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49

第49章 得心应手:陇南民间美术(1)

陇南有着丰厚绚烂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是民间文化艺术,如剪纸、泥塑、傩面、皮影、荷包、石刻、砖雕、木雕、面花、木偶、纸扎、脸谱、农民画、刺绣、木雕、根雕等等,种类繁多的民间文化艺术散落、存活在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朝朝传承、代代延续,其间蕴藏了极为丰富的远古文化信息,沉淀着陇南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智慧。

一、陇南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发掘获得的信息,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纪,但陇南民间剪纸艺术形成的实际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汉唐时期,妇女们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等饰物,或贴在鬓角,或装饰门楣的习俗,“窗花”和“门签”的由来也由此肇始。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焚烧,这一习俗在陇南民间仍时有所见。剪纸艺术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祀祖和婚丧仪式中的特殊道具。如今,陇南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和灯笼等,也有作为礼品之用的。有时候,剪纸亦可作为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继承了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纯洁明快、对比强烈、大胆夸张,装饰性和实用性兼而有之,具有极旺盛的生命力。同其它门类的形成一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中思想智慧的结晶。

旧时,武都城乡妇女,逢年过节或喜气日子,喜欢剪出许多漂亮的花朵或吉祥物,贴在门窗上以示喜庆。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人是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剪纸研究会员赵文华,他自1951年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剪纸、绘画作品100多幅。所剪的《染色花篮》等18件作品,1985年6月参加了由中国剪纸研究会主办的全国剪纸展览,其中《猫形团花》、《鹦鹉团花》等为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藏。参展时受到中央领导和中外观众的称赞,习仲勋还同他一起合了影。徽县剪纸以剪窗花为主,在农村每逢春节或婚嫁喜日,总要剪贴窗花以示庆贺,剪纸内容有人物花草、鸟兽鱼虫,故事传说,瓜果蔬菜等,剪法细腻精巧,布局别致。有名的图案有《龙凤呈祥》、《喜鹊登枝》、《狮子绣球》、《红梅报春》、《雄鸡报晓》等。把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剪纸作品按一定的格局、图案粘贴于窗纸、门扇、顶棚、墙壁上,形成画中有画的精美布局。强锐和李存的剪纸作品,风格独特,技法娴熟,张西德的剪纸和彩灯制作亦深受群众喜爱。

NO.1陇南剪纸的传统题材

陇南民间剪纸的传统题材有:《二龙戏珠》、《凤戏牡丹》、《鸳鸯戏荷》、《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狮子绣球》、《松鹤延年》、《松鼠葡萄》、《仙鹤牡丹》、《喜鹊登梅》、《年年有余》、《人勤春早》等等。

NO.2陇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含义

在民间剪纸艺术中,常常使用一些隐喻、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如:人们通常把有佛手、桃子、石榴和喜鹊的剪纸称《喜庆三多》,寓意为多福、多寿、多子;剪《神龟供寿》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剪《雄鸡报晓》催促人们勤劳致富;剪一幅《鴛鸯喜鹊》,寓意双喜临门,百年好合;剪一幅《喜上梅梢》祝福人们幸福好运,隐喻深刻维妙,而如果剪出两只鹭鸶和一茎青莲的图案给你,并美其名曰《路路青莲》,则寓意你要为“为官清正廉明”。

陇南民间剪纸艺术中的文化象征意味极为浓厚。如:牡丹象征富贵;鸳鸯象征青年男女形影相随,恩爱无比,婚姻美满;凤凰象征喜庆吉祥;松鹤象征长寿;葡萄、石榴寓意多子多孙,人丁兴旺。本来男女结合、男女相爱、生育繁衍属于生物自然现象,也是古今艺术创作中永恒的主题,陇南民间剪纸艺术中,常常用双鱼、双乌、双龙、双蝶给予象征隐意。荷花、菊花、梅花、牡丹寓意女性,穿莲的鱼、采蜜的蜂、登梅的鹊,便隐喻男性、借以表达心目中崇拜的意象。姑娘给情人绣制赠物、花蕊上剪上蜂蝶起舞,喻“蝶恋花”;剪海棠开花、龙飞凤舞,隐喻姑娘对情爱的表达。

