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010

第10章 中国画名词术语篇(8)

【点簇】又名“点厾”、“点垛”,中国画技法之一,多用于写意花卉。厾是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点厾即不用钩勒,下笔成形。其法是笔锋到笔根蘸墨或颜色,且笔腹含水量较多,笔上有浓淡深浅变化,然后大笔点写,使得笔笔之中都有色墨层次变化的效果。方薰《山静居画论》:“世以画疏果花草,随手点簇者,谓之写意。”“工细点簇,画法虽殊,物理一也。”“写点簇花卉,设色难于水墨。”“虽设色点簇,以墨点心钩叶,自具妙理。”这样的写意画法多一气呵成,不须先用木炭起稿,“点簇写意,可不用朽。”方薰认为“点簇画始于唐韦偃。偃常以逸笔点簇鞍马人物、山水云烟,千变万态,或腾或倚,或翘或跂。其小者头一点,尾一抹而已”。

后来用于花鸟,《山静居画论》评曰:“点簇花果,石田每用复笔,青藤一笔出之。石田多蕴蓄之致,青藤擅跌荡之趣”,并称赞恽寿平“点簇妙入精微”、石舜举画草虫“皆点簇为之,物物逼肖”。(任大庆)

【点厾】见“点簇”条。

【渲染】中国画技法之一。用水墨或颜色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添质感和体积感。在山水画中,渲染是大面积地使用湿笔,是在钩勒、皴擦后的一道工序,使原先干笔皴擦的山石显得淹润深厚、水墨华滋。王翚《清晖画跋》:“渲染有阴阳之辨。”张庚《国朝画征续录》:“湿笔渲染费功。”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重色渲染,则掩其笔意。”

恽寿平《南田画跋》说唐寅“全用渲染洗其钩斫,故焕然神明,当使南宋诸公皆拜床下”。在花鸟画中,渲染是紧接着钩线后的主要技法,《芥子园画传》:“菊之设色多端,赋形不一,非钩勒渲染交善,不能写肖也。”人物画中大多以笔墨钩勒为主,渲染为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试观古人所作人物,但落落数笔钩勒,绝不施渲染。”“学者当先求之笔墨之道,而渲染点缀之事后焉。”(任大庆)

【渲淡】中国画技法之一。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渲淡之法用于山水画中添加层次、增强韵味。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解释说:“用墨之法,古人未尝不载,画家所谓点、染、皴、擦四则而已。

此外又有渲淡、积墨之法。墨色之中分为六彩。

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渲淡者,山之大势皴完而墨彩不显,气韵未足,则用淡墨轻笔,重叠搜之,使笔干墨枯,仍以轻笔擦之,所谓无墨求染。”(任大庆)

【烘托】又名烘染,中国画技法之一。以水墨或颜色加在物象外轮廓的周围,使之获得更为清晰鲜明的效果。画雪景、月色等经常使用。白描人物、花卉中,也有采用烘托法使物象更突出的。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以皴染烘托而成,所以分出阴阳,立见凹凸。”(任大庆)

【烘染】见“烘托”条。

【笔锋】笔锋一般是指毛笔尖的锋芒,亦有指书画中的运笔收尾。清代唐岱《绘事发微·笔法》:“锋者,笔尖之锋芒,能用笔锋,则落笔圆浑不板,否则纯用笔根,或刻或偏,专以扁笔取力,便至妄生圭角。”笪重光《画筌》:“笔有中峰侧峰之异用,更有着意无意之相成。”(任大庆)

【中锋】一名正锋,书法、绘画中的一种笔法。锋指笔尖,中锋是指在行笔时将笔杆垂直,笔尖保持在墨线中间,这样藏锋不露的用笔挺拔流畅、浑厚有力,体现着一种绵里藏针的力量,可为骨法用笔。清代龚贤《柴丈画说·笔法》:“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又曰:“中锋锋乃藏,藏锋笔乃圆,笔圆气乃厚,此点叶之要诀也。”唐岱《绘事发微·笔法》:“其笔须用中锋。中锋之说,非谓把笔端正也。”钱杜《松壶画忆》:“作书贵中锋,作画亦然。云林折带皴皆中锋也。惟至明之启祯间侧锋盛行,盖易于取姿而古法全失矣。”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用笔以中锋沉着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着取其定也。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所谓活泼者,乃静中发动,意到神行之谓耳,岂轻滑浮躁,笔不入纸者哉?”(任大庆)

【侧锋】书法、绘画中的一种笔法。侧锋是指在行笔时将笔杆与纸面倾斜,笔锋在墨线的一侧,使得笔画一边光滑,一边毛涩。笔尖的一侧有切削感,而笔腹的一侧有飞白效果。在山水画中,侧锋有松灵秀逸之感,多用于山石的皴擦。在花鸟画中,侧锋多用于点叶,显得粗壮而毛齿。清代华翼纶《画说》:“北苑用笔稍纵而云林纯用侧笔,此以知作画尚偏笔也。偏非横卧、欹邪之谓,乃是着意于笔尖,用力在毫末,使笔尖利若鋩刃。竖则锋常在左边,横则锋常在上面,此之谓以笔用墨,投之无不如志,难以言语形容。若用正锋,非卧如死蚓,即秃如荒僧,且条条如描花样,有何趣味?

