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你最喜爱的智慧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15264200000049

第49章 处世智慧篇(10)

晏婴回答说:’食鱼无反‘,是留着鱼的下一面不吃,为的是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告诫君王不要把无德无才的大臣安置在自己身边!“齐景公不相信晏婴的解释,于是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铭文格言,为什么纪国灭亡了呢?”晏婴回答说:“纪国的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过:贤德的君王治国有方,把施政纲领、措施写成文字,悬挂在街巷的大门上,让民众遵守。可是纪国有好的治国铭文格言,却把它写在金壶里,不让民众知道,国家怎么能够不灭亡呢?”齐景公点头称赞说:“还是相国见解高明!“治国的主张如果不让民众都知道,即使再好也不能发挥实际效用。小妾挨打战国时期,齐国曾经发兵讨伐燕国,燕昭王即位后,想讨伐齐国,报仇雪耻。能言善辩的说客苏秦猜透了燕王的心思,乘机说服燕昭王出兵讨伐齐国。

苏秦在战国时期是一名很了不起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个口才极好的说客。他曾经说服六个国家的君主,同心抗秦,并且还身挂六个国家的相印,也就是说他是六个国家的宰相。

他对燕昭王说:“现在齐国对西方的卫国用兵,对南方的楚国用兵,已经疲惫不堪了。大王如果现在发兵,齐军就会被打败,河间地区就可以夺取过来,也可以一雪前耻。“燕昭王说:“我任命先生为上卿官职,送给你一百辆马车,先生凭借这种身份地位到齐国去游说,为我们燕国施展反问计,怎么样?”苏秦说:“大王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侍奉大王,难道是为了上卿官职和百辆马车吗?我是出于对大王的忠信啊!然而我恐怕因为对大王的忠信,反而被大王身边的人怪罪啊!“燕昭王说:“这不可能吧?哪有人臣对君主尽心竭力而被降罪的呢?”苏秦怕燕昭王对自己游说齐王有后顾之忧,就给燕昭王讲述了一则《小妾挨打》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男人到外地去做官,三年没有回家,他的妻子与别人勾搭成奸。

有一天,她收到一封信,是他丈夫写的:我前段时间申请回本州为刺史,昨天上面的公文下来了,已经正式批准我回家乡为官。现在正在办理交接手续,过几天就可以回家了,到时候,咱们就永远在一起了,怎么样?是不是很高兴收到信后,妻子很害怕,奸夫也对这位官员的妻子说:“你的丈夫就要回来了,我们该怎么办?”那个妻子说:“你不要担忧,我已经准备好毒酒了,正等他回来喝呢。“过了几天,她的丈夫果然回家了。狠毒的妻子命令小妾赶快把准备好的酒拿来,给丈夫接风洗尘。小妾知道这是一壶毒酒,端着酒壶走到半道就站住了。她想,我如果把这壶酒给丈夫喝了,就会药死丈夫;如果把这种事告诉给丈夫,就要被主妇驱逐出家门。这样做也不行,那样做也不可一,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她想来想去,就假装跌倒在地,把毒酒全都洒在了地上。

妻子对丈夫说:“因为你远道回来,我特意为你准备了一壶美酒。这个没用的小妾跌倒在半路上,把美酒给洒光了。“丈夫并不知道其中的详情,就把小妾捆起来打了一顿。可怜的小妾因为对丈夫忠心,却得到了如此的下场。

忠奸难辩,因忠信而获罪。告诫掌权者辨察忠奸的重要性。借四壁余光战国时期,甘茂受到排挤,想利用苏秦替自己游说秦王,又怕苏秦不干,就问苏秦:“先生听说过《借四壁余光》的故事吗?”苏秦说:“没听过。“苏秦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一听就知道甘茂要自己帮助他游说秦王,心想:帮助了甘茂对自己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但是苏秦却假装不知道,问甘茂:“那你就给我讲一下这《借四壁余光》的故事吧!“甘茂就讲道:“从前,长江边上住着一群姑娘,她们白天乘船打鱼,晚上聚在一间屋子里做针线活儿,大家共同出灯油。

