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血路
1538100000016

第16章

熊克武跟父亲闹了别扭,起因是他想出国留学。

读了税钟麟寄来的书报,熊克武再也坐不住了。当今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热血男儿岂能窝在这个小地方,苟且偷安,终老一生。看看人家邹容,也是四川人,跟自己的年纪差不多大,却十六岁就留学日本,写出了惊世骇俗的《革命军》: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真是一部旷世奇书啊!字字如鼓点,句句似钢鞭。中国有此书,何愁睡狮不醒;中国有此人,何患鞑虏不灭!

还有那位名叫孙逸仙的医学博士,“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前就组织社团,鼓吹革命。他亲手草拟的《檀香山兴中会章程》,简直就是一篇讨贼檄文: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撅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

十年间,孙逸仙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相号召,先后发动了“乙未广州之役”和“庚子惠州之役”。两次暴动虽然最终惨遭失败,但他以个人的真诚坚韧与百折不挠,把革命的火种遍播中华大地,感召了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唤醒了国人沉睡的灵魂。

如今,革命党人的大本营已转至日本。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以留学的名义云集于此,办刊、集会、演讲,宣传革命主张,探讨强国方略,学习现代科技……这才是青年一代应有的生活啊!欲伏虎不畏钻老林,将擒龙何惧临深渊。既然有志于投身革命,别说是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即便是赴汤蹈火,也当义无反顾。

听了熊克武一番激昂慷慨的说词,熊宝周大为恼火:“开口闭口喊‘革命’,你要‘革’谁的‘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天大的事情,是你几个小毛孩干得了的吗?恐怕没能革到人家的命,先把自己的小命给搭上了。啥子邹容,啥子孙逸仙,简直就是两个疯子!当年的‘太平天国’,近年的‘义和团’,闹得还不算凶吗?结果又怎么样呢?从古到今,哪个犯上作乱的人会有好下场?我熊宝周活了半辈子,啥子事情没见过。就凭你一群乌合之众,也想跟拥兵百万的朝廷交锋,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何况你已是有家有室的人了,怎么能够屁股一拍,一走了之呢?就是不在乎你老子,也该为南心想想啊。你的死活不要紧,家里人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熊克武满脸涨得通红,眼泪都快下来了。本来跟但懋辛已经约好,开春就要动身的。可目前父亲这态度,要他心甘情愿掏出一大笔钱来供自己留学,显然已是不太可能。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倔犟的熊克武不可能就这么服软认输。实在不行,那就先到成都找份工作,一边积攒学费,一边补习日文。总而言之,家里他是一天也不想多待了。

主意拿定后,熊克武心中有了底气。起身向父亲深深地鞠了个躬,一字一顿地说:“父亲大人,自古忠孝难两全,你就当是没有生养我这个不肖之子吧。你也为孩儿的前程想想,困在这里,孩儿能有多大出息?至于南心,她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相信她会理解我、支持我的。倒是你老人家,好歹也算个读书之人,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一番话说得熊宝周无言以对。仔细想想,儿子的话也不无道理。常言道:人不出门身不贵。万一他小子福大命大,真让他闯出一番事业来,未尝不是熊氏家族的荣耀。只是他这一“革命”,跟官府结起怨来,家里的日子恐怕是难得安宁了。

一直坐在一旁沉默不语的熊治宜也被熊克武说动了。他把衔在嘴里的水烟袋移开,抬起头来,看了看熊克武父子俩,开口说道:“大哥啊,难得锦帆有这样的志向,依我看呀,既然他去意已决,你和我也留他不住。不如成全他这份心愿,让他出去见识见识也好。好男儿志在四方嘛。”

熊宝周显得有些为难:“我就是想让他去,也付不起这笔钱呀。家里的那一点积蓄都花在他两兄弟的婚事上了。”

熊治宜摆了摆手说:“学费不成问题。我的缫丝厂每年有几百两银子的进账,足够应付。”

熊宝周仍然迟疑不决:“这个……”

熊治宜果断地说:“别再说了,这笔银子不用你还。我常年在外奔走,革命党的事也听说过一些。如果年轻二十岁,我也可能做革命党。这笔钱就算作我对革命的捐赠吧。”

熊克武喜出望外,一把搂住熊治宜,感激万分地说:“谢谢我最最伟大的三叔!请你放心,革命成功后,侄儿不仅会连本带利地还你,还要接你二老去周游世界。”

熊宝周笑着说:“还周游世界?你小子能活着回来,老子就要烧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