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早期育,这是应该的。对个别成熟早的孩子,教育一定要跟上。智力上的早熟也有点像身体上的早熟,个别的孩子七八岁就有七八十斤重,身高就长到一米四、五。这样的孩子饭量自然比同龄的孩子、晚熟的孩子要大,倘若按照一般孩子的食量去限制他,孩子自然吃不饱,发育不良。同样的道理,有的孩子智力发育早,可以适当地比同龄孩子多学一些文化课,倘若学习的知识量不适应他智力发展的需要,他过剩的智力或者用于学无用的东西,或者受到压抑,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管怎么说,智力和身体明显早熟的孩子都属于特殊现象,百里挑一,或者更少。硬要通过外界的努力,大人的教育,催促孩子早熟的做法,恰如拔苗助长。
赛达斯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他的父亲对他进行一点超常教育是完全应该的。不应该的是,他的父亲希望孩子成熟得要早上加早,对他的教育——也仅仅是知识教育,不断超常规,超负荷,结果违背孩子的天性,终于使孩子不堪重负,酿成了悲剧。
拔苗助长的寓言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但有的家长还是想拔苗,想造出一个神童来,结果只能是违背规律,害了孩子。
有培训专家说什么:“只要家长肯努力,学校肯管教,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我们可以自己分析一下这话有没有道理。每个人都能成为神童,那还有什么可神呢?小学生都会觉得这话没有道理。
孩子早熟,没能及时教育,对孩子是个损失。
孩子不早熟,是个正常的聪明的孩子,可家长却希望他不正常,想方设法对他进行超负荷知识充填,希望他早熟,对孩子同样是个损失。损失天性,损失玩乐,损失童年应有的天真,实在是得不偿失。正常的孩子按正常的程序去学习、成长,会比跳级学得更快乐,更有效,德智体各方面都会发展得更好。
早期教育,特别是儿童早期智力教育,在当今的世界上已经成了一种时髦。人们把儿童早期教育看作是人的一生教育的黄金时期,于是,不少家长纷纷开始着手教儿童认字,计算等等。但是这样做也需要注意一些弊端。
早在18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就提出一个观点,并把它视为教育的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法则。这就是:“不适当争取到的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他认为,“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警告说:心急的父母和教师每每不正当地珍惜时间,希图给儿童灌输大量的知识,要他们在读书中消磨他们的时间,这乃是一种危险的想法。
在卢梭看来,“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当他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看不见的”。由此他提出了儿童的消极教育思想。他认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还指出:“必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和他的体力,但是要尽可能让他的心闲着不用”。
卢梭提出的消极教育思想,是不是叫家长或教师放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呢?当然不是。关键在于你教育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教。他认为,学习知识原是叫人聪明善辨,叫人能干有为,但流为纸上谈兵的书本教育就成了人类的灾祸。他抨击了当时把儿童培养成能懂五六种文字的神童的倾向。有不少人煞费苦心地去寻找教儿童读书写字的最好方法,采取强制的手段逼迫儿童去学,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儿童掌握这些知识了。事实上,这是在折磨儿童,除了使他感到厌烦,厌恶学习之外,是没有其他好处的。卢梭明确指出:“当读书对他没有用处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处?”他提出应当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儿童对读书发生厌恶心情,不可使他尝到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一种可怕的事情。”
大量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儿童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厌恶的感情,并带有这种厌恶的体验,那么必将对他以后所从事的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卢梭认为:教孩子学习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如果,“你使孩子们先有这个欲望,……这时候,随你用什么方法去教都可以把他们教得很好。”只要你能够增进他的快乐,即使你不许他学,他自己也会去学、去用的。由此可见,卢梭提出的消极教育,并不是反对早期教育,而是反对对儿童施加强迫的教育,反对束缚儿童个性的教育。
如何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呢?卢梭认为,要研究儿童,首先必须观察儿童、了解儿童。他指责当时的教育状况说:“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始终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教育他们。他指出:要“把孩子看作孩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他认为,儿童不仅有他们自己的心理特点,而且每个儿童还有各自的个性特点,教育者只有了解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按每个儿童的特点去指导,才能使你对他所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卢梭告诫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儿童教育“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在我们现在的早期教育中,仍然有不少家长热衷于强制性地教孩子在三四岁就识多少字、学多少算术题等等,他们以为早期教育就意味着学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事实上,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应当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应注意对儿童本身的研究。研究卢梭的早期教育的观点,可以给我们现在的早期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正视对孩子的批评和表扬
