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感悟母爱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15258800000016

第16章 母爱无价(5)

我想提醒少妇,母亲在这样寒冷的雪天里,已经等了她半个多小时,可该怎么说呢?正在我思考之间,少妇又冷冰冰地说:“也没有公交车了……”

“没事,咱们骑车回去。”母亲仍旧是一脸的慈祥。

“你看,路这么滑,也没法带着你……”少妇的话像冷冰冰的风吹得我打了几个寒噤。

“没事,我在后面跟着……”母女俩走了,女儿在前面骑着车,母亲一路小跑地在后面跟着……我被震撼了,我震撼于母亲的宽容,在寒冷的雪天里等女儿30多分钟却等于一分钟也没有等,在母亲看来,等女儿再长时间也是天大的应该。我震撼于少妇的冷漠,公交车是没有了,你不可以打个出租车,让母亲享受一下出租车里空调的温暖?即使你没有带钱、路滑、交通规则不允许而不能带着母亲,你不可以让母亲坐上自行车,你推着她走?退一万步说,你不可以推着自行车和母亲一块儿走钢筋水泥改变了城市,城市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淡漠了儿女和母亲的感情,但母亲对儿女的感情确是亘古不变的,即使钢筋水泥的城市变成完全钢筋的城市,母爱仍旧是宽容的。

即使城市里的感情再淡漠,也不应该冲淡母亲和儿女之间的联系。宽容的母爱唤不醒女儿麻木的心灵,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这究竟是因为什么?母爱的姿势阔别故乡整整五年,我终于又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令我无时无刻不在魂牵梦萦的边陲小城。

几年不见,母亲已明显衰老。挺拔的腰肢已经微驼,满头乌黑的头发似被霜打,唯有那双眼神却没有变——略显浑浊的眸子依旧闪着善良慈爱的光芒……入夜,母亲执意让长大成人的我像儿时那样,和她同睡在一张板床上。我知道,这是她对母爱一种最直接、最近距离的表达方式。半夜,我忽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吵醒:只见母亲把双手垫在胸前俯卧在板床上,似睡非睡地一声接一声地咳嗽着……此情此景,令我心头一阵发烫,母亲这种特定的睡眠姿势,我太熟悉太熟悉了,它陪伴我度过了从小学到初中,整整九年的漫长时光。

小时候我贪玩,不到月上中天是断然不肯爬上板床的,所以,早晨总是睡过头,上学迟到。就那时窘迫的家境而言,报时的闹钟是买不起的。每当由于上学迟到,班主任赶到家中“兴师问罪”时,母亲总会那样真诚地作着检讨“小孩子上学迟到,是我这当妈的提醒不周,以后一准不了,一准不了!”此后,每当我后半夜从梦酣中一觉醒来,总会看见母亲躺在被窝里,两眼注视着窗外的星空久久不敢入眠。我知道,她不敢入眠,是生怕儿子上学迟到啊!直到突然有一天早晨,母亲由于长期失眠昏倒后被送进医院,才被父亲知道了内情——父亲怒不可遏地向母亲下了“禁令”。

母亲出院后,已不再半夜无眠地熬到天明了,可我却从来没有迟到过。每天早晨母亲都会准时地把我喊醒。我曾不止一次地问母亲,为什么会这么准时?她总是笑而不言,直到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睡眠已经换了个姿势:把双手压在胸前俯卧入睡。准时奥妙是不是出在这里?母亲的这种睡姿一直陪伴了我从小学到初中整整九年。后来,考入高中,升上大学之后,我在学校住宿,可每每回家小住,发现母亲依旧保持着这种深睡状态。长此以往,在这种睡姿的帮助下,母亲竟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所以报时十分准确。当时,我只觉得母亲很智慧。

此次故乡小住,再一次看到母亲的这种睡姿。已经懂得知识、见过世面的我,不禁泪眼婆娑。母亲的独特睡姿已经无法改变。这已经成了她的一种生活习惯。然而,这种经年累月的睡姿,已经对母亲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潜在危害,右肺已经不张,彻夜咳嗽不止。

母爱,是世界上最博大无私、最深厚沉重的一种爱。人世间,有什么姿势能比母爱的姿势更情意绵绵,足以使她们的子女享用一生呢为了使孩子准时起床,不致上学迟到,母亲牺牲了自己的睡眠,继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母爱的姿势代表了奉献和母亲无尽的关怀。

扣子儿子很忙,已很长时间没回家了。这次回家也没待上半天,吃过中饭,外面就有了喇叭声,单位的车来了。

时令已是深冬,儿子出门时不禁打了个冷战,忽地便记起要给母亲一点儿钱买件新棉衣。

母亲没有接钱,她说回来一趟就抵得上几百几千,说着说着,母亲忽然说:扣子扣子儿子瞧瞧母亲的身上,没看见什么,再低下头看自己,才知西装胸前的纽扣掉了一粒。母亲老花眼了,怎么就一下看清了儿子胸前掉了纽扣儿子想不明白。

