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43

第43章 穿越历史:建置与政区演变(2)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置武州行州(治地不详,一说在兰皋镇,今康县大南峪)。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复立武州,治福津(今武都区东)。

光启中(公元885—888年),因又置武州于文德(今河北省宣化),故改陇右武州为阶州,因此地原系武阶郡地,故取“阶”字为名。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阶州改隶武定军节度。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公元907-979年,包括:吴、楚、闽、前蜀、荆南(南平)、吴越、南汉、后蜀、南唐、北汉)时,今陇南市境内州县建置仍沿袭唐制,设有成、阶、凤、文等州,先为歧王李茂贞辖地,后相继为后梁、前蜀、后唐、后蜀、后晋、后周所辖,为群雄逐鹿之地。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阶州治由福津移治坻龙岗东南平地(今武都区城关钟楼滩)。

【宋】(公元960—1279年)

宋代(包括: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初年,陇南建制仍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阶、成、秦、渭属陇右道。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分全国为十五路,成、凤、岷、阶四州属秦凤路,文州属利州路。

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陕西路为四路,秦、阶、成、凤划入秦凤路,文州属利州路。

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8年),宋将王韶收复熙、河、岷、宕等州。同年,以秦州长道、大潭二县及临江寨(即今西和、礼县、宕昌等地,)改隶岷州,州治移佑川,(今宕昌县理川)。

公元1129年,岷州为金人攻占,宋侨治岷州于白石镇(今西和县城西)。宋朝迁都南京,陇南遂为宋、金交战陈兵之地。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今甘肃大部为金人所占,只有阶、成、凤、文等州仍为宋有。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三月,为避金太祖完颜旻讳,宋改岷州为西和州(仍治白石镇,元朝复置岷州于今岷县),与阶、成、凤、文等皆隶于四川宣抚司、利州西路。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合利州东、西路为利州路,陇南各州属之。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后,西和、成、阶、宕、文、凤等州为蒙古军所攻占,蒙军在今礼县城关设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

陇南州、县俱废。

【元】(公元1206—1368年)

蒙古军在甘肃境内设巩昌总帅府,下辖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五府,今陇南地阶、成、西和州属巩昌府。今礼县设有“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文州设有文州西番万户府、文州上千户所。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复置阶州,州治移柳树城(今武都区角弓乡柳树城)。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行省利度,实行省,路、州、县四级制。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复立文州,属吐蕃宣慰司,后并入脱思麻路。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代州、县、卫、所并存,军籍、民籍相错,时分时合,变动频仍。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将徐达攻巩昌等地,西、礼、成、徽、凤州归属明朝。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将傅友德攻克阶、文二州,降州为县,阶县移治坻龙岗(今武都区城关旧城山),均为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所辖。又降成、西和二州为县。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又升阶县为阶州,治砖城(今武都区城关莲湖公园一带)。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裁撤文县归入阶州,改置文县军民守御千户所。今宕昌、舟曲设西固军民守御千户所,均属岷州卫,后改为秦州卫。

成化六年(公元1473年)复置文县。

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割秦州一部置礼县。

明代,陇南设有许多千户土司官和百户土司官,其中以岷州、文州、阶州为多,仅岷州就设有指挥、千户、百户、镇抚官34员。

【清】(公元1616—1911年)

清初沿明制,行政机构较为稳定。陇南各州均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巩昌府。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陇南属右布政使司(治巩昌,即今陇西县)。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治兰州),八年正式改称甘肃省,陇南各州县随入甘肃省。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裁西固守御军民千户所并入阶州。

十三年(公元1674年),吴三桂反清,陇南各州县一度为吴部所据。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升秦州、阶州为直隶州,降徽州为县。徽、两、礼三县属秦州,文、成二县隶阶州,西和县仍属巩昌府。阶州直隶州设州判一员,驻白马关(今康县云台)。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设西固州同(治今舟曲县),于白马关置阶州分州。阶州治土城(今武都区城关),隶属于巩秦阶道(道署先治岷州,后移秦州)。文县、宕昌土司部分“改土归流”,部分仍然保存,但主要事务归州县受理。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

民国政府于公元1913年宣布裁废清代省以下的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改阶州为武都县,析西固州同辖地置西固县,改白马关分州为行政所,次年又改为警察所。陇南各县均属陇南道(治天水,后改渭川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区,渭川道改为渭川区,行未久又废,改为省、县二级制。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4月初,废白马关警察所,改置康县,县府设云台。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8月,全省设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在天水设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陇南各县属之。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武都、文县、西固改属第一督察区(专署设岷县),其余各县仍属第四督察区。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增设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武都,辖武都、文、成、康、西固五县。其余各县仍属第四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

1949年7月26日,中共央西北局批准确定将甘肃省划为九个分区和一个市,武都分区辖武都、西固、文县、康县、西和、礼县、成县七县,地委及专员公署组建于西安(8月17日进驻礼县,12月11日移住武都县城)。徽县、两当县属天水分区,岷县属岷县分区管辖。12月9日,驻武都国民党119军起义。11日,文县和平解放。15日,解放军攻占碧口,至此,陇南全境解放。

1950年5月25日,撤销岷县分区,所属各县划归定西分区,岷县划归武都分区。

1951年4月武都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武都区专员公署。

1954年6月西固县治迁至宕昌镇,11月13日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原西固县一部分并入舟曲行政委员会,次年4月改称舟曲县。

1955年2月10日,武都区专员公署改为武都专员公署。

1956年2月10日,将礼县、西和县、成县划归天水专区管辖。

1958年4月4日,撤销两当县、并入徽县。4月8日,撤销武都专员公署,所属宕昌、武都、文县、康县、岷县全部划归天水专员公署。9月5日,撤销西和县、礼县,合并设立西礼县,县政府驻礼县城关;撤销徽县、成县,合并设立徽成县,县政府驻徽县城关。12月20日,撤销康县(分别划归武都县和徽成县)、宕昌县(分别划归武都县和岷县)。

1961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重新恢复武都专区,12月15日,决定撤销徽成县、西礼县,恢复宕昌、康县、徽县、成县、两当、西和、礼县,武都专区辖武都、宕昌、文县、康县、成县五县。

1963年10月23日,撤销临洮专区,岷县划入武都地区,全区共辖六县。同月,舟曲县博峪公社划归文县(1984年4月14日又划归舟曲县)。

1968年7月7日,武都专区改称为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2月又改为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所属县未变化。

1985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行政公署,迁驻成县(暂未迁,仍驻武都县城关),将天水地区的西和、礼县划归陇南地区,原武都专区岷县划归定西地区。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设置天水市(地级),所属徽县、两当县划归陇南地区。至此,陇南地区共辖成县、康县、文县、武都、宕昌、西和、礼县、徽县、两当九县。

2004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准,将陇南地区更名为陇南市,武都县更名为武都区,陇南市辖武都区、宕昌县、成县、康县、文县、西和县、礼县、徽县、两当县。市政府驻武都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