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37

第37章 蜀汉的绝唱:三国烽火(2)

诸葛亮派兵自汉中出发北进,试图一举攻占要地祁山,魏军主将曹真得知蜀军以一师之众出祁山,留大军在汉中,恐其声东击西,便一面下令陇西、上邽等处魏军坚守勿动,一面诏令驻扎南阳的司马懿前去解围。

司马懿率军赶到祁山时,正值魏军郭淮兵败,上邽失守,便放弃了祁山,回军驻扎在上邽东面的山上固守不出。

其时,正值“陇上麦熟”,司马懿料定出战已久、粮草匮尽的诸葛亮会抢割祁山一带的小麦,以资军需,便暗中令郭淮伺机突袭。

诸葛亮也料定司马懿会出此策,就带少数兵力诱走司马懿追兵,却派姜维、魏延率领将士突击割麦。等到司马懿发现上当回兵追赶时,蜀军已将小麦运往卤城(今礼县盐关镇)晒打了。

气急败坏的司马懿又命郭淮奔袭蜀军粮道,同时联络西凉兵倍道驰援,夹击蜀军。诸葛亮趁西凉援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之机,命蜀军趁夜偷袭其营寨,大获全胜。

为寻找战机,诸葛亮主动退出上邽。司马懿举兵追击,蜀军退至西城(今礼县永兴境内)后布阵,魏军却退于山上掘堑以守。后司马懿经不住蜀军叫阵,于五月初十日出战,军出即败,损失甲士3000多,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司马懿屡战屡败,被迫退回上邽,坚守不出。

正当诸葛亮准备乘胜东进的关键时刻,主管粮草供应的中督护李严,因雨误期,怕丞相见罪,派参军马忠、督军成藩假传后主旨意,令诸葛亮退军。诸葛亮只得放弃祁山南归,司马懿急令张郃追击,诸葛亮设伏于木门山(今礼县东北)中,魏军大败,大将张郃也中箭而亡。

诸葛亮四出祁山,志在必得,但陇右关系重大,曹魏拼力死守,因此,蜀军屡次进攻,虽有小胜,却无大功。此后多年,蜀军再无北进行动。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养精蓄锐,挥师十二万,沿褒斜道北出,进抵渭水,屯兵五丈原,准备同魏军决战。但深谙兵法的司马懿却深沟高垒,坚守不战。蜀军只好就地屯田垦荒,等待战机。不料,秋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此次北伐成了一代名相的最后一次出征。

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充其量也仅有四次,真正意义上的“出祁山”只有两次,即蜀汉建兴六年(228年)的“一出祁山”和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所谓的“四出祁山”。因为“六出祁山”已被人们所广泛认同,本书对此事不作学术研讨,按民间俗称,暂且因之。

二、姜维伐魏

诸葛亮亡故后,蜀后主刘禅任姜维为凉州刺史,统辖武都、阴平等地事务。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姜维受任为蜀卫大将军,得以参决政事,此后,他继承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先后七次北伐,六次兵出陇南,但大都劳而无功。

延熙十年(公元247年),秦、凉二州“羌胡”叛魏附蜀,姜维率军北上接应,在洮水以西地区同魏将郭淮、夏候霸激战。旋将附蜀的羌胡豪帅白虎文、治无戴及其部将带回汉中。两年后,姜维又率兵万人北进,以图招诱羌人为蜀羽翼,姜维筑城于麯山(今岷县东),使句安、李歆守御,自率兵士别攻他郡。雍州刺史陈泰率徐质、邓艾围麯城,切断蜀军粮道水道,使蜀军陷于困境,姜维被迫撤军,邓艾追至白水北岸始停。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姜维又统兵数万,取道石营(今西和县石堡镇),过董亭(在今天水西南),围南安。在洛门(今武山县境内)同陈泰相对峙,后困军粮不继,又自行退军。同年六月,攻陇西,拔狄道,围襄武(今陇西县西南),击败徐质,徙河关、狄道、临洮三县居民而还。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维又带兵出陇南,在洮水以西的故关同魏雍州刺史王经交战,消灭魏军数万,进围狄道。陈泰惧怕姜维在此招集羌胡,便亲率大军解围。姜维恐退路被截,便主动撤军至钟离(在今成县西北)。次年春,姜维受命为蜀大将军,七月,引军出钟离,准备打南安。邓艾在渭水北岸截击,姜维转攻上邽,行至段谷(今天水南),与邓艾相战,蜀军惨败,损失巨大。此后,姜维又兵出骆谷,取迂回夺取秦川的策略,最后也无功而返。

