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48

第48章 陇南民间小吃家谱

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陇南民间小吃家谱》介绍的全是陇南民众日常生活的“家常便饭”,由此可管窥陇南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地域差异。

NO.1【豆花子·豆腐脑·豆花面】

陇南的豆花子属黄豆制品,前期制作与豆腐类似,只是豆腐需要压榨,豆花子少此工序。酸菜浆水点制后,即为成品。食用时,可入锅下面,也可盛入碗中,调以花椒、姜粉、虾皮、鸡肉、辣椒等制作的汤汁热食,口感辛辣清香。武都、文县、康县等县皆有,以武都的最佳。

豆腐脑:豆浆用卤水点制,盛碗装笼,食用时调以香油,榨菜丁、醋、盐等,滑润可口,回味清得,为老幼妇孺食。区内各县均有。

豆花面:为武都洛塘、文县碧口、康县南部一带民间家常小吃,改革开放后进入城内饮食市场,颇受欢迎。面有白面、杂面,手工擀制,配以豆花子、酸菜(或加入洋芋块、丝)、经济实惠,清香可口。

NO.2【面皮·酿皮·凉粉】

区内各县均有,做法大致相同,但风味不一。直接将面揽入水中,成稀糊状,上笼蒸熟者为面皮;将面团放入清水中反复搓洗,分出面筋,上笼蒸熟者为酿皮。调料也因地而宜,武都主要调入花椒、草果、山赖等调料呛煮的醋、盐、油泼大蒜、油泼辣椒;其他县则有另调酱油、或加入芥末的等。

凉粉:原料不一,有荞粉、豆粉、藕粉之分,但做法、食用法相同。将粉散入沸水中,边散边搅,直至凝成糊团状,盛盆晾冷。食用时或用专用刮子利成条状,或切成块,调入调和醋、油泼蒜、油泼辣子等,冷食。

凉粉也常与面皮(酿皮)混和食用,武都人常将面皮、酿皮、凉粉统称为面皮或凉粉。武都面皮风味较为独特,历史上即为特色大众小吃。这三种食物陇南各县均有,风味各有千秋。

NO.3【长面·牛肉面·杠子面】

长面:手工擀制,切成韭叶长条,盛碗后配以臊子、木耳、黄花、鸡蛋皮等烧制的汤,调入油泼辣子、醋等,清香可口。过去为民间大众家常饭,现进入饮食市场,颇受欢迎,区内各县均有。

牛肉面:包括牛肉面片和牛肉拉面两种。牛肉面片讲究汤清面白,配以牛肉臊子,调入油泼辣子、醋,香味浓郁。牛肉拉条面的做法与配料,与牛肉面片大同小异。以往开牛肉面馆的均为穆斯林人,现在,有的汉民也开牛肉面馆,不过,通常穆斯林牛肉面馆的生意要好些,从早到晚,食客众多。

杠子面:以独特的杠子压制做法而得名。据说,这种杠子面,起源于清初,沿至今日久吃不衰。它的作法是用上等面粉和以特制草木灰水(作用同碱面),用温水搅拌,揉成面团,用白布捂盖一小时左右,然后放在倾斜的案板上,再用一根杯口粗的木杠子,一头插在靠案板的墙孔里,一头由压面者坐上碾压。把面压开后,再用擀杖推擀,洒上一层粉面(以前洒一层黄米面),折起来再擀。如此反复数次,直到把面压薄为止。这样压出来的面,薄如纸,韧如绸,可包扁食,可切成宽细面条,单碗下锅,调料特殊,以酸辣为主,热吃凉拌,均皆适口。陇南杠子面以西和县为最佳。

NO.4【砂煎烧饼】

它是将淘净的砂粒(豌豆大小)置于鏊中加热,再将用各种作料调和(主要是香豆粉)成的麦面,做成饼子置于烫砂上,反复烙炕而成。表面有沙粒烤炕的密集而美观的凹痕,令人望之欲食,食则酥软醇香,味异诸饼,是喝罐罐茶的最佳食品。

