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15047400000068

第68章 陇南民间歌曲(2)

《采花》小调在陇南各地都有传唱,虽然歌词各不相同,但表现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2004年,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栏目曾根据四川南坪县(今九寨沟县)一带流行的《采花调》,制作了一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采花》节目,广受好评,陇南观众多认为此歌是由陇南流传到川北的,遗憾的是,电视节目却对《采花》在陇南的传唱只字未提,这是后话。

陇南“小调”优美动听,结构完整,节奏变化丰富,音乐形象突出。在五声音阶中多数是商羽调式,宫徵调式次之,角调式少见。歌词以多段式分节歌为主,其它词式的歌曲也稍有显露。文县、康县、武都的部分农村中歌手们都有自制的土琵琶,演唱时用它伴奏,真是委婉悦耳,扣人心弦,动人肺腑。

四、社火·秧歌曲

为了喜庆过去一年的丰收,预祝新的一年的吉祥如意,陇南城乡,每逢年节都要耍社火。在社火活动中载歌载舞,扭秧歌,耍狮子,跑旱船,舞大龙。

社火活动中必然要演唱许多“小曲”、“小调”,这类歌曲不论词式、音乐、结构、内容都与“小调”相同,但有些曲调和内容已经发展为程式化的节目歌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在表演竹马子(或纸马)时唱《竹竹马》、《送京娘》等;跑旱船时演唱《钉船》、《开船令》、《船曲》、《渡船曲》、《南海行船》、《倒推船》等;玩霸王鞭时演唱《霸王鞭》等;演推小车时唱《车曲》等;踩高跷、扭秧歌时唱《唱秧歌》、《打秧歌》、《秧歌雪打灯》、《十对花》、《十盏灯》、《采花》、《冻冰》等,就是节目演完后还要唱一首感谢主人盛情接待的《讨谢》曲(有些地方叫“道谢”曲)。唯有跳狮子,舞龙灯时多用武乐(锣鼓)伴奏,很少加进文乐(歌唱和丝竹乐器)。通过这些优美动听、欢快抒情的小曲,伴以健美、轻快、活泼和富有情趣的舞姿,充分表露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志趣。歌声中无不浸透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陇南市的民歌种类相当丰富,各类民歌浩如烟海。除上述几大种类外,在陇南还流行着许多《酒曲》、《催眠曲》、《风俗曲》、《佛经曲》、《叙事曲》、《道情》以及《春官歌》、《两当号子》等。

五、春官歌曲

陇南西和、礼县一带,流行着一种春官说春的古老习俗。春官的存在,使一种古老的原始说唱艺术得以流传至今。

据说春的艺人回忆,过去春官在社会上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当地统治者对春官也是比较看得起的。春官出外说春,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说春得到的收入要纳税。

春官活动的来源是,传说过去每年“冬”,皇上将新一年的“节气表”通过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后,再传给各州、府、县官,再到庙里举行“拜春”仪式后,才把《节气表》分发给各路春官,让春官通过“说春”的形式分给各家各户。这种说法在春官歌《廿四节气春》里得到反映。陇南的春官与《周礼》、《左传》等史料记载的朝廷春官有本质的区别,但其源流,确是从古代王朝的礼俗演变而来,以后流传到民间。

礼县的龙林地区是个出春官的地方,有一种传说:某朝代,龙林一带天旱无收,当地百姓不得饱,求告于县官。县官将全县说春的差事专门给了这一带的春官,要他们用说春所得以补天年。这样年年相传,代代相袭,龙林一带人说春的习俗就传了下来。

过去,春官活动的路线很有讲究:就是在每年冬至节前,总要由大家选举出来的优秀老春官主持,召集本地区的春官们开碰头会,共同协商春官们今年活动的路线。一旦商定后,就再不能乱走分配给别人的地方,谁若违反了协定,就会受到谴责。

春官说春的时间,是每年农历十一月冬至节前后。一般是两人一组,每次外出时间约为一至两月左右,常在春节后返回自己家园。

春官外出说春时,胸前挂一个黄杨木雕刻的骑着一个人的小“春牛”,身背褡裢,手里拿着用彩色纸自印、图文并茂的《廿四节气表》。褡裢用来装人们赠送的“谢礼”、食物等。春官每来到一家,先把小春牛托在手上,或放在家主的桌子上,接着唱起欢快、动听的《报春歌》。歌词祝愿人们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发财致富。唱完后,就给这家一张《廿四节气表》。

《春官歌》的演唱,一般开头先唱一段《五方财门》、《十二送春》,接着就按这家的职业情况演唱各种春歌。

《春官歌》里有《廿四节气春》、《十二送春》、《木匠春》、《生意春》、《药王春》、《女儿春》、《懒人春》等反映各行各业的多种春歌。唱词如《廿四节气春》:

…………

正月“立春”雨水活,“雨水”相连节气多。

四季财门多富贵,花开能逗红如火。

二月“惊蛰”与“春风”,昼夜相连一百整。

十二十三定分明,家家种子望收成。

三月“清明”“谷雨”清,家家门上身子青。

一籽落地生万籽,五谷田苗望收成。

四月“立夏”“小满”天,农种忙忙去耕田。

忙忙种,忙忙耕,以后还有好收成。

五月“芒种”“夏至”忙,才跟芒种过端阳。

家家门上插杨柳,一年四季保安康。

六月“小暑”“大暑”阳,不秕麦子满山黄。

麦子又绿天气叫(热的意思),“夏至”三更伏又到。

七月“立秋”“处暑”来,紧紧财门大大开。

你说年年多富贵,我说月月户招财。

八月“白露”遇“秋风”,善公开了月宫门。

千里有缘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九月“寒露”连“霜降”,菊花造酒满缸香。

家家造起重阳酒,杯杯香甜饮泉郎。

十月“立冬”“小雪”生,怀抱三皇爷才出门,

农人你把庄稼拌(作务的意思),黄天不昧苦心人。

十一月“大雪”“冬至”了,人人撒手过廊桥。

过了廊桥调了头,一股银水往进流。

腊月“小寒”与“大寒”,去年今年又来年。

谁人知道来年润,月大月小造分明。

造下皇历十三本,传与天下十三省。

州传府,府传县,县里再传春官门。

春官进城领执照,领上执照往前行。

…………

又如《铁匠春》:

