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58

第58章 陇南原始神灵崇拜文化

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最初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便产生了。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类的思维能力也达到相当的水平,开始用灵魂观念比附自然界,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魂存在,相信“万物有灵”。原始人类的宗教观,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灵崇拜。自然崇拜的对象有天地、日月、星辰、河流、风雨、雷电以及动物、植物等。从《山海经》里天神、地神、山神、海神、湖神、河神、火神、太阳神、月神以及山林水泽等神怪的记述与描写,可从中探查到我们祖先有关自然神灵崇拜的痕迹。

陇南地处中国西部,这里不仅是伟大的氐民族的发祥地,更是古老的羌民族的游牧场。秦先祖庄公、襄公和文公都曾在这里设都建邑,秦汉以后,氐、羌、汉、吐蕃、藏、回等各民族都曾在这里集居杂处,因而,为陇南多神教原始宗教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历史时期,人们认为,人的生、老、病、死、苦等一切不顺心的事,都是“凶神”、“恶煞”、“妖魔”、“鬼怪”作祟的结果,只有不断地向那些“鬼神”们许愿,奉献牺牲,祈求他们的饶恕或保佑,才能更好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陇南原始神灵崇拜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一、土地神崇拜

原始神祗崇拜是指对天神、地神、以及山林、河泽诸神的信仰和崇拜。土地神为乡土保护神,司本乡本土之事,在陇南,至今各村镇一般都有土地神(土地爷)庙,古时候,人死了必须到土地庙前“报庙”,寓意为向阴司报告注册,以利于死者进入冥府。

二、山神崇拜

山神崇拜指的是对山灵或山岳之神的信仰和崇拜。陇南民间信仰的山神有个体山神,即一山一神,也有泛体山神,即司管山脉、山岳的主神。如文县铁楼乡麦贡山白马人的山神是“日就高就”,而他们的总山神是“涅”。

山神庙多建于山头或山寨的显眼位置,山神造像,形态各有千秋。对山神的信奉与祭祀,各地不尽相同。山神有各种各样的禁忌,一般认为,人们不能轻易冒犯山神,谁若冒犯了山神,将会招致灾祸。

三、河神(龙王)崇拜

陇南的古先民认为,河神是司水之神,俗称“水神”。不过,随着民间对龙神——“龙王爷”信仰的日趋加强,“龙神”渐渐地成为河神的象征。由于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以及民众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河神”、“龙王爷”的依赖已今非昔比。不过,在边远山区,每当旱涝灾荒降临时,“龙王庙”里依然是香烟缭绕。

四、祖灵崇拜

陇南民间普遍认为,已故祖先是家庭和亲人的庇护者。人死后,其灵魂继续存在,或天上、或地下,祖先的亡灵总会暗中保佑着子孙后代。

祖灵崇拜是对先祖亡灵的信仰习俗。对祖灵的信仰与崇拜常常表现为,对祖坟、祖像以及祖先遗物的崇拜、祈求、祭祀与供奉。在祖灵的神主牌位前,供品有鸡、羊、猪和各种面点、果品、香花灯烛等。如今人们对灵魂不灭之说,并不笃信,但除了清明节要到祖先的墓地去扫墓外,每逢四头八节也用祭品祭奠祖宗,以示纪念。

五、鬼神崇拜

以往,陇南农村有鬼神崇拜的习俗。人们普遍认为:鬼魂是脱离了肉体的灵魂,它可以变形,可以附着于其它物品上。在现实牛活中,人们若违犯某些禁忌的时候,会遭到鬼魂的惩罚,形成了对死者魂魄的恐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祈拜仪式,以保障村庄、家族,门户或个人的安全。

六、其它神灵崇拜

陇南各地还有对各行各业“神灵”信仰崇拜的习俗。如人们一般认为:理发业的祖师为吕洞宾;裁缝业祖师为轩辕氏;织布业祖师为黄道婆;木匠业祖师为鲁班;酿酒业祖师为杜康;中医业祖师为华佗或逊思邈、李时珍;茶业祖师为陆羽;印染业祖师为葛洪;制豆业祖师为乐毅;造纸业祖师为蔡伦;铁匠业祖师为李老君;制笔业祖师为蒙恬等等。

行神祭祀的仪式也繁简不一。简者,仅置设神龛、焚香礼拜;繁者则唱戏摆筵,意在求得行神的保佑。

陇南多神崇拜现象是司空惯见的。尤其在农村,不少人见庙(寺)就叩头,见神(佛)就烧香。武都民间有一顺口溜,说的是过去家家供灶神,发财靠财神,各行有祖师,养牛敬牛王,村村降龙王,城里皇城隍:“这里建寺院,那里修佛殿。秋季各村把神传,冬季腊月还心愿。大小神会月月办,祛病消灾靠扶乩”。据不完全统计,“文革”前,武都县2852个自然村建有寺庙的竟多达70%,鱼龙乡48个行政村竟有大寺院5处,神庙30多处;清代末期,不满万人的阶州城,各种寺庙就有25处;城郊的五凤山从山脚至山巅共修建了殿堂10处……

如前所述,宗庙祭祀活动虽亦夹杂些封建迷信色彩,但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又是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必经旅程的重要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