NO.5【洋芋搅团·洋芋饼】

陇南的洋芋搅团为全国独有的饮食品种。做法并不复杂:将洋芋煮熟,剥皮,放入专用木槽内,用专用木槌砸捣至粘团状,色泽光亮微黄。搅团砸好后,即可食用。洋芋搅团分热食、冷食两种食用方法。热食:将搅团放入酸菜浆水中略煮,连同酸菜浆水盛碗后调以盐、油泼辣子即可食用;冷食:将搅团盛碗后,调入调和呛煮的醋、油泼蒜、辣子即可食用。口感滑润、清香,风味独特。洋芋搅团过去为农家家常小吃,现进入城市小吃饮食市场,颇受欢迎,已成为大众喜食的特色小吃之一。陇南的洋芋搅团尤以武都鱼龙、甘泉的洋芋为原料、配以安化的油泼辣椒食用,口感最佳。

洋芋饼:先将洋芋擦丝,拌上食盐、花椒等调料,放入平锅内,烙成饼状,即可食用。洋芋饼色泽金黄,口感香脆。陇南武都食用较多。

NO.6【咂杆酒】

用青稞、高粱、大麦、小麦、糜子等多种粮食酿造。煮好的酒醅发酵后不淋出酒,而是将“酒醅子”装缸密封数月,饮用时挖出酒醅子,装入陶罐,置火塘煨煮,饮者持“咂杆”(竹管或铜管)插入罐中吸取,解乏驱寒,提神健胃,为农村土法保健饮品。主产于武都、宕昌、文县等地。

NO.7【粽子·汤圆】

粽子:以糯米为原料,粽叶包裹,上笼蒸熟,剥掉粽叶后盛碟,加入蜂蜜或白沙糖,食之。

汤圆:以糯米粉为原料,滚裹橘皮、白糖(红糖)、花生等为馅,清水沸煮,即可食用。

NO.8【燕麦面·莜麦粥】

燕麦面:陇南的燕麦分大、小燕麦两种,主要种在山地。大燕麦有皮,先用磨石脱皮,然后粉碎成颗粒状,可煮稀饭。将大燕麦磨成面粉,掺和30%左右的蚕豆面,做成面条便是燕麦面。小燕麦无皮,可做散饭、酸菜面条等。燕麦面是宕昌等高寒山区民众的主要食物。

莜麦粥:以高寒山区莜麦为原料,原麦粒文火熬煮,口感滑润微甜,营养价值高,久食补人。为宕昌特有。

NO.9【羊肉泡馍·烤羊肉串】

羊肉泡馍:冬天美食,羊肉为主,做成清汤,泡馍食用。区内各县均有,尤以武都、宕昌回族饭馆经营的最佳。

烤羊肉串:区内各县均有,以武都、宕昌、成县为佳,与区外烤羊肉串不同处在于,陇南烤羊肉串麻辣味较重,香味浓烈。每年冬季,各县城夜市,青年食客尤为欢迎。

NO.10【砂锅子·暖锅子】

砂锅:分荤素两种,荤食主要原料有排骨、肉丸子、豆腐、粉条、平菇、青菜等;素食以豆腐、粉条、海带皮为主,佐以花椒、姜末、虾皮、味精等,武火急煮,香味浓郁,祛寒发汗。

暖锅子:有铜制、铁制、铝合金制等多种器皿,中间烧木炭,周围圆锅内装入肉类、豆制品、蔬菜等,佐以调料,文火缓煨,围桌而食,香味浓郁,祛寒发表,多在秋、春食用。

NO.11【锅盔·焌锅馍】

锅盔:白面发酵后,在铁鏊内用炭火烧底慢慢而熟,馍圆形,似铜锣,有二寸厚,水分少,色淡黄,食之可口。区内以西和锅盔久负盛名。

焌锅馍:宕昌特有面食,色泽金黄,花纹层次多,形似牡丹,酥而可口,久放不霉。尤以哈达铺焌锅馍最为地道,凡途经此地的过往汽车师傅、旅客都喜欢购买食用,或带回家中馈赠亲友。

