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梁伯学临床经验集(脾胃病专辑)
15125000000008

第8章 常见病证治(4)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上腹部持续性烧灼痛,餐后疼痛加重,服用抑酸剂和解痉剂不能缓解,伴有胆汁性呕吐、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胃镜下具备四项特征:①胃窦黏膜充血、水肿或脆性增加;②胃镜插入胃内静止不动1分钟后仍可见胆汁反流;③胃黏液糊呈黄绿色;④胃黏膜有胆汁染色。空腹胃液胆酸测定: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3.5mmol/h,胆酸>;30μg/ml。

1.吻合口溃疡

为术后远期并发症,左上腹疼痛与术前疼痛相似,呈饥饿性疼痛,饮食、碱性药物及解痉剂均可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部分病例发生在术后两年以内,上腹部剑突下持续性疼痛,餐后加重,抑酸剂和解痉剂不能缓解。行胃镜可鉴别诊断。

2.慢性胆道疾病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均可出现上腹部隐痛、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伴有口苦、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进食多脂饮食后加重。行B超及胃镜检查有助于确诊。

3.消化性溃疡

上腹部疼痛伴泛酸烧心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相似。消化性溃疡的上腹部疼痛,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疼痛,嘈杂吞酸,嗳气时作,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方药】降逆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20g,旋覆花12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炒槟榔10g,鸡内金15g,柴胡10g,枳壳10g,元胡15g,川楝子15g,青皮15g,陈皮15g,浙贝母15g,乌贼骨20g,黄连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胃中灼热者黄连增至6g、白花蛇舌草增至20g。②纳差便干者加莱菔子、火麻仁、酒大黄。

2.脾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胀痛,纳差乏力,嗳气时作,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细。

【治法】补气健脾,降逆和胃。

【方药】健脾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20g,旋覆花12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厚朴10g,鸡内金10g,柴胡10g,枳壳10g,陈皮15g,炒槟榔10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甘松10g,黄连6g,干姜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加减】①胃中灼热者黄连增至9—10g。②大便溏者加炒薏米、木香等。

按:本病治疗以补气健脾,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方中补气健脾,燥湿化痰,以促进脾胃的纳运功能,减少胃肠液的分泌;疏肝理气,通调气机,以调节幽门括约肌的功能,使之开合有序,防止胆汁反流;降逆和胃,以促进胆胃的通降功能,加强胃及十二指肠的排空作用,有利于胆汁下降。通过以上标本兼顾的治疗,以恢复脾胃与肝胆的气机升降功能,达到治疗胆汁反流的目的。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1.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证候】胃脘疼痛,灼热嘈杂,嗳气时作,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细。

【辨证】肝胃郁热,胃气上逆。

【治法】疏肝清热,降逆和胃。

【方药】疏肝清胃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20g,旋覆花12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0g,姜半夏10g,炒槟榔10g,鸡内金15g,柴胡10g,枳壳15g,元胡15g,川楝子15g,青皮15g,陈皮15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黄连6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2.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证候】胃脘胀痛,嘈杂吞酸,嗳气时作,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滑细。

【辨证】脾胃不和,胃气上逆。

【治法】补气健脾,降逆和胃。

【方药】健脾和胃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20g,旋覆花12g,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0g,姜半夏10g,陈皮15g,厚朴15g,柴胡10g,枳壳10g,炒槟榔10g,鸡内金15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黄连6g,干姜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3.胃镜:残胃炎伴胆汁反流。

【证候】胃脘胀痛,纳差乏力,嘈杂吞酸,嗳气时作,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细弱。

【辨证】脾胃虚弱,胃失和降。

【治法】补气健脾,降逆和胃。

【方药】补气健脾汤加减(自拟方)

煅赭石15g,旋覆花12g,党参30g,茯苓15g,炒白术10g,姜半夏20g,陈皮15g,厚朴15g,柴胡10g,枳壳10g,炒槟榔10g,鸡内金15g,苏梗10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黄连6g,干姜3g,吴茱萸3g,白花蛇舌草15g。

