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梁伯学临床经验集(脾胃病专辑)
15125000000007

第7章 常见病证治(3)

2.消化性溃疡

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反复发作,具周期性和节律性。而慢性胃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其周期性和节律性不明显。胃镜检查是两者鉴别的主要方法。

3.胃癌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与慢性胃炎相似,可伴有贫血、消瘦、大便潜血持续阳性,上消化道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后期在上腹部可触及包块,行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4.慢性胆道疾病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疼痛位于右上腹,可放射至胁肋及背部,并伴有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多与进食油腻食物有关。可作B超、胆囊造影及CT等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诊断依据。

5.慢性胰腺炎

多有急性胰腺炎病史,且反复发作。凡有腹痛、脂肪泻、消瘦、糖尿病等,需作血、尿淀粉酶、腹部CT等检查。

6.心绞痛

老年患者易与胃痛相混,一般无嗳气、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有胸闷气短,心慌不适等,可做心电图加以区别。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发病的最初阶段。其发病原因与过食刺激性食物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数病人以胃脘胀痛,嘈杂吞酸,嗳气时作为主要表现。临床常见肝胃不和,肝脾不和等证候。治疗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为主。

【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吞酸,恶心欲吐,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方药】疏肝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生黄芪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0g,元胡15g,川楝子15g,陈皮15g,炒槟榔10g,鸡内金10g,竹茹10g,黄连6g,干姜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嗳气时作者加煅赫石、旋覆花。②吞酸者加浙贝母、乌贼骨。③胃中灼热者黄连增至9—10g。

2.肝脾不和证

【证候】胃脘胀痛,纳差乏力,口苦口干,嗳气时作,舌苔白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痛。

【方药】疏肝健脾汤加减(自拟方)

生黄芪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0g,青皮15g,陈皮15g,厚朴10g,炒槟榔10g,鸡内金15g,黄连3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

3.脾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胀痛,纳差乏力,嗳气时作,大便不调,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调中。

【方药】健脾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0g,陈皮15g,厚朴10g,苏梗10g,炒槟榔10g,鸡内金15g,黄连3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1.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证候】胃痛连及两胁,嘈杂吞酸,纳差乏力,口苦口干,嗳气时作,舌苔白,脉弦。

【辨证】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疏肝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生黄芪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5g,元胡15g,川楝子15g,陈皮15g,炒槟榔10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鸡内金15g,黄连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2.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证候】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嗳气吞酸,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数。

【辨证】肝胃郁热。

【治法】疏肝清热,理气止痛。

【方药】疏肝清胃汤加减(自拟方)

生黄芪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5g,元胡15g,川楝子15g,陈皮15g,炒槟榔10g,浙贝母15g,乌贼骨20g,白及10g,黄连6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3.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证候】胃脘胀满或胀痛,纳差乏力,食后不化,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细滑。

【辨证】脾胃虚弱,中焦气滞。

【治法】补气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补气健脾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实10g,陈皮15g,厚朴10g,炒槟榔10g,苏梗10g,鸡内金15g,黄连3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

【西医治疗】

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

1.一般治疗:根除各种病因,治疗导致胃黏膜损害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刺激性饮食物等。

2.对于HP阳性者,应根除HP,具体方案见消化性溃疡。

3.有胃黏膜糜烂或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择抗酸,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如法莫替丁20mg3次/日,奥美拉唑20mg2次/日,雷贝拉唑10mg1次/日等。

4.以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可应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10mg3次/日,莫沙必利5mg3次/日。

5.胃黏膜损害或症状明显者,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1g3—4次/日,替普瑞酮50mg3次/日。伴胆汁反流者,则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达喜1g3次/日。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其发病原因与长期受到情志、饮食及劳倦等因素的影响,反复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调,纳运呆滞,而致中焦气滞、湿阻、血瘀,而形成本虚标实的证候。故临床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为特点。多数病人以胃脘胀满或隐痛,纳差乏力,食后不化为主要表现。临床常见脾胃虚弱,湿浊中阻,寒热错杂等证候。治疗以补气健脾,理气和胃,寒热并用。

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化或增生者,是胃癌的前期病变,应予以重视。

【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证(中虚气滞)

【证候】胃脘胀满,纳差乏力,食后不化,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补气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补气健脾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陈皮15g,厚朴15g,炒槟榔10g,苏梗10g,砂仁6g,鸡内金15g,黄连3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焦三仙各10g。

2.湿浊中阻证

【证候】胃脘胀满,纳差乏力,腹胀便溏,大便黏滞不畅,舌胖,舌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平胃散加减。

党参20g,茯苓15g,苍术15g,姜半夏10g,陈皮15g,厚朴15g,苏梗10g,炒槟榔10g,木香10g,藿香10g,鸡内金15g,炒薏米30g,黄连3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湿郁化热者黄连增至6g。②大便坠胀不畅者加枳壳。③恶心欲吐者加竹茹、茵陈等。

