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15109500000019

第19章 会议讲话(10)

我们这次会议,既是一个全省非遗数字化建设正式启动、全面启动的动员会,也是一个从混沌探索到成熟构架再到部署实施的推进会。这是我省非遗工作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会议。杨厅长强调,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杨建新厅长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对贯彻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对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入阐述;对保持非遗发展的强劲势头,对通过数字化实现非遗事业跨越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加强非遗数字化工作的措施和保障,做了强调。陈瑶副厅长对科学把握非遗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强化具体工作措施,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杭州、绍兴、余杭、磐安、泰顺等五个试点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些单位为非遗数据库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昨天下午,浙江在线章建栋总监、新浪网张苗苗主管、浙江非遗网曾和主编,分别从各自的业务角度,给我们上了生动的系列课程,为我们开阔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非遗与科技嫁接的新领域。今天,省非遗数字化建设首席专家林敏研究馆员从省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概念和原理,给我们指导和理清思路,省信息化促进会叶惠波秘书长作为省非遗数字平台建设的技术总监,对省非遗数字平台的整体框架以及层次结构,从技术层面进行了综合立体呈现。马来法老师、吴露生老师是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的资深专家权威专家,他们对我们非遗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指导和期望。来自全省各地一线的非遗同仁怀着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浓厚的兴趣,认真听取报告,听取专家指导,潜心吸收营养,当然也一定大有收获。大家说这次培训班办得好不好?(很好!很好!)收获大不大?(那是!那是!)

结合领导讲话精神,和专家指导意见,我对非遗数字平台及六大数据库建设,谈点理解;对非遗数字化建设今后的发展前景,谈点想法;对数字平台建设的功能作用,谈点认识;对抓好数字平台以及数据库建设,再强调几点要求。我讲四点:

一、非遗数字化建设,是非遗事业的基本体系构架

我认为,非遗数字平台,就是一个工作平台,就是这几年来我省非遗整体工作的数字表达和立体呈现。关于六大基础数据库构架,叶惠波老师已作了讲解,他从技术层面演绎得很清晰,讲解得也很到位。我从非遗工作层面再做点补充:

(一)关于普查资源数据库

今天在座的不少同仁是非遗普查的亲历者,见证者,践行者。回顾我省非遗普查的历程,至今我的心情都有点激动。全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地毯式、拉网式地进行大普查,从当时界定的非遗十八个门类为基础,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的要求,全面普查、重点调查。全省23万人投入,普查出线索270多万条,重点调查了15万多个项目,以乡镇为单位汇编普查成果,全省总量达4000多卷。这些海量的普查信息都要全面导入,工作量也许很大,同志们也许会有畏难情绪。我告诉同志们,不要怕!我们既给基层压担子,也历来为你们挑担子。我告诉你们,这个普查资源数据库的导入,与当初的普查表式设计一样,我们的定位是:一定要“傻瓜、可操作”。我们已经初步找到了“傻瓜式”操作的工具,原始数据批量导入的瓶颈已打开。打开阿里巴巴的宝藏,关键在于找到钥匙。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把钥匙。我们在泰顺做了试点实验,泰顺3.4万条普查线索,2470个项目,诸多的一览表、项目调查表,所有原始普查调查资料,一键式批量导入,1个小时内全部搞定。金钥匙、银钥匙,就掌握在我们的技术总监和泰顺非遗中心季海波主任手里,你们去讨教。目前,非遗普查的影像资料,傻瓜式输入的办法或者说模块或者说工具,还在研发之中。希望你们希望同志们共同来发现或者说打造这把金钥匙。谁找到这把金钥匙,大大的有奖。

(二)关于项目管理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包括名录管理、传人管理、服务管理、基地管理四个板块。这几年,我省建立并健全了非遗名录体系,并且在国家级名录项目中蝉联三连冠,在人类非遗名录项目中名列全国各省份之首。杨厅长昨天在会上指出,从地域面积来看,从人口幅度来看,从民族成分来看,从现代化程度来看,浙江的非遗资源不具优势。我们能有这么多的项目上榜人类非遗名录和国遗名录,取得这么突出的成绩,不简单不容易,甚至说了不起!浙江名录项目总量很大,但一分解到各市各县,各位输入的工作量并不大。无非是将申报书和申报录像以及辅助材料批量导入。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动态管理”部分,包括项目的动态管理,传承人的动态管理,各类保护传承基地的动态管理。这动态管理,包括展演展示活动、带徒传艺、经费补助、考核评估等情况。今年9月,我厅下发了实施国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要求落实到每个国遗项目,要求一项一策,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各地各国遗项目实施“八个一”情况,要在这一数据库里完整体现。活态保护,动态管理,这是非遗项目保护的灵魂和关键。