【西医治疗】

祛除诱因,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戒烟酒,避免情绪紧张,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忌食浓茶、咖啡,辛辣等刺激性饮食物。

2.加强幽门的控制作用

可予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10mg3次/日,马来酸曲美布汀50mg3次/日,莫沙必利5mg3次/日,盐酸伊托必利10mg3次/日等。

3.吸附胆汁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能通过黏附于黏膜表面,提供物理屏障,抵御反流的胃内容物,对胃酸有温和的缓冲作用,对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没有影响。铝碳酸镁制剂,能结合反流的胆酸,减少其对黏膜的损伤,并能作为物理屏障黏附于黏膜表面。

4.抑制胃酸分泌

以减轻对胃黏膜的损害,如选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或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的炎症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其病理变化在活动期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散在的表浅溃疡;在恢复期可见疤痕增生及黏膜纤维化。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等因素有关。病变主要部位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延伸到降结肠或整个结肠。一般发病缓慢,反复发作而迁延难愈。属于中医“泄泻”、“便血”、“脏毒”、“痢疾”等病的范畴。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忧思郁怒及劳倦过度等因素,反复损伤脾胃,以致脾不健运,湿从内生,郁久化热,蕴结肠道而发病。其病机以寒热夹杂为特点。多数病人以腹胀或腹痛,大便溏薄,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大便不畅为主要表现。临床常见肝郁气滞、湿热阻滞、脾胃虚弱等证候。治疗以补气健脾,疏肝理气,清热化湿为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在排除急性自限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结肠克罗恩病等基础上,可作结肠镜及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

1.急性自限性结肠炎

各种细菌感染,如痢疾杆菌、沙门菌、耶尔森菌等。急性发作时发热、腹痛较明显,粪便检查培养出致病菌,抗生素治疗有良好效果,通常在4周内痊愈。

2.阿米巴肠炎

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的黏膜多属正常。粪便或结肠镜取溃疡渗出物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血清抗阿米巴抗体阳性。抗阿米巴治疗有效。急性期肠镜下酷似溃疡性结肠炎,易误诊。

3.克罗恩病

大便无黏液及脓血,里急后重少见,持续性腹痛较重,位于右下腹或脐周,排便后缓解。病变主要在回肠末段和邻近结肠,且呈非连续性、非弥漫性分布,易形成瘘管。结肠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或肠壁僵硬,炎性息肉,病变之间黏膜外观正常,为肠壁全层性炎症。病变累及结肠,此时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4.大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后,经直肠指检常可触到肿块,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活检可确诊。须注意与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结肠癌相鉴别。

5.肠易激综合征

粪便可有黏液,但无脓血,显微镜检查正常,隐血试验阴性。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辨证论治】

1.湿热阻滞证

【证候】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溏薄,或带脓血,口苦口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化滞。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15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5g,厚朴10g,木香10g,炒槟榔10g,秦皮15g,败酱草20g,炒白芍15g,黄连6g,干姜3g,生甘草6g。

【加减】①肛门坠胀者加枳壳。②便脓血者加地榆、槐花。

2.肝郁气滞证

【证候】腹中胀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肛门坠胀,排便不畅,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滞。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5g,木香10g,柴胡10g,枳壳10g,厚朴10g,炒薏米30g,葛根15g,炒白芍15g,防风10g,金银花15g,白头翁15g,黄连3g,干姜3g,生甘草6g。

【加减】①便脓血者加地榆炭、槐花炭、仙鹤草等。②胃胀纳差者加炒槟榔、鸡内金、焦三仙等。③药后仍大便溏,排便不畅者黄连增至5g,加补骨脂15g。

3.脾胃虚弱证

【证候】脘腹胀满,大便溏薄,或夹黏液,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淡胖,舌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理气化湿。

【方药】补气健脾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5g,厚朴10g,木香10g,藿香10g,炒薏米30g,葛根15g,赤石脂15g,补骨脂15g,鸡内金15g,黄连3g,干姜3g,甘草3g。