你坐下。母亲搬过一条凳来,塞到儿子身后。

儿子没坐,要脱下西装,母亲制止了他:脱了会凉了身子,就穿在身上娘给你钉。母亲便去里屋寻了针线和纽扣。串针的时候,母亲的手颤着,一根白色的棉线老是穿不进针孔。儿子便接了线,穿好,再交给母亲,说:娘,快点,有车等咧!母亲有了几分歉意,老了,不中用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娘怕给你钉不了几回扣子了。

站着的儿子终于坐下了。

母亲仍站着,或者准确地说,母亲弯了腰,给坐着的儿子开始钉胸前的纽扣。儿子的心里忽然就像有温开水浸过——几十年了,他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看母亲。原来,母亲的耳朵终生没戴过耳环,脸侧有了密密的黑斑,头发枯而花白,呼吸也显微弱。看着看着,不知咋的,儿子眼圈儿红了,湿热的眼泪便落进了娘的后颈。母亲的脖子一缩,问:儿,咋了没什么,娘,儿的心里发热。儿子的心里想说,但没有开口。

喇叭再次响起的时候,儿子对司机说:你走吧,今天我不走了。

无论儿子长得多大,在母亲眼中,他还是那个顽皮的、会丢扣子的小孩子。即便眼花了、手颤了,还是要亲手为儿子钉扣子,这就是母亲。我握住了母亲的手一次聚会上,大伙儿都准备不醉不归。微醉时,坐在旁边的一位朋友对我说:“有一件事你肯定没做过。”朋友托起酒杯,在空中来回地晃着,酒吧黯红的灯光映出他一脸的严肃。然后,他慢慢地说:“你握过母亲的手吗?”这话带给我的震撼远远大于我不知道母亲生日是哪一天。

日常生活中,最应该记住的却常常被我们忘记,最应该做的却常常被我们忽视。我只记得母亲的手,却没有握过母亲的手。那晚耳边总是萦绕着“你握过母亲的手吗”这句话。第二天,我就向单位请假回家。一路上,脑子里全是母亲的身影。前些年家境不好,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父亲在附近一家工厂上班,厂里效益差,一拖就是一年半载不发工资,有时为了应酬,父亲还要从家里拿钱,家里的大事小情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自我记事起,母亲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上大学那几年,母亲硬是省吃俭用供足了我所有的费用,其中的辛苦只有母亲一个人知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教书,虽然时常寄钱回家,但写信和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母亲在我自认为潇洒的生活里变得日益生疏起来。

晚上,母亲从外面回来,看见坐在家中的我十分惊奇:“你怎么回来啦?”“放假,就回家看看。”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显得更加苍老,黑发早已变成白发,额头上写满了岁月的印痕。母亲老了,我心里涌起阵阵悲凉与歉疚。我端来一盆热水,浸上毛巾,让母亲坐下。“妈,把手伸给我。”我说,这次,母亲显得更加惊奇,她不安地伸出了双手。手背上,一条条青筋突起,皮肤像贴上了一层薄薄的皱巴巴的纸;手掌上,全是些口子和厚厚的老茧。这就是母亲的手,默默地支撑这个家支撑那段艰苦岁月的手。我擦拭着母亲被岁月磨起的手茧,轻抚着那刻满生活艰辛的手指,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眼前浮现出母亲劳作不息的疲惫身影。“妈,您辛苦了。”紧紧握住母亲的手,我的泪水像断线的珍珠一样落了下来。那晚我看清了母亲的手,读懂了母亲的爱。母亲的手,浓缩了她一生一世的沧桑,刻满了她养儿育女的艰辛。母亲那双手,为我们遮风挡雨却被风雨剥蚀,为我们开辟前程却饱尝了辛酸。

世事如烟,转眼就是七年过去了。在这过去的7年中,每当我浮躁不安、悲观失望、自甘堕落的时候,我就会抽出几天时间回到家里,握住母亲那饱经风霜的手,用灵魂去感受母亲的艰辛和自己的责任。因为我知道,也就是在我握住母亲手的一刹那,我也握住了自己命运的手。

母亲的手,是一部震撼灵魂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的真谛,就不妨常回家握握自己母亲的手。

母亲的手,不仅养育了我们,送我们踏上了人生的征程,还在默默地保护着我们,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请握紧母亲的手吧!妈妈的心就这么高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关于“非典”疫情的播报,那一个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尽管我们这儿风平浪静,没发现一例,但我还是挺怕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惊惧。这个时候,肖医生给我打来电话,她问我:“明天的采访,你怎么安排?”肖医生是澳大利亚弗雷德·霍洛基金会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国项目部的经理。按照一个星期前的安排,明天我将随同她到乡下跟踪采访。

我顿了一下,说:“还是去吧!’非典‘不会影响我们的进程!”

肖医生说:“我等的就是你这一句话。”

放下电话,母亲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她说:“外面’非典‘乱,还是不要去吧!”

我反驳道:“这个不去做,那个不去做,吃饭靠什么?”

