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8岁前应该体验的18种经历
15591100000012

第12章 认认真真读几本书(1)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读书来完成的。书从内到外震撼我们的心灵,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到达一个目前尚不能达到的彼岸世界。通过读书我们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可见,认真读书的作用非同一般。

请思考一下:

我们有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一本书的经历?在知识的海洋中,就是要汲取营养,书中的智慧是我们青少年成长必备的营养素。当我们拿到一本好书之后,要认真地阅读,仔细地揣摩作者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精华的思想,使之成为自己成长所需的养分。如果为了贪图阅读的数量囫囵吞枣般对待一本值得仔细品味的好书,即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敷衍。要想真正从读书中受益,就要先学会选择好书,其次,学会读书的方法。选择一本好书认认真真地读,这样才能使一本书充分发挥它的功用。

认真读书才能有所收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泉源。一个人无论是想提高自己的智慧,还是想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理论的基础,都需要通过认真读书来获得。

读书是人们通向成功之路的必然通道,在这条道路中总有一些有魔力的按钮,按下去就可以放出我们内在的力量,那是我们拥有的巨大资源。这些资源一经开发,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成功。

伟人毛泽东认为,青年时代正是“修学储能”的时期,要认真读书,力求“积文成学”。读万卷书方能行万里路,每一个立志将来成为一名有用人才的青少年都要认真读书。

一位英雄少年非常喜欢读书,他最喜欢的礼物是书,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书。读书给他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提高了思想的境界陶冶了情操。认真、仔细地读书,使他增长了知识和智慧,开阔了眼界。在书的帮助下,他不断成长、进步。他是我们现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半个多世纪以前,在云南的某个乡村茅舍里,西南联大的金岳霖教授和他的几个研究生静静地围坐一圈,每人各拿着休谟的一本英文原版的《人性论》,他们轮流诵读,然后大家逐句分析讨论甚至是辩驳,老师则在闭目静听,时而进行点拨。他们的脸上丝毫没有深陷战争的恐惧和不安,完全沉浸在了书的世界。

金岳霖教授对他的学生说:“一个人活一辈子,可能会读很多的书,也可能读不了几本书,可以对这本书感兴趣,也可以对那本书感兴趣,但无论如何,你这一辈子,总得认认真真地、一字一句地读两三本书。”

在这个繁忙的社会里,能空闲下来认真读几页书仿佛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对于我们广大的青少年朋友来说,日常课业的繁重,使得我们对于读书有种恐惧。空闲时间,我们大部分人会选择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视来消磨时间。但是,青少年朋友如果真的想做一件既能体会到乐趣,又能增长知识的事情的话,只有通过认真地读书来达到这一目的。

青少年朋友,如果我们曾经认真读过一本书,就会有这样的体会:认真读书,可以获得沁人心智的读书之乐,而不只是一时浅薄的俗趣;认真地阅读,能逐渐超越过去的自我,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自己面前重新打开了一扇天窗,发现原来陌生而高不可攀的事物渐渐明朗起来,这就是提高。

因为无论是重要的思想或是知识和理论基础,都存在于一本本好书里面。作者经过一个个认真反复地思考、想象和写作的过程,又经过了一个将成熟的思想变为文字的神奇转换,一本凝聚着作者人生经验、心灵感受或者是高超思想的作品面世了。作为青少年,唯有认真阅读,才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才会吸收书中精髓的部分。同样,也只有经过一个认真的心智活动过程,我们的智能才能有所提高,才能获得持久的进步。

面对一杯好茶,一饮而尽的作法不仅不能体会茶的清香,还会增添品茶人的失望。同样,当我们面对一本好书的时候,囫囵吞枣地阅读不仅体会不到书中的寓意,也辜负了作者的苦心,更可以看成是浪费时间的一种表现。

青少年朋友,如果我们没有认真读书的习惯,那就从现在开始吧!请开动自己的脑筋,认真地思考一下,选出一本基本的、重要的书,把这本书认认真真、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上多遍。此外,不仅仅从读书的次数上,从语言到情节,从论据到论点,从思想到文采,从思维方式到行文风格上,力求彻底了解作者的思想。如果真能这样做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书读得越认真仔细,分析得越透彻,就越能接近作者的整个精神世界,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这是因为,作者与自己之间,无论是思想和观点,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都是有很多差别的。

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别人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跟作者进行思想地交流,想方设法地去理解作品,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这也是提高自己欣赏水平和智力水准的重要过程。

众所周知,做任何一件事,最为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习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用终生。关于读书,首要的价值当然是培养一个好的读书习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当我们终于能够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完整地读完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们就可以精读一些重要作品了。有了这个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的读书生活就开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但是,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认真地读一本书的价值不止读书这么简单。要知道,当自己终于完完整整、善始善终地做成了一件事,而且这件事看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情况下,会我们就为自己的毅力埋下了自信的种子,同时,在做事的方法上也积累了经验。

青少年朋友,我们有了毅力和信心,再加上不断改进的方法和日益丰富的经验,请问,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呢?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论在何种环境下,不管目标多么遥远,只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并能持之以恒、坚定地走下去,胜利的“果实”就一定会向我们频频招手。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在现代社会,读书的人不少,但会读书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读书只是局限在无目的地消遣的层次上,而不是为了运用书中的知识。有一种鼓励大家读书的说法叫做“开卷有益”,但事实上,若是选择没有思考的“开卷”,未必就会有理想的读书效果。不假思索的读书方式可以用来消遣,但是,读书真正的功用还是在于读书时认真地思考。

纵观我们所读的书、所学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的部分,才会发挥其效用。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原本是为思考而读书,书是启发我们进行思考的媒介。否则,读书的功用也只是局限于消磨时间上罢了。

古代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某伯乐善于相千里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继承父业,倾其所有教授他,让他熟读马经。有一天,为了检验儿子学习成果,伯乐决定叫他去寻找千里马。一年后,儿子回来了,并带回了一只蛤膜。正当伯乐百思不得其解时,他高兴地对伯乐说:“父亲,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这只‘隆额突目、脊骨曲缩,能叫善跳’的家伙,这肯定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伯乐见状顿时泄了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被很多人看做是读书的座右铭,读书的功用在这句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自己思考的加入,读书可能还真是一桩害人的事。

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只会读书、遇事奉行教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这种食古不化的代表。赵括熟读兵书,在战场上死搬兵书教条,结果长平一战大败,40万赵国大军全部被秦国名将白起坑杀,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落。

由此可见,博览群书虽然难得,但是如果不开动脑筋思考,就如同人吃饭一样,只贪图腹欲,就不会品出其中的滋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青少年朋友,认真思考,是读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如古人所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为了数量不加思考的读书方式是不可取的。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就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他在十几岁读书时有问题不明白,想了几十年,在思路上遇到种种障碍,仍然要顺着思路前进,在几十年后终于得到了解答,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当面对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就会穷追不舍,咬住不放,哪怕时间一去就是几十年。巴金这样总结自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越过种种的障碍,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进,很自然地得到了应有的结论。”

我们要学习巴金先生这种爱思考的读书方式,才能在读书中得到更丰厚的回报。《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也是在强调思考对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有思,才会所得,缺少思考那就一无所获了。

另外,经常做笔记,也是促进思考、促进消化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学者、伟人也都有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要看书,就必须要认真思考和消化,并且要动笔做读书笔记。

毛泽东就有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以他读过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为例,仅十多万字的书,就有眉批和提纲,密密麻麻多达12000字。书中比较精辟重要的内容,更是用浓圈密点地标注出来。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的认真刻苦和独立思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