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百家姓、三字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15069200000087

第87章 音辞第十八(1)

夫九州之人①,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②,《离骚》目楚词之经③,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著《方言》④,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⑤。

逮郑玄注《六经》⑥,高诱解《吕览》、《淮南》⑦,许慎造《说文》⑧,刘熹制《释名》⑨,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⑩。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钅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

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如此之例,两失甚多。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苍颉训诂》,反“稗”为“逋卖”,反“娃”为“於乖”;《战国策》音“刎”为“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声类》以“系”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考校。前世反语,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诗音》反“骤”为“在遘”,《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亦为众矣。今之学士,语亦不正,古独何人,必应随其讹僻乎?《通俗文》曰:“入室求曰搜。”反为“兄侯”。然则“兄”当音“所荣反”。今北俗通行此音,亦古语之不可用者。玙墦,鲁之宝玉,当音“余烦”,江南皆音“藩屏”之“藩”。岐山当音为“奇”,江南皆呼为“神衹”之“祇”。江陵陷没,此音被于关中,不知二者何所承案。以吾浅学,未之前闻也。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与管仲于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

然则‘莒、矩’必不同呼。”此为知音矣。

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甫者,男子之美称,古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唯管仲、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是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邪者,未定之词。《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难者曰:“《系辞》云:‘乾坤,《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

上先标问,下方列德以折之耳。”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诸记传未见“补败反”。徐仙民读《左传》,唯一处有此音,又不言“自败、败人”之别,此为穿凿耳。

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吾见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梁世有一侯,尝对元帝饮谑,自陈“痴钝”,乃成“飔段”,元帝答之云:“飔异凉风,段非干木。”谓“郢州”为“永州”。元帝启报简文,简文云:“庚辰吴入,遂成司隶。”如此之类,举口皆然。元帝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比世有人名“暹”,自称为“纤”;名“琨”,自称为“衮”;名“洸”,自称为“汪”;名“素勺”,自称为“獡”,非唯音韵舛错,亦使其儿孙避讳纷纭矣。

[注释]

①九州: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故后以九州泛指中国。

②标:标明。齐言:齐地的方言。

③目:当作,看作。

④扬雄(前58~后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早年爱好词赋,后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又著《方言》、《训纂编》。《方言》:记述西汉时代的各地方言。

⑤显:显示。

⑥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曾为诸经作注。

⑦高诱:汉末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县)人。曾为《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作注。《吕览》即《吕氏春秋》。

⑧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古文经学家。著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原的著作《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又著《五经异义》。

⑨刘熹:即刘熙。字成国。汉末训诂学家,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著我国语源学的重要著作《释名》。

⑩譬况:古代注音方法之一。用描述性的话来说明字的读音。

轻:轻音。重:重音。清:清音。又分全清、次清。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浊:浊音。又分全浊和次浊。全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内言外言:均注家的譬况字音用语。内言和外言对称,是指韵母的洪细说的。

内言为洪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的空隙较大。外言为细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的空隙较小。

急言徐言:均注家的譬况字音用语。急言与徐言相反。急言指读短音。徐言,也称缓言,指读长音。

读若:古代注音方法之一。指以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孙叔言:孙炎,字叔然。宋本误作“叔言”。三国时魏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著《周易春秋例》,又著以反切注音的《尔雅音义》,还为《诗》、《礼记》、《春秋三传》作注。

反语:即反切。古代注音方法之一。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读音。两字中,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高贵乡公:即曹髦(241~260)。魏文帝曹丕的孙。字彦士。封高贵乡公,254~260年在位。著有《左传音》。谓他不知反切,不可确考。

锋出:锋刃齐出,比喻纷纷涌现。

土风:指地方方言。

指马之谕:比喻争辩是非差别。战国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庄子·齐物论》:“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折衷:即折中。指判断事物时无所偏颇。

榷(què):商讨。量:商量。

金陵:即建康,今南京。

为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建都之处。洛下:即洛阳。为魏、西晋、后魏的都城。当时的韵书,北方多以洛阳音为主,南方多以金陵音为主。

清举:声音清脆悠扬。切诣:发音急速。

沉浊:声音低沉厚重。钅化(é)钝:发音缓慢。

冠冕:仕宦人家。

闾里:乡间,乡村。

吴、越:春秋时的吴国和越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指吴、越地方的语言。夷虏:这里泛指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

至邺:颜之推至邺,当在北齐天保八年(557年)。

崔子豹:北齐人。官至考功郎。崔瞻:字彦通。北齐人。官至吏部郎中。李祖仁:名岳,字祖仁。北魏人。官至中散大夫。李蔚:仕于北齐。官至秘书丞。

李季节:名概,字季节。著《音韵决疑》及《音谱》。

阳休之:字子烈。仕北齐,官至开府仪同。著《韵略》,已佚。

讹替:错误。

云为:所为。《助字辨略》:“云,所也。”品物:即物品。

书记:书籍记载。

楚: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辖地区。这里泛指我国南方。夏:华夏。这里泛指我国中原地区。

《苍颉训诂》:后汉杜林著。《苍颉篇》,秦李斯著。

《穆天子传》:晋武帝时,汲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此书。内容为记述周穆王巡狩、田猎的情况和盛姬的一些事情。

《字林》:晋人吕忱著。为补《说文》漏略而作。收字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

《集韵》:宋人丁度等著。

收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内容着重文字形体和训诂。

李登:三国时魏人。官至左校令。所著《声类》是我国最早的韵书,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

刘昌宗:生平不详。

考校:考订校正。

徐仙民:名邈,字仙民。撰《毛诗音》、《春秋左传音》。

讹僻:错讹,谬误。

《通俗文》:汉代服虔撰。内容为训释经书和史书的字词。

玙璠(yú fán):也作“璠玙”。美玉。

江陵:县名。今属湖北。唐代曾设江陵郡。

承案:依从。承:承受。案:依据。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被齐桓公任为卿,尊为“仲父”。莒(jǔ):古邑名,周代为莒国。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东郭牙:齐大臣。东郭牙见齐桓公说话时的口型,便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字。这个典故见《管子·小问》。

呼:古音韵学术语。宋代等韵图分韵母为开口呼和合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u的,称为合口呼;凡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ü的,称为开口呼。

好恶(hǎo è):好坏。精为好,粗为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