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婚姻:决定女人一生的密码
15076900000035

第35章 女人在婚姻中要学会承担责任(3)

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若不注意培养自身的修养,很容易把不良习气传给孩子,在“白纸”上留下污点。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人父母者也得谨言慎行,当好自己孩子的老师。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过得美好和幸福。

作为孩子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夫妻二人应常常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凡事慎重考虑,该回避孩子的一定要回避,并且事事言传身教,处处以身作则,让孩子真真实实感受到父母是崇高的、伟大的,是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他们会更加尊重父母,并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诲。

正确对待所谓的“坏孩子”

一个幸福的家庭,不仅是夫妻双方相守百年,而且还应该有一个知书达理的孩子。现实中,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不仅把家庭生活弄得鸡飞狗跳,更让一个家庭没有了希望。因此,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家长能否合理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关键。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现实中对孩子不满意的家长十有八九,有的孩子在家长的眼里甚至就是一个十足的“坏孩子”,这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比痛苦的事。曾有个“坏孩子”的母亲说:“看到孩子这样,我连死的心都有。”为什么家长“连死的心都有”?原因就是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坏”时,他们束手无策,没有采取有效的办法对孩子进行管教。在他们心里,对自己的孩子已经失去了信心,认为孩子已经坏得“病入膏肓”了,已经无可救药了。

其实,很多家长要明白一点——孩子的好坏,原本就是个相对的概念。从某个角度看,属于“好孩子”的,换个视角也许就成了“坏孩子”。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孩子,实际上都是“好”和“坏”的结合体。很多家长只要求孩子有“完美”的表现,这样他们才觉得“有面子”,因此,家长就很难接受孩子的缺点。在这种心态下,孩子的缺点就会被放大,比如淘气顽皮、学习成绩差等就成了“坏孩子”的标志。

作为家长要知道,“坏孩子”未必就会没出息。

如果一个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他在人们的眼中无疑是一个坏孩子。因为染上网瘾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没有前途的,是会垮掉的。按这样的定义,吕彦超无疑是坏孩子中的“坏孩子王”,因为他在10岁时就成了网游痴迷者,每天最少要玩3个小时,最多的时候达到10个小时,网瘾深入骨髓。

2002年,吕彦超15岁,是一个资深的游戏玩家了。一款新网游“魔兽争霸”正好问世,就在他沉浸在刺激的打魔兽游戏的同时,他的一举一动早被一个战队的领队发现,并给了吕彦超一个惊人的评语:魔兽项目的天才少年。领队决定把他培养成一个职业选手。自此他开始了职业选手生涯,也开始了从网游里“领工资”了。这让他对网游有了全新的认识。然而“菜鸟”变“一哥”的过程,却用了5年,毕竟年少轻狂,在大赛上没什么经验,需时间来证明。但是吕彦超是个与众不同的精灵族选手,这个“坏孩子王”对魔兽游戏的确非常有天赋,精灵选手要求自身具有灵性和善变性,然而他却恰恰相反,几乎每场都是一成不变的战术,正面战斗猛得一塌糊涂,内战更是独树一帜。在WCG2007中国总决赛上,他说:“那些高手们拿了太多冠军了,也该轮到我拿一回了。”最终来自武汉的他,以惊人的2比0战胜了两届WCG世界冠军的人皇Sky,获得了WCG中国区总决赛冠军。

可见,“坏孩子”也会有出息。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坏”,就认为他们无可救药了。因为孩子是可塑的,只要家长耐心对待,“坏孩子”也会有大出息。

家长要在了解“坏孩子”生活的基础上教育孩子。我们要走进“坏孩子”的天地里,看到“坏孩子”在他们的那块天地中的好和坏、苦与乐、哭和笑……这样,你就会对“坏孩子”多一分理解,给他们一个新的定位。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所谓的“坏孩子”,家长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家长要多在孩子的心理方面下工夫,在孩子心理上找到孩子“坏”的症结和源头,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孩子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合理对待“平庸”的孩子

每对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庸的人,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一些父母就希望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超常的异相来,以此来当做孩子超常的证据,可现实总是不会令这些父母如愿,他们能发现的,几乎全是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终归是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这样往往会给夫妻的婚姻生活带来很多不快。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所看到的,往往就是孩子天才的特质,之所以孩子不能显现出来,那是因为孩子还小,他还没有到展现才智超凡的时候,没有哪个天才在孩提时就显露出大智慧,只是父母对孩子的考量操之过急了。

每个孩子都有超凡的潜质,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而把孩子的这些潜质挖掘出来。换句话说,就是父母会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研究历史上很多所谓的天才你会发现,如果人们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小时候,他们与现在的孩子几乎无异,有的甚至还不如现在孩子的资质好。这其中,有笨的、傻的,还有看起来有些疯的,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小时候的表现连一个平庸的孩子都不如。所以说,天才原本无常,孩子在小时候即使是很平庸的,父母也不要因此而对孩子失望。你的孩子可能调皮、笨拙、逃学、不爱学习……而这可能就是孩子天才的特质,父母在家中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真谛,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这样,每个孩子就都不再会显得平庸了。

管教孩子时,夫妻双方要协调

如果夫妻的第一个愿望是“白头偕老,美满恩爱”的话,那么夫妻的第二个共同愿望可能就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了。天下夫妻往往知道如何保持夫妻间的恩爱,却很少知道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才,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孩子成才。其实,让孩子成才并不难,只要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正确,每个孩子都会变得很优秀。

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要严格要求,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要宽严相济,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不论哪一种方法,他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让孩子变得更好。

可以肯定的是,这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可能把孩子教育好,但失败的例子总是不少。为什么有的教育方法成功了,有的教育方法失败了?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夫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因此,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常常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缺少引导的结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会或多或少地运用一些方法,对于没有教育经验的父母来说,其方法往往收效甚微。

比如,同样是对孩子严格要求,有的父母就能把孩子教育得很好,而有的父母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的原因是,前者的“严”是对孩子要求的一个尺度,以及孩子得到这个“标准”的过程,而父母则要引导孩子得到这个标准;后者的“严”是对孩子的一个态度,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却没有能让孩子对这个标准有个认同的过程——这就是在教育中有无引导的区别。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严”字当头,但“严”的过程中缺少引导,这种严厉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说,教育方法的关键,是父母要学会正确地引导孩子。

夫妻中的任何一方在管教子女的时候,另一方断不可在旁边掣肘,因为这样做不但使孩子不能受到有效的管教,而且容易让孩子有恃无恐,胆大妄为。长此以往,父亲管教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投到母亲的怀中;母亲管教他的时候,他会依赖父亲的保护。

纵使一方在管教孩子方面有些失当,另一方也只可在孩子背后规劝,两人共同商榷,万不可在孩子面前强加干涉或代为争论。

对子女而言,父母既是子女的长辈,又是子女的朋友,有时还是子女的学生。父母有时要用他们的严厉,批评和教育子女的错误行为;有时又要用朋友那种平等的身份,耐心倾听子女的意见,和颜悦色地劝导他们。有时父母认为子女做错了的事,要是能先仔细听听他们的意见,也许就会知道是做父母的思想跟不上形势,把子女的行为和思想看错了。这时候,父母就要虚心向子女学习,做他们的学生。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爱情的结晶,是婚姻的硕果。孩子能否成才,不仅是美满婚姻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家庭美满幸福的关键。因此,在家庭中夫妻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养子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