男孩都喜欢“戴高帽子”。当他受到表扬时,就知道他做对了。爸爸妈妈对他这一行为是满意的、支持的,也会更喜欢他,他就会很高兴,在以后的活动中还会努力表现出相同的好行为。当孩子受到批评时,他就知道他做错了,爸爸妈妈对他的行为是不满意的,是不高兴的,在以后的活动中他会注意管住自己,尽量不再出现类似的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评价,听之任之,好的得不到表扬,不好的没受到批评,这就会使孩子是非模糊。好的不能得到巩固,坏的不能及时纠正,是培养不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
(1)教育孩子应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做父母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应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道理大家一般都懂,但实际做起来却往往对孩子批评指责多,有的甚至以为只有指责才叫“管”孩子,这是相当错误的。
“疼孩子要疼在心里,不要疼在嘴上。”许多父母都不愿当面表扬孩子,恐怕这样会宠坏孩子。如果我们不是由衷地称赞孩子,只是胡乱称赞一番,那就确有宠坏的可能。不负责地夸奖孩子,会造成他的自满和骄傲的心理,以后就不再求上进了。
称赞的作用犹如生命中的养料。它会使孩子得到很大鼓励,使他们雄心勃勃,信心十足地更进一步。父母的表扬比其他人给孩子的表扬作用更大,因为,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那里产生巨大的影响。称赞比责骂来得有效,父母们不妨慷慨地称赞你们的孩子。
称赞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孩子已经达到期望中的水平了。比如:孩子图画得了“良”,做父亲的如果称赞他取得了好成绩,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良”就是父亲所期望自己能达到的水平,以后就会把“良”作为努力的标准。如果父亲这样回答:“这幅画真不容易画,你一定很努力才达到这样的成绩。”孩子因为父亲了解自己的原有水平和这次的努力,就会兴奋地说:“是很难,还有很多小朋友成绩也不好,我是做了很大努力,下次我会争取更好的成绩。”做父亲的没有对“良”表示称赞,而是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扬。如果我们都很诚恳地称赞孩子使父母确实感到满意的地方,孩子会感到父母在分享他成功的乐趣。为了让父母更高兴,孩子就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愉快心境中学习,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就儿童的记忆来说,鼓励能强化记忆。鼓励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只有当儿童看到自己的力量时,才会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和情感,才会主动地求知。及时、适当的鼓励,是对儿童努力记忆的报偿,孩子体验到识记知识的愉快心情,就会强化记忆的效果。输出和输入信息,在鼓励条件下能得到最大畅通,这对12岁以前的儿童来说,则表现得更明显。因此,对儿童坚持正面诱导,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导方法,是维持和发展儿童浓郁的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则。
(2)赞扬孩子的恰当方式
大多数父母都坚信称赞孩子,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安全感,树立起正面的积极意识。当然,要想使赞扬发挥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注意赞扬的方式和方法。
①赞扬努力。“你真的竭尽了全力!”“你花了不少时间与心血,真好!”这样的赞扬不仅表示父母欣赏孩子的努力尝试,而且还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并在努力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而不是仅着眼于成果。如果认为只有成果才是重要的话,那么孩子就只会急功近利,不肯花时间、花心思去尝试,而且孩子也会担心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忧心忡忡。
②赞扬天性。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这些优点与学习、工作成果可能完全没有关系。例如孩子会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别人,很有幽默感,脾气很好,善于交朋友等。对于这些优点可以大加赞扬,这就表示父母欣赏的是孩子本人,这样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就大有裨益,而且这种赞扬不会给孩子带来丝毫压力。
③无条件的赞扬。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爱本来就是毫无条件的,但是,有些父母不善于在这方面表达自己。另一些则错误地用迁就、纵容的方式来表达。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爱他、尊重他,无论他的学习成绩如何,你始终是爱他的。对他的缺点应该批评,要求他改正。但应该表示你不会因为他的缺点而不爱他。这一点,在孩子感到不愉快时,尤其重要。
④小事也赞扬。幼儿喜欢不停地活动。这种活动的主要动机虽然是为了获得快乐,但是若在活动稍有成就时,能立即得到父母的赞赏和鼓励,那么就会强化这种获得成就的情绪体验,激发孩子继续尝试的兴趣,以求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