陇南民间剪纸也非常讲究装饰性和对称性,变型夸张非常大胆,不受物象真实比例的局限,按照意愿、变形、夸张,充满浪漫色彩,在绘画上无法理解,在剪纸中却妙趣横生,奇特、美妙、可爱。如,对猪一类动物的装饰就非常引人注目,人们形容丑时往往以猪打比喻,可农民就最爱猪,剪纸作者在剪纸的时候,除了巧妙的变形外,还要在猪屁股上剪两朵花,或把猪的耳朵竖起来,剪上一朵花,使猪变得“可爱”起来。这是陇南农民质朴情感的反映,他们用剪纸这种艺术语言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求,希望得到吉祥、富裕和安康的生活。(邱玉华:《陇南剪纸艺术》)

NO.3陇南剪纸的常用工具和方法

剪纸是一种手工活儿,陇南剪纸常用的工具是剪子或刀子。

惯用的方法大抵为:剪子剪是借助于剪子,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八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剪子对图案进行修饰加工。刀子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细致镂空。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子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但剪子更适宜于一些精细活儿的制作,刀子则适宜于粗加工。

如果剪、刀并用,在剪刻形式上就可以由单剪到阴阳复合剪、对称剪、套色剪过渡;如果剪刻方法上由剪到剪、刻、凿并用,那么陇南剪纸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都将是气象万千、蔚为壮观的。

过去,剪纸是女孩子们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手工艺术,并且还是人们用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解放后,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的,但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

NO.4常用的剪纸材料

剪纸常用的材料就是纸。不过,纸的种类极其丰富,有单色纸、彩色纸、金箔纸、银箔纸、绒纸、电光纸、薄纸、厚纸等等。特殊情况下,还有用锦帛的。初学者可先用一般单色纸,剪熟练了,搞创作时再用一些贵重的好纸为善。

二、陇南民间雕塑

雕塑,顾名思义即雕刻和塑造,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指在竹木、玉石、金属、象牙、骨头和其它材料上刻、划出某种形象的艺术创造。

陇南民间雕塑在武都县境内,主要是用泥土、石头、水泥、木头来进行雕塑,还有用树根取其自然造型进行加工的根雕。至目前,武都尚无专门的雕塑厂家,以前从事雕塑的人才也寥寥无几,见者仅为在寺庙内塑造神(佛)像的民间艺人。其作品主要有:朝阳洞塑像,在武都县城西40公里处的角弓乡陈家坝仙人崖。洞内原有26穴,塑像89尊,造型奇特,各具神态,多毁于“文革”中。由垢林坪的李画匠修复的20余尊塑像,所塑造的各种人物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红女祠塑像,在武都城北3公里的五凤山南麓,塑像高约两米,全身披红,顶戴银冠,手着彩绢。还有四条巨龙各具神态,一在红女之后,舞姿若狂;一为红女所骑,昂首向前,另有青黄二龙,攀于左右二柱,目光灼人,护定神龛。王双朝在莲花山寺所塑四大天王、巩画匠在五凤山坪塄坎所塑的三清像等,为近年塑像之冠,嬴得了众多信士游客的称赞。除几处规模较大的祠庙外,农村各地均有不同风格的祠庙塑像,均出于民间艺人之手。

徽县雕塑种类繁多,有泥雕、陶雕、石雕、木雕4种类型。泥塑主要以神佛像为主,如北禅寺、泰山庙、火焰山等处寺庙内的泥塑,形象逼真,工艺细腻,千姿百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泥塑代表作者有杜双喜、王常青、李卓辉、冉旭泽、马龙等,代表作品有《老子出关》、《春牛》、《杜甫赞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