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教孩子最有效
15082500000010

第10章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从孩子们的需要去教育他们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种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特别是孩子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是最正确的。如果长期以这种倾向去教育孩子,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对少数家长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是其个性特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这部分家长从年幼时起,对待各种事物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定式,认识、解决问题一贯地不太考虑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在对待孩子时,这种定式不但反映出来,而且更为强化。也有少部分家长,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比较严重,“父为子纲”的思想仍在作怪,在他们看来,家长与孩子,家长就是绝对权威。

对大部分家长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来自于认识原因和情感原因。在认识上,一方面认为,“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于是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办法最好,别人(包括孩子)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说你听,我训你服”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家长忘记了一个重要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光家长“一头热”,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吗?

在情感上,由于家长超量的爱,恨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呵护过度,服务过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情感,会大大强化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负效。

专家指出,家长要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是双边行为,一边“教”,一边“受教”,家长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倾听的前提条件是尊重孩子和具有民主意识。许多家长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爱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与封建家长制意识和“主宰”思想有关。家长应该明白,孩子虽小,也是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不管多么幼稚,家长都要耐心倾听。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

2、使孩子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使孩子产生动机,从而行动起来去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动机。孩子的需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动机也有正确不正确之分。家长应分析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正确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家长一切包办代替,就是以家长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家长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怎能有好效果呢?家长必须记住,孩子的成长,内因是关键。对于孩子来讲,家长是外因,家长的教育行为,目的是使孩子积极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家长应该认真反思。

3、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思考教育问题

心理换位,就是家长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会使家长的教育行为减少主观色彩。

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经常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换位思考,特别要强调把自己当孩子。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动孩子,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己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这种自由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自由支配时间的体验。但遗憾的是,一项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只有68分钟。它说明,我们没有给予独生子女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反,我们用功课以及其他有关学习的活动将独生子女的时间“安排”了,我们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他们疲于奔命,而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和能力。更可悲的是,他们几乎成了机器人,在“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致变得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

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儿童具有了热情地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儿童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独生子女有更强烈的成就需要。因此,家长们应转变观念,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能够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靠责罚和棍棒压服是懒人惯用的简单办法,也是教师们通常所知道的或所能想出来的唯一的管教手段,但却是用于教育中的最不适合的手段。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与自己的孩子畅通无阻地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心关注的问题,而这也是现今社会环境下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了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要努力改善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1)要认识到,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沟通的困境是正常的

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而又一边写作业,因为他自小就在一个拥有各种各样的家电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因而产生了这种多点接收的习惯和技能。这样的系统刺激远比单纯的语言符号刺激要强烈得多,有效得多,所以家长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来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里,家长往往都成了厌烦的符号;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思维习惯;今天的孩子还有了接受超前意识的能力,比如说对于性知识的认识,家长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以启齿,而孩子却实际已经懂了很多。沟通的困境是每个家长必须正视的现实前提。

(2)注意改进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家长由于他们成长年代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教育自己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是很贫乏的。比如有个孩子抱怨说自己的母亲一天就和自己说这样几句话:早晨说:“快点儿快点儿,要不就上学迟到了”;第二句是:“早餐尽量多吃点儿,要不上午的课顶不住”;第三句是:“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儿车”;第四句是:“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这样日复一日地说,作为孩子自然而然的会感到厌烦,结果反倒事与愿违。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的让孩子说。“问”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也应该是具有很强的技巧性的,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加强自身修养。

(3)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

很多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的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4)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家长不能仅仅立足于语言的沟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孩子比较喜欢音乐,那就采取音乐的方式,要循循善诱。心理学上有“对立违抗”的说法,就是孩子首先会将攻击面设定为他最亲近的人。家长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作为一种符号的出现,是否有些东西是不能为孩子接受的?家长的语言符号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写着“孩子我爱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规的沟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

宽严相济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说过:“幼儿时期是成长中的最主要时期。”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幼儿的家庭教育,但由于有的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常识,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教育过严,给孩子定下许多清规戒律,这也不许干,那也不许干,把孩子的手脚束缚得紧紧的,使他变得唯唯诺诺,无所见识;一种是教育过宽,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一律满足,结果导致孩子放任自流,为所欲为。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呢?儿童教育家和幼教工作者普遍认为: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相济。这样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应有的威信,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表现出软弱无能、胆小脆弱的“宽”,或是以生硬粗暴、主观武断为基础的“严”,都是不足取的。

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无可非议,但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父母根本不顾孩子的年龄,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大小而一味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由此产生的自卑感会阻碍孩子的进步,甚至会使孩子成为庸庸碌碌、没有个性甚至品行低劣的人。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处罚绝不应成为教育子女的唯一手段。因为经常处罚会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感情上与大人的疏远。

同样,教育孩子的“宽”也要适度,不能超越理智的界限。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把他爱吃的菜一古脑都挑了去,然后偷看母亲的表情。当发现母亲仅仅是用眼瞟了一下而并未责备时,他就会自鸣得意甚至得寸进尺。又比如,有的家长饭前总要问孩子想吃什么,孩子说想吃香肠,当妈的就赶紧准备。但吃饭时,孩子却又说想吃点心,母亲又照办不误。如此下去,家长就必然失去了自己的威信。

宽严相济是家长对孩子的真正爱抚。家长教育孩子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一丝不苟,而不应仅仅在一旁下禁令、画圈子,处处挑剔,事事指责,或一味迁就、放任自流。

许多人都把“父严母慈”看作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诀窍,以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相辅相成,就可以使儿童就范。其实不然。不难想象,一个家长过于严厉,一个家长过于慈祥;一个严格要求,一个迁就放任,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当着“有严无慈”家长的面,像耗子见了猫一样,有话不敢说,有事不敢做(即使是对的事也不敢做);儿童当着“有慈无严”家长的面,则是言行放肆。这样的家庭教育肯定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一严一慈”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在对具体问题的态度和处理上,会发生矛盾和争执,使儿童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进而藐视任何一个家长教诲的价值,失去家长教育的力量。

“一严一慈”决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诀窍,正确的态度是任何一个家长都要有严有慈,“望之严然而即之也温”,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压力

赛达斯是曾经一度被美国新闻媒体大吹大捧的超级神童。他6个月时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3篇解剖学论文,12岁时他破格进入哈佛大学,14岁因患精神病进入医院,21岁成为一名极普通的商店店员。

为什么一个超级神童最终患上精神病而成为了极普通的店员呢?

这得从赛达斯的父亲——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说起。这位教授很重视早期教育,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可以按计划试验变得发达。

赛达斯一出生,父亲就在他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身边发出字母的读音。随后,这位教授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这样一来,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图形、地球仪和多种外国语言包围着,整个婴幼儿期成了他苦读的时期。试验的初期结果确实令人吃惊,小赛达斯天资聪颖,知识面宽而深,在不少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过度的教育使小赛达斯过早成熟,而且过多的压力使得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傻笑,到14岁时不得不进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后来尽管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已讨厌这种神童的生活,他不仅对父亲的试验产生反感,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反感,而热切渴望过普通人的生活。不久,他离家出走,更名换姓而成了一名普通店员。一代神童就这样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