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42

第42章 穿越历史:建置与政区演变(1)

要了解陇南历史文化、政权建设、军事斗争、社会变革等诸方面发展变化的脉络,就必须对陇南行政建置与政权沿革有些基本的认知。陇南自秦汉时期建立郡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岁月悠远,简坠墨销,王朝更迭,建置纷繁,行政区划时分时合,政权建制时时易时移;有时郡、县侨置重迭,有时卫、所、州、县交错并存。元、明、清时,又设置有不少土司,与州、县分治。加之古籍所载不详,便难以为考。但是,为了方便读者,笔者不揣浅陋,不厌其烦,仅就有籍可查、有据可考的历代建置与政区沿革情况,参阅相关资料,辑纳成文,供广大文史爱好者、干部学生、以备不时之需。

【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

《禹贡》曾将先秦时期的中国按山川走向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豫州、雍州、荆州、扬州、徐州、青州、和粱州。当时陇南属粱州。境内主要居民有戎、秦、氐、羌等部族。

商末周初,居住于东方齐鲁一带嬴姓西迁至西犬丘(今礼县大堡子山东),其后裔非子在西犬丘为周孝王养马,因功封于秦。

周厉王时西戎攻杀西犬丘秦嬴大骆之族,后又杀秦仲。宣王命秦仲之子庄公兄弟将兵征伐西戎,授西垂大夫。

战国时,秦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陇西郡,今陇南北部属之。

先秦陇南地方行政建置,见之于史料的有:西(治今礼县红河?)、武都(治今西和洛峪)、下辨(治今成县广化村)、故道(治今两当杨店)4县。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陇西郡沿置,今陇南北部设西县、羌道、武都道、下辨道、故道等,均属陇西郡。南部为巴郡(治江州,今重庆)辖地。

【西汉】(公元前206—25年)

汉初,陇西郡仍沿置。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今西和县北、礼县等地仍属西县,改属天水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发兵征西南夷,于白马氐地置武都郡,治武都道(今西和县洛峪),辖九县(道):武都道、上禄(治今西和县六巷乡)、河池(治今徽县银杏)、沮(今陕西勉县沮水坝)、故道(治今陕西凤县,又说在两当县)、平乐道(治今康县平洛,一说在武都区佛崖乡东固城)、嘉陵道(治今礼县)、循成道(治今成县镡河乡将利村)、下辨道(治今成县)。西县仍属天水郡。今文县地置阴平道,设北部都尉,属广汉郡。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十三剌史部,武都郡、广汉郡均属益州剌史部。王莽时改武都郡为乐平郡,武都县为循虏县,阴平道为摧虏道。(秦汉时“道”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县级政权。)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国初年,将乐平郡复为武都郡,郡治移下辨道(治今成县抛沙,又说在红川),辖7县:下辨道、上禄县、武都道、故道、河池、沮、羌道(今武都西部及宕昌一带)。改天水郡为汉阳郡,西县随属之。今武都区境内设有武都西部都尉。

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改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都尉,领阴平道、刚氏道(今四川平武)、甸氐道(今四川南坪)三道,仍属益州剌史部,辖今文县及四川南坪等地。东汉末年,武都郡改属雍州。

【三国】(公元220—265年)

三国初年,魏以武都西部都尉署理陇南一部分地区。

武都郡仍置,治下辨,领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后,置阴平郡,治阴平大城(今文县西),阴平郡领阴平、广武二县,初属梁州,后属凉州。

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魏又徙武都郡吏民万余户于京兆、扶凤、天水界,侨治武都郡于小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西)。魏文帝黄初中(约223年)又移至美阳(今陕西扶凤县北)。西县仍属汉阳郡。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复置武都郡于下辨。魏亦置阴平郡于雍州。

蜀汉亡后,武都、阴平二郡仍归魏。

【西晋】(公元265—317年)

晋初,武都郡仍治下辨,属秦州,领县六个: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修武(一作修城)。

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罢秦州,并入雍州,武都郡改属之。

晋武帝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复立秦州,武都、阴平二郡仍属秦州。武都郡领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阴平郡领阴平、甸氐、平武、刚氐四县。