有一个姑娘家里很贫困,出不起灯油,也常和大家混在一起借光做针线活儿。

其他的姑娘觉得她占了大家的便宜,不合理,就商量把她赶走。

那个穷困的姑娘,看出了大家的意思,决定离开她们。

这个姑娘在临走时对她们说:’我因为拿不出灯油,所以常常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好,让你们都能舒舒服服地做针线活儿。你们何必吝惜这照在四壁上的余光呢?这点余光,不用也就浪费了。你们让我借点光,对你们有什么损害呢?我觉得我对你们还是有些好处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姑娘们一商量,认为她说得对,就留下了她。“苏秦听他把故事讲完以后,就对他说:“我要先帮助你在齐国受到重用,然后再去游说秦王。“后来,甘茂在苏秦的帮助下,果然受到了齐国的重用。

苏秦又去游说秦王:“甘茂,是位贤才,对秦国的内情、山川险阻了如指掌。他如果凭借齐国的势力,联合韩国、魏国,回过头来算计秦国,这是对秦国最大的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秦给秦王出了个主意,秦王就任命甘茂为秦国的上卿官职,安排他留住在齐国。

有益于人而又无害于己的事情,值得去做。林回弃璧春秋时期,由于鲁国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孔子两次被驱逐出鲁国。

他就到宋国去游说宋国的君王,但是却无意中得罪了宋国的大司马桓魁。桓魁对他的礼、诗等等都很反对,但是宋王却十分欣赏,这使桓魁恼羞成怒,经常想尽办法羞辱他,有一次,他在一棵大树下给弟子讲学。他听说桓魁要暗杀他,于是急忙带领着自己的弟子逃离了宋国。

在他离开后,桓魃派兵赶来杀他。见他已经离开了宋国,桓魃一气之下就把那棵大树砍掉。

孔子又逃到了卫国,见到卫国一片荒凉的情景,于是就上书卫王,给卫国百姓做点事情,但是却被朝中的权势陷害,在匡地被拘捕起来,后来设法跑掉了,再也不去卫国做官了。

他到陈国、蔡国,被围困了七天七夜,断炊绝粮,他和他的弟子们几乎都被饿死。

孔子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早有准备,并无怨言。但是让他很不理解的是在经历磨难时,竟然无人相救,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让他感到寒心。

当时,子桑户、孟之反、子琴张三个人是好朋友,被称为”莫逆之交。”孔子想他们一定深知交友之道,于是他就问子桑户:“我经历一系列磨难时,发现亲友们都越来越疏远我,弟子们离我而去的也越来越多,这是什么道理呢?”子桑户说:“仲尼先生,您难道没有听说过假国灭亡的时候,人们逃亡的情形吗?”于是就讲了”林周弃璧“的故事:

贤士林回放弃价值千金的玉璧,背起初生的婴儿急忙逃跑。

有人问他说:“你是为了钱吗?初生的婴儿很不值钱。你是为了减轻拖累才放弃玉璧吗?初生的婴儿是个大累赘啊。可是你放弃价值千金的玉璧,却背着初生的婴儿逃跑,这是为什么呢?”林回说:“那玉璧只是和我的钱财有关,这个初生婴儿与我是骨肉亲情相关啊!“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酒。交友应该重视情义,势力之交、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猪代牛耕从前,有一个叫商於子的人,他家里很贫穷。

春天到了,家家都在争夺农时,抓紧时间开犁耕田播种,盼望秋天获得个好收成。

商於子的左邻右舍,有的用牛耕田,有的用马耕田,最次的也用驴耕田。他也很想像邻居那样去耕地,好等到秋天有些收成,也就不用再挨饿了,可是他家没有牛,也没有马、驴这些牲口,唯一的牲口就是家里养的那头肥猪。

他决定就牵出这头大猪代替牛去耕田。可是大猪死活不肯上套,他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大猪套上,可是刚刚套上,大猪就挣脱了。他又千方百计想把猪套上,可是每次都是刚刚套上,就被大猪挣脱了。这样反反复复,不知经过了多少次,整整一天都在家里给猪上套了,也没有耕出一垄地。

