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梁伯学临床经验集(脾胃病专辑)
15125000000005

第5章 常见病证治(1)

关于脾胃病的证治,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传统的中医分型证治,二是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主要通过胃镜、肠镜及B超等检查,明确诊断,了解局部病理变化,或有哪些合并症,进行综合治疗。其优点可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首先诊断明确,通过辨证与辨病选药,针对性强,治疗全面。②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通过胃镜检查,对于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及肠化或增生等变化,或通过肠镜及B超等检查,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药,有效的调整机体的整体功能与局部的病理变化,达到整体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目的。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失调,使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的黏膜炎症。主要病理变化是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出血,甚至形成瘢痕而致食管狭窄。属于中医“反胃”、“嘈杂”、“吐酸”、“噎膈”等病的范畴。其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多数病人以胸骨后灼热疼痛,嘈杂吞酸,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临床常见肝胃郁热,痰热阻滞等证候。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①有反流症状。②胃镜下可能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③食管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

虽然本病症状有其特点,临床上仍需与其他病因的食管病变(如霉菌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食管癌等)、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等相鉴别。以胸痛为主要表现者,应与心源性胸痛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非心源性胸痛进行鉴别。

1.消化性溃疡

本病以烧心、泛酸为主要表现者,应与消化性溃疡鉴别。消化性溃疡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具周期性和节律性特点,进食或服用抑酸剂可缓解,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可确诊。

2.其他食管炎

吞咽时疼痛,胃镜示有食管炎的患者,应与感染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相鉴别。反流性食管炎以远端食管为主,感染性食管炎在食管的中、近端,病变弥漫,需病原学证实,患者有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化疗的病史。霉菌性食管炎,胃镜下食管黏膜有弥漫腐乳样细颗粒。药物性食管炎,在近端食管有单个溃疡,有服用氯化钾、奎尼丁等病史。

3.心绞痛

本病以胸痛为主要表现者,应与心绞痛鉴别。心绞痛每次发作1~5分钟,服硝酸甘油或休息后缓解,心肌梗死疼痛时间长,可放射到左上肢,心电图可鉴别。

4.食管癌

对于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鉴别。食管癌随病程延长而加重,早期有胸骨后不适,有咽下哽噎感(与进食有关),后期可见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并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失水及恶病质等特征。应及时行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肝胃郁热证

【证候】胸骨后灼热疼痛,嗳气吞酸,吞咽不畅,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舌红,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方药】疏肝清胃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15g,旋覆花10g,茯苓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0g,元胡10g,川楝子10g,青皮15g,陈皮15g,桔梗10g,佛手10g,百合15g,黄连6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生甘草6g。

2.痰热阻滞证

【证候】胸骨后灼热疼痛,胃脘胀满,胸闷痰多,吞咽困难,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胃降逆。

【方药】清热化痰汤(自拟方)

瓜蒌15g,杏仁10g,茯苓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实15g,陈皮15g,厚朴10g,郁金10g,莱菔子20g,浙贝母15g,黄芩6g,黄连6g,干姜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嗳气频作者加煅赭石、旋覆花。②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酒大黄。③胃胀纳差者加炒槟榔、鸡内金。④吞酸者加乌贼骨。

3.气虚痰阻证

【证候】胸骨后隐痛,胃脘胀满,纳差乏力,嗳气频作,泛吐痰涎,舌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补气健脾,降逆化痰。

【方药】降逆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15g,旋覆花10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0g,姜半夏10g,陈皮15g,厚朴10g,柴胡10g,枳壳10g,浙贝母15g,苏梗10g,黄连3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胃胀纳差者选加炒槟榔、莱菔子、鸡内金。②吞酸嘈杂者加乌贼骨、吴茱萸。

4.寒湿中阻证

【证候】胸骨后疼痛,胃脘胀满,吞咽不畅,纳差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补气健脾,温中燥湿。

【方药】温中化湿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15g,茯苓15g,苍术15g,姜半夏10g,陈皮15g,厚朴15g,苏梗10g,木香6g,砂仁6g,藿香15g,炒薏米30g,桂枝10g,生姜6g,甘草3g。

【加减】①纳差者加炒槟榔、鸡内金。②嗳气频作者加煅赭石、旋覆花。③吞酸嘈杂者加浙贝母、乌贼骨。

5.气阴两虚证

【证候】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进食发噎,纳差乏力,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淡,舌苔薄黄,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阴,和胃降逆。

【方药】启膈散加减。

太子参15g,沙参15g,麦冬10g,陈皮10g,枳壳10g,元胡10g,川楝子10g,莱菔子20g,郁金10g,竹茹10g,荷叶蒂10g,鸡内金10g,浙贝母10g,黄连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杏仁、玄参。②口燥咽干者选加生石膏、知母、玄参等。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1.胃镜:食管炎(LA-B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证候】胸骨后疼痛,吞咽不畅,嘈杂吞酸,嗳气频作,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

【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疏肝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15g,旋覆花10g,茯苓15g,炒白术10g,姜半夏10g,青皮15g,陈皮15g,元胡10g,川楝子10g,柴胡10g,枳壳10g,佛手10g,浙贝母15g,乌贼骨20g,黄连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2.胃镜:食管炎(LA-C级)、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候】胸骨后疼痛,胃脘胀满,纳差乏力,嗳气嘈杂,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脾胃不和,胃气上逆。

【治法】补气健脾,降逆和胃。

【方药】降逆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15g,旋覆花10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陈皮15g,厚朴10g,柴胡10g,枳壳10g,炒槟榔10g,佛手10g,浙贝母15g,乌贼骨20g,鸡内金10g,黄连6g,干姜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西医治疗】