4.脾肾阳虚证

【证候】久泻不止,或五更泄泻,腹痛喜按,泻后痛减,舌淡,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温肾健脾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5g,厚朴10g,木香10g,炒薏米30g,赤石脂15g,葛根20g,补骨脂15g,干姜6g,炙甘草6g。另加服附子理中丸。

【加减】①久泻者加升麻。②大便滑脱不止者加罂粟壳。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

1.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证候】左下腹胀痛,大便溏薄,夹脓血便,肛门灼热,便时不畅,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湿热蕴结,阻滞肠道。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化滞。

【方药】清热化湿汤加减(自拟方)

生黄芪15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5g,厚朴10g,炒槟榔10g,木香10g,炒薏米30g,地榆15g,槐花15g,白头翁15g,金银花15g,秦皮15g,黄连6g,干姜3g,生甘草3g。

2.结肠镜:溃疡性结肠炎

【证候】腹胀便溏,便时不畅,时夹脓血便,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脾虚湿盛,寒热夹杂。

【治法】健脾化湿,寒热并用。

【方药】健脾化湿汤加减(自拟方)

生黄芪15g,茯苓15g,苍术15g,陈皮15g,厚朴15g,木香10g,炒槟榔10g,金银花15g,地榆15g,槐花10g,白头翁15g,藿香15g,炒薏米30g,鸡内金15g,黄连3g,干姜3g,生甘草3g。

3.结肠镜:慢性结肠炎

【证候】腹胀,大便正常,3~4日1次,便时不畅,或便时困难,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肠道,传导失常。

【治法】补气健脾,理气通便。

【方药】清热化湿汤加减(自拟方)

党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姜半夏10g,陈皮15g,厚朴10g,木香10g,莱菔子20g,白头翁15g,黄芩6g,黄连6g,干姜6g,酒大黄6g。

4.结肠镜:慢性结肠炎

【证候】腹中胀痛,大便秘结,数日不行,心烦易怒,纳差乏力,口苦口干,舌苔黄,脉弦数。

【辨证】胃火偏盛,热伤津液,燥热与食积相结,阻于肠道,传导失常,而致腑气不通。

【治法】清热泻火,润肠通便。

【方药】清润通便汤加减(自拟方)

瓜蒌仁15g,杏仁15g,炒白术10g,枳实15g,厚朴15g,莱菔子30g,玄参15g,麦冬15g,桑椹30g,黑芝麻30g,草决明30g,桔梗10g,龙胆草10g,火麻仁30g,酒大黄6g。

小结:为了临证时运用方便,特制订基本方,可随型随证加减。基本方如下:

生黄芪15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5g,厚朴10g,木香10g,炒薏米30g,败酱草15g,白头翁15g,黄连3g,干姜3g,生甘草6g。

1.随型加减

①湿热型

辨证要点:肛门灼热,或夹脓血,白头翁增至30g,黄连增至6—10g。

②气滞型

辨证要点:腹痛即便,肛门坠胀,便时不畅。选加柴胡、枳壳、炒白芍、防风等。

③食滞型

辨证要点:胃胀纳差,食后不化,舌苔厚腻。选加炒槟榔、枳壳,鸡内金、焦三仙等。

④寒热夹杂型

辨证要点:腹痛肠鸣,大便时干时溏,黏滞不畅,或夹黏液。加补骨脂10—15g,调整黄连用量。

⑤寒湿型

辨证要点:腹痛肠鸣,矢气多,舌苔白腻滑。选加藿香、苍术、苏梗、防风、生姜等。

⑥脾胃虚弱型

辨证要点:大便时溏,或完谷不化,食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加重。选加党参、葛根、赤石脂、炒山药等。

⑦脾肾阳虚型

辨证要点:久泻不止,腰酸肢冷,或五更泄泻,脉沉细。选加葛根,补骨脂,赤石脂等。加服附子理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