三、沓中屯田

姜维屡屡北伐,劳师动众,引起蜀中百姓怨恨,朝廷中宦官黄皓、右大将军阎宇也乘机策划废去姜维。姜维自知积怨甚重,不敢返回成都,只好率军到沓中(今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境)屯田以避祸,当他得知魏将准备南攻成都时,曾上表请求派张翼、廖化带兵出守阳安关口(今陕西宁强县阳平关)与阴平桥头(今文县玉垒关)以防患于未然,但不为后主所纳。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司马昭议决灭蜀,命钟会任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负责攻蜀军事。邓艾为镇西司马,负责扼制姜维,将其拖在沓中,使其不能东顾,同时,还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三万,由祁山进驻武街,绝维归路,并相机占据阴平桥头,以防备姜维入援蜀中。是年九月,钟会统兵十二万由长安出发,兵分三路,分路从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攻入汉中。此时,蜀后主才布置防御措施,一面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增守阳安关口,一面遣右车骑将军廖化援助姜维,廖化在行军途中得知诸葛绪已带兵向建威,拟攻阴平,便驻军以待。

驻守沓中的姜维在邓艾的重兵包围下苦战不胜,便突围撤退。退至强川口(今宕昌县两河口,强水,即今岷江,又称羌水)时,受到天水太守王欣袭击,损失惨重,姜维沿羌水南撤,闻诸葛绪已抢占桥头,便率军北进,诱使魏军弃守桥头,然后调头回军桥头。退至阴平与廖化合兵后,得知阳安关口情势危急,便又前往增援,途中得知蒋舒已献关降魏,便退守剑阁。

钟会进至剑阁后,受到姜维的顽强抵抗,被拒于剑门关外而不得进。当邓艾进军到阴平后,闻知翻越摩天岭(在今文县南部)后即可南下江油(即今四川江油县南坝),即上书司马昭,要求出阴平斜径攻成都,得到司马昭同意。

四、邓艾伐蜀·蜀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灭亡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中旬,邓艾亲率精兵三万余人,沿白龙江东行至阴平境内附近,走荒僻小道,越摩天岭(又名青塘岭),后进至乔庄(今四川省青川县境)地区。

翻越摩天岭时,道路十分艰险,魏将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在果阳坝(四川青川县北)俘虏了自剑阁往援江油的蜀将田章。然后自青川越龙门山至江油,俘蜀江油戍将马邈。继而攻绵竹,蜀卫将军诸葛瞻孤军苦战,拒不投降,直至战死。

蜀后主刘禅闻绵竹已失,自知成都无险可守,便放弃抵抗,自缚双手,抬着棺材到城外邓艾军营前投降,魏军不战而入成都。至此,立国43年的蜀汉政权灭亡。

刘禅投降后,还致书勒令据守剑门的姜维投戈放甲,投降魏军,据说消息传来,姜维帐下众将一片怨恨,个个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拨刀砍石,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也!”号哭之声闻数十里,不得已,姜维与张翼、廖化等也在涪城(今四川绵阳)投降钟会。不久,姜维参与钟会密谋,准备反魏,不料事泄被杀,据《世语》载:“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魏蜀最后一战,以蜀灭亡而告终,随着蜀国的灭亡,魏蜀对陇南的争夺也告结束,历经数十年战乱的陇南百姓,终于有了一个比较短暂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一代明相诸葛亮留下他“六出祁山”巧施“空城计”、“挥泪斩马谡”、“陇上刈麦”、“陇上装神”、“木牛流马运粮草”、“大战铁笼山”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还有他未竟的事业撒手西归500年后的一天,诗圣杜甫有感于此,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感人肺腑的诗: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