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①抬高床头15~20cm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②避免睡前2小时进食。③治疗肥胖、便秘。④避免高脂肪及钙拮抗剂、茶碱、多巴胺受体激动剂。⑤应戒烟、戒酒。

2.药物治疗

抗反流、促排空、降低胃酸。

①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PPI)较H2受体阻滞剂(H2RA)有更强更持久的抑酸效应。如奥美拉唑20mg2次/日;兰索拉唑15mg2次/日;雷贝拉唑10mg1次/日。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150mg2次/日、法莫替丁20mg2次/日。抑酸治疗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对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或有食管炎的患者宜以PPI治疗,以求迅速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

②促动力药:对于伴随腹胀、嗳气等动力障碍症状者效果明显,如多潘立酮10mg3次/日;莫沙必利5mg3次/日;伊托必利10mg3次/日。

③黏膜保护剂:硫糖铝1g3—4次/日;铝碳酸镁0.5~1g3次/日。

3.维持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慢性复发倾向,需要长程维持治疗,调整至最适剂量。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临床以十二指肠溃疡为多见。其发病机制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其中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亦与遗传、饮食、药物及精神等因素有关。属于中医“胃脘痛”、“吐酸”、“嘈杂”等病的范畴。其病因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反复损伤脾胃而发病。多数病人以胃脘疼痛,嘈杂吞酸,进食后缓解为主要表现。临床常见肝胃气滞,肝胃郁热,阴虚胃热等证候。也有脾胃虚寒者,但临床少见。治疗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为主。糜烂性胃炎与本病治疗相同,故不再赘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疼痛,而且上腹痛在进食或应用抗酸药后而缓解,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确诊有赖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亦有确诊价值。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上腹痛,当仅有病史和体检资料时,应与其他有上腹痛症状的疾病(如肝、胆、胰、肠、胃)相鉴别。还应注意与特殊病因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或以溃疡为主要表现的胃、十二指肠肿瘤相鉴别。

1.胆囊炎、胆石症

疼痛位于右上腹,常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可见发热、黄疸、恶心、呕吐、胆绞痛等。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胃镜及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2.胃癌

胃镜或X线检查诊断为溃疡,应进行良性溃疡(胃溃疡)与恶性溃疡(胃癌)的鉴别。Ⅲ型(溃疡型)早期胃癌与良性溃疡鉴别,必须依靠取活组织检查鉴别。恶性溃疡的胃镜特点为:①溃疡形状不规则,一般较大;②底凹凸不平、苔污秽;③边缘呈结节状隆起;④周围皱襞中断;⑤胃壁僵硬、蠕动减弱。活组织检查可以确诊。对于怀疑胃癌而一次活检为阴性者,在短期内复查胃镜进行再次活检。胃镜下诊断为良性溃疡且活检为阴性者,仍有漏诊胃癌的可能。对初诊为胃溃疡者,必须在完成正规治疗的疗程后,进行胃镜复查,重复活检。

3.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是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肿瘤很小(<1cm),生长缓慢,半数为恶性。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增生,分泌大量胃酸,使上消化道经常处于高酸环境,导致胃、十二指肠球部和不典型部位(十二指肠降段、横段、甚或空肠近端)发生多发性溃疡。两者鉴别要点是该病溃疡发生于不典型部位,具难治性特点,有过高胃酸分泌及高空腹血清胃泌素。

【辨证论治】

1.肝胃气滞证

【证候】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嘈杂吞酸,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疏肝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茯苓15g,炒白术10g,姜半夏10g,佛手10g,柴胡10g,枳壳10g,元胡15g,川楝子15g,青皮15g,陈皮15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黄连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嗳气者加煅赭石、旋覆花。②纳差乏力者选加生黄芪、炒槟榔、莱菔子、鸡内金。③夹湿者加厚朴、砂仁。

2.肝胃郁热证

【证候】胃脘疼痛,灼热嘈杂,嗳气吞酸,口苦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理气止痛。

【方药】疏肝清胃汤加减(自拟方)

茯苓15g,炒白术10g,清半夏10g,佛手10g,柴胡10g,枳壳10g,元胡15g,川楝子15g,青皮15g,陈皮15g,莱菔子20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黄连6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20g。

【加减】①嗳气时作者加煅赫石、旋覆花。②便秘者选加瓜蒌仁、杏仁、或火麻仁、酒大黄。③纳差乏力者选加生黄芪、炒槟榔、鸡内金等。

3.阴虚胃热证

【证候】胃脘隐痛,灼热嘈杂,饥不欲食,口干舌燥,食少纳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和胃止痛。

【方药】养阴清胃汤加减(自拟方)

沙参15g,麦冬10g,百合20g,清半夏10g,枳壳15g,元胡15g,川楝子15g,莱菔子20g,炒槟榔10g,佛手10g,鸡内金15g,黄连6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②嘈杂吞酸者加浙贝母、乌贼骨。③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杏仁、或火麻仁、酒大黄。

4.脾胃虚寒证

【证候】胃脘疼痛,空腹加重,纳差乏力,呕吐清水,大便溏,舌淡胖,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气健脾,温中散寒。

【方药】温中健脾汤加减(自拟方)

黄芪20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陈皮15g,苏梗10g,厚朴10g,木香6g,炒白芍10g,砂仁6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炒薏米30g,桂枝10g,干姜6g,甘草6g。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1.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证候】胃脘疼痛,连及两胁,嗳气时作,嘈杂吞酸,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细。

【辨证】肝胃气滞。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疏肝和胃汤加减(自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