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人杨茂搜避齐万年之乱,自略阳(治今秦安陇城)率部落四千余家还保仇池,建仇池国,治骆谷(今西和县洛峪),今陇南地区大部属之。

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阴平郡人毛深等逐太守王鉴,降于成汉,郡人流入蜀地者又置二阴平郡,是为南北阴平郡。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420年)

东晋年间,中原大乱,群雄割据,陇南基本为氐族地方政权仇池国所据。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政权,郡县废置极为频繁。

杨茂搜建仇池政权后,始称臣于成汉,自置骆谷城,后朝贡于晋。公元322年又称藩于前赵。公元334年改属于晋,公元337年称臣于后赵,公元368年受封于前秦。公元371年,前秦将苻雅等伐仇池,徙仇池居民于关中,空百顷之地。前仇池政权灭亡后,公元383年杨定(杨茂搜之三代孙、苻坚女婿)亡归仇池,徙治历城,重建仇池政权。杨定死后,杨盛继位,不置郡县,分诸氐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先称藩于东晋,旋称藩于北魏、后秦。(详见《收藏陇南:历史文化卷》第二章《霸业:政权篇》)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南北朝时,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和北朝(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竞相争夺陇南之地。南北朝双方为了增加官职来吸引对方将领和自已的立功将领,随意划分州郡,故百户之邑,便立州县,有时一州只领一郡或一县,有的郡没有属县,只有一个空名,且废置频繁。

氐族仇池政权仍据陇南大部分地区,只不过时而降附于北朝,时而称臣于南朝。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北魏攻破仇池,置仇池镇,辖武都、天水、汉阳、武阶、仇池五郡。

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于仙陵山东抵龙岗(今武都区城关旧城山)置武都镇。

宣武帝元恪(公元500年至515年)间,于武都镇城复置武都郡。别置武阶郡(治今武都区桔柑乡大岸庙)、修武郡(治今成县将利)。北部仍属仇池镇,后改为南秦州,治洛峪。南部属氐杨武都国,治葭芦(今武都区外纳乡;一说文县临江)。西部为羌族政权宕昌国属地。

西魏在今陇南地区设成州(由南秦州改,治今西和县洛峪),领仇池、潭水、汉阳等郡。设武州(由武都镇改,治安育,即今武都区),领武都、孔堤、白水、武阶、赤万、武阳六郡。设邓州(治今成、徽县一带),领邓宁、昌宁、广化、广业、修城、盘头、两当等郡。

宕昌仍为宕昌国属地。

北周建国后,在今陇南地区设有武州(治将利,由安育改)、成州、邓州、凤州、康州、宕州、文州等,领郡大致与西魏相同。

【隋朝】(公元589—618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天下诸郡,由州直接管县,行州县二级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

今陇南地区设汉阳郡(原成州改,治上禄建安城,即今西和县西峪坪),辖今西和、礼县一带及岷县、宕昌一部;设宕昌郡(治阳宕,后改良恭,今宕昌县南阳),辖今宕昌、舟曲一部;设武都郡(原武州改,治将利,今武都区石门),辖今武都、康县、文县等地;设河池郡(原凤州改,治梁泉,今陕西凤县),辖今两当、徽县、成县西北部及陕西凤县。今成县东南部属顺政郡(治顺政,今陕西略阳)。

恭帝义宁初年(公元618年),分武都郡之曲水、长松、正西三县置阴平郡(治曲水,今文县城关西元村)。

【唐】(公元618—907年)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剌史,以州领县,武都郡改为武州,宕昌郡改为宕州,汉阳郡改为成州,河池郡改为凤州,顺政郡改为兴州,阴平郡改为文州,属秦州总管府。

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十道,今陇南地区大部属陇右道。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更州为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郡为州。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吐蕃入侵陇南,岷州、宕州、武州、文州、成州相继没于吐蕃,州县俱废。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置成州行州于泥功山(今成县)。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复置成州于宝井堡(今成县城关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