母亲一脸平静,淡淡地回答:“好的吃不上,咱吃差点。”

我讥笑她:“你的心呀,就这么高!”

第二天,我随肖医生来到高安县农村,寻找白内障患者。在这之前,项目部在眼科普查中,已发现很多白内障患者,然而,真正到中澳复明工程定点医院做手术的并不多。需要说明的是,定点医院一例手术的费用不及正常收费的五分之一,才500元。我们这次深入村寨,就是来动员患者去做手术。

来到一个临山倚水的小山村,肖医生找到一对患白内障的母子俩。母亲近80岁,双眼只有一点儿光感,几乎全瞎,儿子50多岁,左眼视力不及0.1,右眼失明。肖医生和他们交流,县医院的医生在旁边当翻译。

肖医生问:“我们查出了你们得了白内障,为什么不去医院做手术?”

那个母亲说:“没钱啊!”

肖医生说:“一个人才500块钱,不贵呀?”

那个儿子回答:“没那么多钱。”

走进母子俩住的屋子,又黑又脏,农具家什摆得乱七八糟,简直不敢相信这里还能住人。确信这是一特困户,肖医生决定给这位年迈的母亲免费治疗。她说:“老人家,我们给你免费做手术,还给你出50块钱路费,你去吗?”

这位母亲摇摇头,坚决地说:“不去!”

肖医生第一次碰到拒绝免费手术的患者,惊讶地问:“为什么不去呢?”

这位母亲说:“还是让我儿子去吧!我这么大年纪看不见不要紧,只要儿子能看得清东西,就心满意足了!”

她儿子说:“妈,你还是去吧!”

母亲说:“我的心只有这么高,我不去!”

肖医生被这位老母亲感动了,在签免费手术单的时候,把母子俩的名字一起写上去了。

在回程的路上,肖医生讲起了国外白内障患者的事来,她说:“国外的患者,一旦看东西有点儿模糊,还没等白内障成熟,就闹着要做手术,他们要享受生活。可中国的患者,总怕花钱,老替儿女着想,就像刚才那位老太太,心只有那么高,对生活也没有太多的想法。”

蓦地,我想起反驳母亲的那句话:“你的心呀,就这么高。”的确,天地间,妈妈的心就这么高,不图荣华富贵,只求粗茶淡饭,甚至不羡光明,安于黑暗,对生活的追求之心降至最低点,企图把世界的痛苦都收进自己的口袋,让剩下的全部快乐都围绕在儿女身边。

父母不求儿女大富大贵,只希望他们平平安安;不在乎自己体弱力衰,只祈求孩子健健康康这颗“不高”的心却包容了无限的爱。一碗馄饨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边,就问:

“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面摊主人很热心地说:“来,你坐下,我下碗馄饨给你吃。”

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感激!”她忙擦干泪水,对面摊主人说:“我们又不认识,而你就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自己的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会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女孩匆匆吃完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张望……母亲马上就看到了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你这个淘气包,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赶快回来吃,菜都凉了!”

这时,她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的一辈子恩情“视而不见”。

也许是我们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关怀,于是变得有些麻木,连对爱的感受能力也失去了。不要经过旁人提醒,才想起母亲煮饭给你吃的恩情。愧疚的泪水天热的时候,母亲总喜欢在肩上搭条毛巾(那种花五角钱就能从商店买到的洗脸毛巾),不时去擦脸上的汗。后来母亲有了头痛的毛病,就常常把毛巾扎到头上,不管春夏秋冬都没有取下来过。

我在武汉读书的时候,头上扎着毛巾的妈妈来看我。我怕同学们都知道了我有这样的一个“老土”妈妈,便对母亲说:“你回去吧,你在这里我学习不成了。”妈妈转过身,擦了擦眼睛就走了,我没有去送她。

大学四年里,我很少回家,也从来没有写过家书,妈妈却是很准时地把生活费寄过来。回到家里,我也总是对母亲爱理不理。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把不要的东西都搬回家,就在快要到家的时候,我出车祸了。

过路的人中有人认出我是老罗家的三儿子,于是腿脚麻利的大哥二哥大嫂二嫂都来了,看着浑身是血不省人事的我,他们哭成一团,乱了阵脚。最后赶来的母亲拨开人群,抱起已被人们断定必死无疑的我,拦住路旁一辆大汽车,她用毛巾裹住我的伤口,用肩扛着我的身体,从衣袋里摸出一大把零钱塞到司机手里,然后不停地请求司机把我送到医院抢救。嫂子说,她从来没见过懦弱的母亲那样坚强而有力量在认真清理完伤口之后,医生让我转院,并暗示大哥二哥准备后事。

母亲扯碎了大哥绝望之时为我买来的丧衣,大哥终于忍不住哭了。母亲说:“你们不要哭,我都没哭,你们更不要哭,老三不会死的,他才20多岁,他一定行的,我们一定能救活他!”

医生仍然表示无能为力,他让大哥对母亲说谎:“这孩子没救了,即使要救,也要花很多的钱,就算花了很多钱也不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