3.寒热夹杂证

【证候】胃脘胀满或胀痛,胃中灼热,纳差乏力,嗳气时作,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方药】清胃温脾汤(自拟方)

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0g,厚朴10g,炒槟榔10g,陈皮15g,佛手10g,鸡内金15g,黄连6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

4.阴虚胃热证

【证候】胃脘灼痛,饥不欲食,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理气止痛。

【方药】养阴清胃汤加减(自拟方)

沙参15g,麦冬10g,百合20g,佛手10g,枳壳10g,炒槟榔10g,莱菔子20g,元胡15g,川楝子15g,鸡内金15g,黄连6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炒白术。②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杏仁或火麻仁、酒大黄。③服药后仍胃中灼热者去黄连、吴茱萸加生石膏、知母等。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1.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候】胃脘胀满,纳差乏力,食后不化,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细滑。

【辨证】脾胃虚弱,中焦气滞。

【治法】补气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补气健脾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0g,陈皮15g,厚朴10g,炒槟榔10g,苏梗10g,鸡内金15g,黄连3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焦三仙各10g。

2.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候】胃脘胀满,胃中灼热,纳差乏力,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细滑。

【辨证】脾胃虚弱,湿热中阻。

【治法】补气健脾,清热化湿。

【方药】清热化湿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15g,茯苓15g,苍术15g,姜半夏10g,陈皮15g,枳实10g,厚朴10g,莱菔子20g,炒槟榔10g,鸡内金15g,黄芩10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火麻仁30g,酒大黄6g。

3.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证候】胃脘胀痛,嘈杂灼热,纳差乏力,嗳气时作,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滑数。

【辨证】中虚气滞,肝胃郁热。

【治法】补气健脾,疏肝清热,理气止痛。

【方药】补气健脾汤合疏肝清胃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0g,厚朴10g,炒槟榔10g,陈皮15g,浙贝母15g,乌贼骨20g,白及10g,鸡内金15g,黄连9g,干姜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4.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结肠镜:慢性结肠炎。

【证候】胃脘胀满,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腹痛,大便黏滞不畅,肛门灼热,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中虚气滞,湿热蕴结肠道。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白头翁汤合补气健脾汤(自拟方)

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壳10g,陈皮15g,厚朴10g,炒槟榔10g,木香10g,炒薏米30g,败酱草15g,白头翁15g,黄连6g,干姜3g,焦三仙各10g。

5.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证候】胃脘胀痛,嘈杂灼热,嗳气泛酸,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脾胃不和,肝胃郁热,胃气上逆。

【治法】补气健脾,疏肝清热,降逆和胃。

【方药】降逆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20g,旋覆花12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厚朴10g,炒槟榔10g,柴胡10g,枳壳10g,陈皮15g,佛手10g,鸡内金15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黄连9g,干姜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6.病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化、增生。

【证候】胃脘胀满,纳差乏力,食后不化,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脾胃虚弱,中虚气滞。

【治法】补气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补气健脾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柴胡10g,枳实10g,陈皮15g,厚朴10g,炒槟榔10g,苏梗10g,鸡内金15g,黄连3g,干姜3g,白花蛇舌草15g,焦三仙各10g。

按:本例伴有肠化、增生,通过辨证论治临床症状消失后,在原有方药的基础上加莪术、枳实、半枝莲、丹参、山慈姑、白花蛇舌草等。制成粉剂或装胶囊,服2个月后作胃镜复查。

【西医治疗】

病因不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祛除各种病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饮食物、药物等。

2.根除HP

对于HP感染阳性者可消除或改善胃黏膜炎症,防止萎缩、肠化进一步发展,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

3.增强胃排空能力

可选用胃肠促动力药,以减轻胆汁等对胃黏膜的损害。

4.保护胃黏膜

尽量避免降低胃酸药物的应用,注重加强胃黏膜屏障,可加用胃黏膜保护剂。若伴急性活动性炎症,可短期应用抑酸药。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而导致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而形成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因为削弱或破坏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可引起胃黏膜的炎症、糜烂、出血及上皮化生等,使病情迁延难愈。或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失去了幽门的功能,含胆汁及胰酶的十二指肠液长期大量反流入胃,而引起残胃炎和吻合口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噫气”、“嘈杂”、“吞酸”等病的范畴。其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及劳倦过度等因素有关。主要病机是因为胃气上逆而导致胆汁反流。形成胃气上逆的原因,一是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而致胃气上逆;二是脾胃不和,胃失和降而致胃气上逆。由于胃气上逆则胆气也随之不降,逆而犯胃而形成胆汁反流。故有“胆随脾升,胆从胃降”之说。多数病人以胃脘胀痛,呕吐苦水,嘈杂泛酸,嗳气时作为主要表现。临床常见肝胃不和,脾胃不和等证候。治疗以补气健脾,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