NO.12【荞面·散饭·漏鱼子·面鱼儿】

荞面:荞有两种,一种叫“甜荞”,多种在山地;一种叫“苦荞”,种在低半山或川地。甜荞面可做荞面煎饼、荞面搅团等。苦荞面带绿黄色,味苦,用开水和面发酵后去其苦味,只用于蒸馍,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食品。

散饭:有的地方叫散面饭或搅团。散饭有三种面做:即杂面(蚕豆面或黄豆面)散饭、燕麦面散饭、荞面散饭。三种散饭吃时配以炒过的酸菜浆水,外加油泼辣椒或咸菜,食之可口。散饭的做法简单:把水烧开后,便可抓面均匀撒入开水,一边撒一边用擀面杖在锅中搅拌,使之成为胶糊状即可食用。陇南民间有“散饭要得好(吃),(要搅)三百六十搅”的说法。

漏鱼子:原料有包谷面、荞面、豆粉等,做成搅团后,用专用漏勺挤压过滤成小鱼状,调以醋、盐、油泼辣子,冷食、热食均可。

面鱼儿:将散面饭盛入漏勺,漏入凉水盆中。配以酸菜浆水,调上盐、辣椒等佐料,即可食用。因其状如小鱼,故名。

NO.13【地耳包子】

地耳是一种类似木耳的菌类食物,形小,质地比木耳柔嫩,多生于荒滩草坡上,用它做包子馅,别有风味。如以油泼辣子、盐、味精、花椒等兑制的汤汁蘸吃,其味更鲜美、爽口。

NO.14【酸菜浆水】

陇南酸菜主要有“圆根酸菜”、“苦苣酸菜”、“芹菜酸菜”等。酸菜汤谓之浆水。有清热、消渴、解毒等功能。陇南人喜吃酸菜,酸菜浆水是农家的家常食品。

NO.15【苦芥子咸菜】

是一种生长在农田的野菜,味略苦,采回洗净,稍晒后切碎,撒上食盐,压实,腌一两天便成咸菜。吃时用熟油一泼,清香可口,有清热散火功能。武都鱼龙米仓山及礼县一带,高寒山区此物较多。

NO.16【油面茶·罐罐茶】

油面茶区内各县均有,做法不一,尤以康县北部最具特色。将炒熟的白面加水煮沸,调以薄荷、霍香等香料,加上康县特产大叶绿茶,盛碗后再调以炒熟的核桃面、鸡蛋丁、豆腐丁、洋芋丁等,或名“三层楼”,或名“五层楼”。成县则泡煮麻花(馓子)。香味浓,口感好,久食养人,颇受欢迎。

陇南的罐罐茶和油面茶大同小异。罐罐茶分为清茶、油清茶、油面茶三种。清茶原料是以茶为主,中老年人多喜欢饮用,用以提神解乏。清油茶,是在茶罐中先倒入清油,待油熟后将茶叶放入炒熟,加水煮沸后即可。罐罐茶中最好喝的当属油面茶。油面茶原料以油、面、茶(粗叶茶)为主,另配以葱根、花椒、大香、姜片、草果、砂仁、茴香等味料和盐,煮时有一套特殊的办法:先将较大的砂罐煨在火旁烧热,注入适量的清油或大油,加热至熟,再加入适量的茶叶,仍煨在火旁,用茶板或茶筷子搅拌,待茶色呈焦黄,加入油炒面及各种调料,熬1至2分钟,便斟上温水煮,油茶煮熟后倒进茶杯,再调上核桃仁或炒鸡蛋等调和,即可当饭,又可祛寒理气健脾,纯香可口,其味更佳。在陇南,为了显示对人的尊重,头盅茶要一定端给年长者或客人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