走了一家又一家,走到老君铁匠家。

铁匠师傅有根生,顶代老君神一尊。

口是风匣手是钳,髁膝盖上打三年。

老君一见心不忍,置了砧子到如今。

麻柳风匣三尺三,张良按住鲁班煽。

打的麦镰快三年,铁疙瘩能打花牡丹。

百里扬名火炉旺,师傅的金钱水流长。

《木匠春》:

师傅顶的啥根生?是那鲁班神一尊。

昔日八仙过金桥,桥面压了一道槽。

鲁班一看事不好,跳到水里撑住桥。

八仙一齐过了桥,师傅从此出名了。

赵州桥是鲁班造,玉石栏杆修的妙。

天下手艺师傅高,鲁班手艺全学到。

当今皇上知道了,封你作官穿红袍。

好好好,妙妙妙,春官给你把喜报。

又如《十二送春》:

一送老者长百岁,二送先生贵子生。

三送玉石珍珠宝,四送栋梁西北材。

五送荣华多富贵,六送状元早回来。

七送仙女坐莲台,八送嫦娥喜开怀。

九送文武登科早,十送皇王紫金牌。

十一要送摇钱树,十二要送聚宝盆。

六、两当号子

《两当号子》是陇南民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自古拥有“陇南乐府”的雅称。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区的站儿巷、云屏、泰山、广金等乡镇。

《两当号子》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明快,粗犷而极富变化,有原始遗风,从古到今一直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两当号子》的曲调主要有羽、徵、商三种调式,不同的曲调表达不同的情感。曲体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一段体、两段体和三段体,其旋律幅度跳跃较大,演唱时的表现力丰富而又强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甘肃省民乐专家邸作人、周健等人十访两当,走遍了《两当号子》流传过的村村寨寨,他们围在火塘边,录音速记了上千首民歌,十几个种类的曲牌。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终于将拥有“陇南乐府”雅称的《两当号子》整理成册,其中包括有艺术价值的两当民歌262首,《两当号子》63首。

《两当号子》有“花号子”和“排号子”两种。

“花号子”曲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跳跃的幅度大,音调变化多,没有唱词,只有“咦”、“哟”、“哎”、“咳”、“啊”、“嗬”、“呀”等虚词,在民间演唱的曲目较多。“花号子”又可分为“唢呐号子”和“鸡公号子”两种。所谓“唢呐号子”,就是歌手用声音模仿唢呐吹奏的音调而演唱的号子。比如在两当南部流传甚广的《大唢呐号子》、《画眉鸟儿跳架上》等曲目就是典型的“唢呐号子”。

《两当号子》的另一种曲调为《鸡公号子》,就是歌手模拟公鸡报晓啼鸣的声音来演唱的号子,有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表演形式。著名曲目有《大鸡公号子》、《生鸡公号子》等。

“鸡公号子”的对唱极为有趣,双方歌手站在山坡之上,一问一答地对唱,这种对唱有时会连续进行几天,打擂台,直到有一方唱得张口结舌,服输了方才罢休。“鸡公号子”听起来既幽默,又有哲理,妙趣横生。

《两当号子》中的“排号子”一般有唱词,其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的,曲调比“花号子”要低一些,旋律幅度的跳跃变化也较小,是当地最为普及的号子曲目之一。“排号子”可分为“拉箱号子”和“山歌套号子”两种形式。表现的内容通常与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

明清以来,外地客商在广金乡的大山林中开办了许多的炼铁厂、采矿场,如松坪村的漆园子铁厂、响水村的钢场坪炼铁厂,据考证都是徽县、汉中富商的商号。当时的生产工艺都很落后,采矿冶炼过程中,需要很大的风箱向炉内鼓风,往往需要四至六人的合力推拉。于是“拉箱号子”便应运而生了。现幸存的“拉箱号子”仅有几首,代表作品有《箱夫子歌》等。

“山歌套号子”是当地歌手在长期的民歌演唱活动中产生的,它有别于《陕南号子》和《川江号子》,是地地道道的《两当号子》中的一个流派。

《两当号子》的演唱形式不拘一格,朴实生动。习惯上以锣鼓为乐队,由四至六人组成,并有锣鼓等传统民乐伴奏,以齐唱为主要表演形式。

《两当号子》的演唱过程中特别注重“接气”。即第一组歌手唱完一句要换气时,第二组歌手从这一句的末尾拖腔处接唱,前后配合要默契,除了音色上的变化有区别之外,上句和下句换气相接中没有时间差的感觉,有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两当号子》有领唱、对唱和八度和声等艺术表现形式。

1957年,《两当号子》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汇演,古老的民间歌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在首都天坛和长安两大剧院的演出,两当民歌王张升、袁正有等还为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喝”(当地人称唱为“喝”)号子,使《两当号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蜚声海内外。在众多的号子中,《丰收号子飞满天》多次参加汇演,并屡获殊荣,成为号子作品中的代表作。

【插入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