。两人都遣使向杨茂搜求救,杨茂搜派其子杨难敌前往助光。但杨难敌却反助杨虎攻张光,并乘机占有汉中。不久,梁州民张咸等聚众驱逐杨难敌。仇池只是短暂地控制过汉中。

▲前仇池国风云:杨茂搜去世·前赵刘曜攻杨难敌·仇池失守·杨难敌投奔巴氐李雄政权

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前仇池国开国领袖杨茂搜去世,子杨难敌继位,与弟弟杨坚头分领部曲。杨难敌自号左贤王,屯兵下辨(今甘肃成县);杨坚头称右贤王,驻军河池(今陇南徽县境)。此时,仇池国政权中心已从仇池山区地带移至徽成盆地,疆域扩大到以西汉水流域为中心,西南至白龙江,东至嘉陵江上游,纵横数百里,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

当时,长安已为刘曜所据,司马保坐镇上邽,纠集各方面的力量,欲出兵恢复关中,“秦陇氐羌多归之。”(《晋书·刘曜载记》)而刘曜既已称帝、建部长安,为巩固京师,平定关陇,他必不能无视晋朝残余势力的存在。晋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刘曜率师西征,于陈仓击败司马保军。后又于太兴四年和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两次进攻仇池,企图拔除这个氏人的根据地。但杨难敌巧妙调兵、恃险据守,使前赵军久攻不下。时又逢前赵军中流行疫疾,刘曜本人病甚重;于是遣使与杨难敌约和,封他为武都王,授子弟15人为公侯、列将等职(《晋书·刘曜载记》)。

刘曜从仇池退兵之后,随即平定了秦州;又攻伐河西,使前凉张氏俯首称臣。秦州与河西的归赵,杨难敌感觉到仇池已孤立无援,若刘曜再度来攻,自己就没有了退路。于是,他与弟弟杨坚头一道避往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投奔了南面的成汉巴氐李雄政权。

赵镇西将军刘厚闻讯追击,俘获仇池辎重千余两,土女六千余人。刘曜派田崧为镇南大将军、益州刺史,镇守仇池。

▲前仇池国风云:杨难敌袭杀前赵仇池镇将田崧·击败李雄军·杀巴氐将领李琀、李稚·成汉攻阴平、武都·杨难敌降·通好后赵

杨难敌降附成汉后,用重金贿赂镇守汉中的安北将军李稚,方免于被送往成都,李稚放杨难敌回武都。

晋太宁三年(公元325年)三月,在得知前赵的大军已撤退后,杨难敌又率部下从汉中还袭仇池。赵守军不备,难敌得手,活捉了守将田崧。(《资治通鉴·卷九三·晋太宁三年》)

重返仇池后,杨难敌“据险不服”,与成汉关系恶化。李雄派李琀、李稚等率兵伐仇池,分道出白水(今四川青川县白水镇)、阴平等地。杨难敌依仗险恶的地理环境,先是派兵切断成汉军的归路,继出伏兵四面围攻。李琀等深入无继,皆被难敌所杀,死数千人。

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五月,刘曜又派兵3万进攻仇池,但仍未能得手,只好掠附近3000余户百姓而归。(《晋书·刘曜载记》)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秋七月,成汉大将军李寿攻打阴平、武都,进攻仇池,“杨难敌降之”,同时,又与后赵石勒通好。

▲前仇池国风云:杨难敌去世·子杨毅继位·仇池内乱·杨初袭杀杨毅自立·杨初进袭后赵·击败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