(三)关于事业管理数据库

这一个基础数据库,是我省数字化平台六大基础数据库中的重点和亮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申报立项管理、事业管理、制度管理、经费管理五个模块。每一个模块的设置,都是浙江非遗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数字化体现。譬如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工作机构、传承人、专家库、社团、媒体,这几个方面力量都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构成。浙江非遗工作走在前列,在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在于主管部门的主动有为,在于传承人的自觉担当,在于专家学者的倾心投入,在于媒体的推波助澜,在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凝聚一切有生力量,要将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统筹和团结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要将他们都登记在册记录在案。再如申报立项管理模块,包括申报文件、名录项目申报、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基地申报、表彰申报,和其他业务申报。今后,将逐步过渡到以在线申报为主。申报流程的电子化,有利于申报评审的便利,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大大提高。当然,在线申报与纸质文件申报还是要双轨制,纸质文件省里存档,也作为申报国家级项目的原始凭证和依据。再如事业管理模块,包括文件、会议、活动、调研、督导、奖惩,这些体现了推进事业发展的工作流程和主要手段,对各项重要的工作部署和安排,都要认真完整地做好记录和保存。还有制度管理、经费管理模块,这里我不展开了。

(四)关于集成志书数据库

包括丛书、大观、读本、课题、图集(典)、论文集、报告集、专著等出版物,把集成志书的方方面面基本上考虑到了。为集成志书专门建一个数据库,很有必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会同全国文联等开展了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撰工作,编了三十年,刚刚全面完成。这项“马拉松”工程,为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省卷以及市县卷,应该逐步纳入我们的集成志书数据库。在新世纪非遗普查完成后,各市县都在编非遗大观之类的集成或丛书。宁波市而且延伸到乡镇,149个乡镇,每个乡镇1卷,149卷已全部正式出版。还有,我们厅里编撰出版浙江省非遗代表作丛书,每个国遗项目单独一册,先后三批的187个国遗项目,187册,这套丛书也是洋洋大观。还有包括其他各种各类的文集、图典等。全省汇集起来,可谓蔚为大观、洋洋大观,这个数据库的内容,将是极为丰富的。

(五)关于影像资料数据库

这一数据库,包括照片、录音录像等。新世纪以来的非遗普查,有个重要特点,就是除了文字的记录,而且摄影、摄像、录音全面配套,充分运用了数字化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采集数据,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的真切的普查资源的原貌。非遗是以人为传承主体,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传承方式,以文化表现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为表现特征,只有用影像记录,才能做到真实、完整、全面的保存和呈现。我省非遗大普查中形成的影像资料,和名录项目的申报影像、传承人申报影像、各类基地申报影像,以及各类活动、培训、会议、论坛、调查、督导等影像资料,都是非遗保护工作历程的形象和直观记录,都很珍贵。为历史作证,为未来建档。这些大量的海量的影像数据,专门建库,很有必要,而且对于建立网上非遗馆非常重要。

(六)关于管理平台数据库

概括来讲,在管理上,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整体的管理应用系统,我们称之为管理平台。这个平台,指的不仅仅是管理软件平台,而是一个管理体系。这个平台,应该有着高度的协同性,让我们各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应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分散零乱的整体。这个基础数据库,是技术维护部门的管理平台,但在这个平台上,应该能够充分体现我们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这个平台,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充分的发挥这一管理系统的功能,促进非遗资源的全面存储,促进非遗信息的开发利用,促进非遗工作的高效运行,促进非遗事业的科学管理,促进非遗事业发展目标、任务和结果的实现。这也是我对技术开发部门的要求。

数据库是单一性的,数字平台是综合性的;数据库是相对封闭的,数字平台是开放性的。我们设想,通过六大基础数据库,构建起覆盖全省的、上下联动的、功能齐全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

二、数字化建设,是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的共享平台

我认为,我省非遗数字化平台今后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愿景,应该发挥六大平台的作用。这是就数字平台的功能运用来讲。

(一)成为数据存储平台

我们的六大基础数据库,除了第六个数据库是后台管理,其他五个数据库都有数据存储的功能。普查资源、名录项目(包括传承人)、各类基地、集成志书、影像资料,统统都要搞进去。

