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15580800000040

第40章 永不消逝的禁忌

益阳地处洞庭湖之南,资江尾闾,与湘、沅、澧及长江相通,因而得水路之便舟楫之利,形成资江下游最大的港口。大量船舶汇集益阳,造就了众多的船埠码头。

益阳港口的船埠码头,大致分为本帮与外帮。本帮分为大河埠和小河埠,俗称益帮。大河埠是益阳城区的船帮,主要跑洞庭和长江为主的大江大河;小河埠是城外及桃江一带主要跑资江中游及各溪的船帮。外帮是指安化、新化和邵阳一带的船帮。安化称安帮,邵阳、新化及资江上游的船帮称为宝帮。此外,外帮还有苏、浙、皖、赣、鄂五省船帮及四川的船帮,因规模较小,零星进出,无法与资江流域的上述三家相比。有趣的是,宝、安、益三家在益阳码头常因利益互相竞争,纠葛不断,轻则口角爆粗,重则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可一到汉口洪埠码头,哪怕是昔日的冤家,也会相逢一笑泯千仇,抱团关照,互携互持,常常成为市井百姓茶余饭后的一大谈资。

行船走江湖,令驾船人多有顾忌和敬畏。江湖险恶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风浪险滩和礁石旋涡,还有兵匪的袭扰和江湖帮规的约束。各个船帮为求消灾弭难,自发圈帮结派,自立门户,自存自卫。益阳帮大约始于清朝中期,是控制船民的地域组织。“船护船帮,客护客帮”,船民为各自的船帮立旗为界,占据码头。大凡入帮者要缴纳帮金,船小的交米几斗,船大的交米几石。每年六月初六是“杨泗节”,这一天船民要举行聚餐会,一为祭祀杨泗将军,二为集中议事,是水上船民的一大习俗。

各船帮信奉的神灵不少,在资江流域,驾船人主要敬奉魏公菩萨。每次行船起锚,人们在船的鸡公头(一种船用的抛锚工具)上放一挂鞭炮,杀一只大公鸡以敬魏公。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是传说中魏公菩萨的生日。这一天,船民大多放下手中的活计到魏公庙里去烧香。闯洞庭的驾船人,对洞庭王爷的祭拜也很勤,凡是船经洞庭庙之处,一有机会,船老大都要湾船亲自进庙朝拜。

三面朝水一面朝天,行船的日月里驾船人由此生出许多的禁忌和规矩来。比如,开船敬老爷(指菩萨),上船绕船头,说话避禁忌,吃饭分等级,睡觉分高低等等,事事时时都要小心,可谓遍地有神灵。

从邵阳发船到益阳,船东要买只大红鸡冠的雄鸡,在船头杀了敬洞庭王爷和魏公菩萨。船头用火缸点上香火、蜡烛,酒盅里斟满酒,点响一挂千子鞭后,船主一边杀鸡,一边口念“神灵保佑,开船庆吉”之类的祝语,然后,提上开割的公鸡,从船头绕到船尾,淋放鲜血以避邪。不过那些跑汉口的大船是在船头挂一大铜锣,等司锣船工的锣声一响,即燃放鞭炮,开始相关的议程。

开船第一餐是打牙祭。桌上,船主和船工共坐,每人半斤猪肉,两片白干子,二到四两谷酒,几样时令蔬菜。虽喝酒吃肉,但言行拘谨。打牙祭要说成开牙祭,避讳船簰被打散。吃菜时,第一筷子夹荤菜不要说话,但要鼓起眼睛看准,夹到精肉、肥肉或骨头,都要吃进嘴里,不能吐掉。只有夹到第二筷子时,才可以随意说话,复还常态。若是吃鸡,鸡菌子归船主,以示贺船主的财喜;鸡腿归船主儿子,表示尊敬小主人;鸡头是撑头篙的师傅吃的,表示可以抬头走顺风;鸡屁股喊“跷子”,是给舵工吃的,寓意船舵掌的好;鸡翅膀归纤缆师傅,表示拉纤船行如飞;鸡脚是扯纤的最后吃的,寓意行船快捷。吃饭时,头一碗有讲究。盛饭只能装一瓢,要从中间装起,不能起锅巴。开船牙祭要吃个酒醉饭饱。把碗唤作“转转钱”,拿筷子喊作“拿篙子”,喊调羹为“鸭婆子”,把饭瓢喊作“抓耙子”。清一色的行话,不经道破的话,外人很难听懂,这也许就是资水船簰文化的一大特色!

起居和行动船上也很有讲究。夜晚睡觉,老板娘要睡在舵仓里面;煮饭的船工睡在高板上,背纤的纤夫被叫做“搭耙子”,通常睡在腰板的火仓前面。

若有人上船,不能走船头,船边搭起跳板,从腰间上船来。船家更是忌讳女人从船头上船的,对女性的歧视,在资水船家身上,一样都没有打折扣的。

船上有“九板”、“三索”、“三个半眼不见天”。这些船用工具起名都有讲究,担心忌讳。“舵筒板”,因忌讳改成“水井板”,“切菜板”改成“好吃板”。钉风篷布的“钉篷索”,因钉子犯被礁石搁浅的讳,改成“千斤索”。拉纤的缆子,因“缆”与“烂”同音,就叫成“拉纤索”。

船家对船“沉”非常忌讳,因而对湘方言里与“沉”谐音的字,皆换名称呼。如喊“程”、“陈”、“龙”三姓,一律改成浮老板、浮爹。称“成”姓为“常”。船上用的绳子,湘北口音与“沉”相似,故叫做“索子”。

行船要观看天气、风向、水势。对老天爷,驾船人也是要常敬常拜的。祈求老天爷大风化小风,大浪变小浪。每年起风暴的日子,船家是牢记不忘的。比如“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六月初一动一流,七十二个风暴到秋头”,还有“闹秋”的寓意是必多风暴。这些民谚和掌故,让这些行走江湖的船家背得滚瓜烂熟,稔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