商於子气得坐在地头上休息,大猪也累得躺在旁边呼哧呼哧地喘着气。

这时候,有位宁毋先生带领学生从他身旁经过。宁毋先生看见商於子垂头丧气的样子,就问道:“先生,您为什么这样不高兴?”商於子指着大猪回答说:“我想用猪代替牛耕田,谁知道这头牲畜不听使唤,套上去就挣脱了,害得我一整天也没耕一垄田,能不让人生气吗?”宁毋先生就责备他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耕田应当用牛,因为它力气大,能拉犁起土,它的蹄子坚硬,不怕陷在烂泥里。猪再大它也不如牛力气大!并且它的蹄子一到泥里就陷进去了,怎么能耕地呢?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商於子一听,更加生气了,扭过头去,没有回答。

宁毋先生说:“《诗经》里不是说过吗,’乃造其曹,执豕于牢‘,这是告诉同伴,应该把猪从圈里抓出来,杀了当菜肴。这才是猪的用处,可是你现在让猪代替牛耕田,不是把事情搞颠倒了吗?我可怜你才告诉你,你反而生气不答理我,这是为什么呢?”商於子说:“你认为我搞颠倒了,我还认为你搞颠倒了呢?我难道不知道耕田必须用牛,就好像治理老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吗?用猪代替牛,虽耕不成田,害处还不大;但是,用坏人代替贤人治理老百姓,天下就会遭殃,害处极大。你为什么不用责怪我的道理去责怪治理老百姓的人呢?”宁毋先生回过头去,对他的学生们说:“这个人大概是个怀有满腔激愤的人啊!“当权者应该警惕任用坏人,坑害百姓的社会现象。赵云拒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各据一地。

当时的一位代表人物刘备虎居荆州,养精蓄锐,后来听了军师庞统的话挥师西川。

一年以后就把西川攻下了,心里非常高兴。

这天,刘备上殿,将手下所有文官武将全部升官封赏,君臣一片欢喜。可是觉得这些赏赐还不足以表达众将的功劳,于是就说:“孤欲把城中有名的大宅分赏给尔众将,尔等以为如何?”众谋士、武将都觉得这个赏赐很合理,齐声答到:“谢主公赏赐!“刘备看到众人都同意,就准备拟令,这时候突然有一位武将出殿对刘备说道:“来将以为不可,还请主公收回诚命!“刘备定眼一看,原来是虎威将军赵云,便问:“子龙有什么见解,不妨说出来。“赵云便说:“益州人民屡遭战火,主公刚得到西川,民心还没有稳定,今当把民宅归还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民心方服,不可夺掉他们的财产以为私赏,还请主公鳜察!“刘备听到赵云的话以后,非常高兴,说:“子龙不但一身是胆,而且还能够体谅百姓的困难。孤错了,好,现在就把民宅归还给百姓。“当权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可以因为为老百姓做了点事情,就拿老百姓的东西作为赏赐。为百姓做贡献,那是当权者应该做的。国有三不祥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看作不祥之物。

有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刚爬上山头后,他手持弓箭,去寻找猎物。突然一阵狂啸,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吓了齐景公一大跳,一伙人跌跌爬爬地扶着齐景公逃到山沟里。

他们在山沟里没走几步,又见一条水桶粗的青皮蟒蛇盘在岩石上,恶狠狠地不断朝他们吐着毒芯。

一天打猎受了两次惊吓,齐景公感到非常扫兴,什么也没有捕捉到,就惊魂未定地返回了。回到宫中,齐景公急忙把晏子叫来问道:“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看来下次外出还需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啊!“晏子回答说:“出门选择吉日纯粹是虚妄之言,大王不要被蒙骗了。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猛虎、毒蛇都不算在内。“景公问道:“是哪三不详?”晏子回答道:“一是国家有了贤明的人材,而大王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大王知道了有的德才兼备的人,也不愿录用;三是大王虽然录用了贤明的人才却不肯信任他们。所谓不祥尽在于此,至于今天上山见虎,那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那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同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样之兆呢?”齐景公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在晏子的辅佐下,齐国的朝政有了很大的起色。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善于发现、使用和信任人才,甚至糟踏人才,这对国家的损害是无法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