如果从一个国遗项目或者省遗项目来讲,到底应该调查和存储哪些数据?我举一个例子,譬如永嘉乱弹。永嘉有个村,一个村里有七个剧团,其中六个是乱弹剧团,一个是木偶乱弹,这个地方是个戏窝子,连公鸡打鸣都有乱弹味。关于这个项目,我觉得相关信息的输入,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七个剧团的分别调查,以及这个村乱弹情况的总体调查报告。第二是演出的戏本,包括现在在演的也包括历史上演过的,据说能演上百个戏,这些剧本戏本都应该记录和整理出版。第三是传承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角色传承人的艺术表现,以及传承人的艺术追求,都要记录。除了代表性传承人,除了主角,还有配角,只要有一定的艺术造诣的,都应该记录。第四是敲鼓板的拉二胡的吹喇叭的等乐队班子以及各种曲谱。第五是戏服及各类道具实物。第六是演出的经典剧目演出录像和照片。第七是各类宣传资料及宣传报道。第八是各类相关历史资料和研究资料。为什么这个地方是个戏窝子,值得研究。还有关于永嘉乱弹演出的各类的研究资料,关于永嘉乱弹的研讨会。第九是相关民俗的记录和影像。第十譬如永嘉乱弹专题展示馆。第十一是当地演出戏台或祠堂等演出场所。第十二是申报省级名录项目的申报书、录像片及辅助资料。第十三是关于这个村的自然与历史,村志、族谱等。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输入,大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类推。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在我们数据库中的哪个模块体现进去,怎么体现进去,请我们技术专家研究。

当然,我的考虑和要求是比较全面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要求,大家也许认为要求太高。我只是强调要考虑这个项目以及与这个项目相关的方方面面。大家要注意与日常经常性工作的结合,要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断充实丰富。还要做个有心人,要依靠项目单位和项目所在地的领导和民众的支持。

(二)成为应用管理平台

应用管理,这是我们建库的主要目的,也是建库的核心。藏是为了用,建是为了用。

我的感觉,数字平台或者说数据库的应用管理,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和体现:一是项目的申报管理。我们的各项申报工作,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譬如省级名录项目的申报和认定,有关的工作步骤和过程,包括项目申报的通知,填报申报书和制作申报影像等,地方文化主管部门意见,地方政府意见,省文化厅主管处室预审,专家预读,门类专家小组初审,评委会复审,省文化厅复核,社会公示,公示反馈意见处理,报省政府,省政府批准公布等十多个程序。其中不少环节可以在网上进行。省级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之后,也为今后的申报国家级项目乃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做好基础材料积累。二是项目动态管理。申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譬如对于一个国家级项目,要依照国家级项目保护管理办法精神,要明确保护责任单位,要实施国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要督促各地抓好具体落实,要对保护情况进行督查,要有后继奖惩措施。做的不好的黄牌警告要求整改,做得好的总结典型经验加以推广。三是促进各地相互借鉴。这一平台的建立,有益于各地相互交流和经验借鉴。同一个项目不同保护地,或者是同类型项目,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共同提高。四是为政府以及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数字平台,可以实时掌握工作动态和项目保护动态,可以及时了解非遗事业的推进进程。主管部门可以依此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或调整决策思路。五是提高效率。六是节约成本。通过这一平台,实时掌握动态,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科学管理,协同完成任务。

(三)成为服务共享平台

我们的服务对象,首先是我们工作系统的同志,当然也包括传承人、专家,也包括新闻媒体、社会公众,还包括特殊对象的特殊要求,譬如为领导层提供决策咨询。这个服务是因人而异,是分类设置的,各个服务对象层面,各有权限设定。这关系到数据安全,关系到知识产权保护。

这里我列举一下对于传承人的服务。一是应该为传承人提供有关的政策措施信息。及时发布和更新依法应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包括服务传承人月,三必报五必访,有关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的办法,有关传承人权益与义务的文件,政府津贴补助办法,对于传承人动态管理包括退出机制等规定。二是提供传承人档案查询服务。如该传承人档案(立体的,包括申报文本、录像、图片等资料),以及其他传承人基本情况。三是提供活动预告。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文化节庆、博览会等活动预告。四是提供网上传习平台。五是在线服务。对传承人相关申请和咨询给予答复,对传承人的投诉及时解答处理。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理念,是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