善悟者但观北海之字即知画矣。”戴以恒《醉苏斋画诀》:“由浓渐淡要记得,皴笔笔势须要侧。笔笔相离要用力,将笔竖直用不得。若笔竖直便无力,一条一条芽豆式。初学皴山与皴石,总用中锋最恶劣。”关于用侧锋之特点,黄宾虹认为“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黄宾虹画语录》载:“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任大庆)

【偏锋】书法、绘画中的一种笔法,与侧锋相近。行笔时,接触纸面的笔毫的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相垂直,笔锋在笔画的一侧,主要用于写意花鸟以及山水画中树石的皴擦。在人物画中,偏锋线条显得残破扁薄,常被视为病笔。(任大庆)

【顺锋】书法、绘画中的一种笔法。从行笔顺序看,笔腹在先,笔尖在后。顺锋运笔圆润流畅,钩云、画水常以顺锋拖笔运行。(任大庆)

【逆锋】书法、绘画中的一种笔法。从行笔顺序看,笔尖在先,笔腹在后。逆锋推进中,笔尖受阻力容易散开,常常形成飞白,产生古朴老辣的效果。逆锋写枝干、巨石有苍茫之感。(任大庆)

【藏锋】书法、绘画中的一种笔法。藏锋运笔方式同中锋,但起笔时笔锋痕迹被覆盖在笔画中,收笔时则“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清代龚贤《柴丈画说·笔法》:“中锋乃藏,藏锋乃古。”又曰:“中锋锋乃藏,藏锋笔乃圆,笔圆气乃厚。”(任大庆)

【露锋】书法、绘画中的一种笔法。露锋运笔时须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拔劲健,如画兰竹叶皆用此法。出锋的方向影响画面的“势”,能加强画意的联系和呼应,显得飘逸灵动。(任大庆)

【湿笔】一名润笔,指笔中含有较多水份。

湿笔作画兴于唐代,杜甫有“元气淋漓幛犹湿”之句。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评张璪作画“毫飞墨喷”,完成后“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

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主张画中须有湿笔:“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南宋梁楷《破墨仙人图》和《李白行吟图》更把湿笔用得纯熟。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古人画山水多湿笔,故云水晕墨章,兴乎唐代,迄宋犹然。”对于湿笔,反对、赞成者皆有,秦祖永《桐阴画诀》:“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着力矣。

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张庚评曰:“盖湿笔难工,干笔易好;湿笔易流于薄,干笔易于见厚;湿笔渲染费功,干笔点曳便捷,此所以争趋之也。由是作者观者,一于耳食,相与侈大矜张,遂盛行于时,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过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白芋桑翁谓作画尚湿笔,近世用渴笔,几成骷髅。似此未免偏论。盖古人云:‘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又何莫非法耶?未可执一端之论。故薄今人,何也?彼尚湿笔者,视渴笔成骷髅;其爱焦笔者,岂不议润笔为臃肿耶?”“物之甘苦各有所长,画之湿干各自为法。”现代黄宾虹认为笔应有枯有湿:“用水在墨更在笔,笔含多水称湿笔,笔含少水称渴笔。湿笔、渴笔,作画时都要用。都是在变化的。先是湿笔,用到后来成渴笔。但湿笔不可成墨猪(指笔画过肥而无力),渴笔不可成枯木。垢道人下笔‘润含春雨,干裂秋风’非一时之功。”(任大庆)

【干笔】一名渴笔、枯笔、焦笔,指笔中含水份较少。干笔作画兴于元代,盛于明清。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迨元季四家,始用干笔。”张庚《图画精意识·画论》:“今之论士夫气者,惟此干笔俭墨当之。”“何谓发于笔者?干笔皴擦力透而光自浮者是也。”秦祖永说干笔“取其易于着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松字诀,惟能用干笔”。又云:“沈(周)、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干笔作画不易画坏,多用于山水皴擦。松年《颐园论画》:“初学作画,不知用干笔,多贪用水,纵画工整,亦有光滑甜熟,无气无力病。”他总结作画有十字诀,其中“干笔重画为皴”,还说“老辣在于用干笔浓墨,气势充壮”。但是,全用干笔易枯易燥,有枯有湿方为至法,张庚《国朝画征录》慨叹说:“余初亦尚干笔,及知干湿互用之方,而年迈气衰,不能复力,深为怅恨。”(任大庆)

【渴笔】一名干笔、枯笔、焦笔。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说画牛毛皴“必要渴笔淡墨”,还详细分析作披麻皴要“趁渴笔拖落阴处”,“至笔将渴,亦用渴笔接连赭色”,这样“前后渴笔,合而为一,则不渴矣”。方薰《山静居画论》讲人物“画法以渴笔皴擦鼻孔眉目”。“徐幼文竹石,渴笔为之,乃墨君之别支也。”孔衍栻《石村画诀》:“古今画家用水渲染,不易之法也,渴笔滃染,古人未辟此境。”“偶以渴笔滃染,似觉别有意趣,脱却俗态。”(任大庆)

【枯笔】一名干笔、渴笔、焦笔,笔中含水量更少。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吴本多枯笔,别自一种米书。”清初徐沁《明画录》说蒋嵩“喜用焦墨枯笔,最入时人之眼”。张庚《国朝画征录》:“明董宗伯合倪黄两家法,则纯以枯笔干墨。”(任大庆)

【焦笔】一名干笔、渴笔、枯笔,笔中含水量最少,呈焦枯之状。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其爱焦笔者,岂不议润笔为臃肿耶!”(任大庆)

【颤笔】一名战笔,指在钩画线条时,手微颤动,用笔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使墨线呈现出生涩多变的特殊效果。唐代李嗣真《后画品》:“孙尚子善为战笔之体,甚有气力,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莫不战动。”作为用笔技巧,颤笔在书法、人物、花鸟、山水中都有应用。《宣和画谱》说李煜“善书画,书作颤笔”,唐希雅“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颤掣三过处,书法存焉”。南唐周文矩画人物喜用颤笔,《宣和画谱》评周文矩“善画,行笔瘦硬战掣,有煜书法”。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评周文矩的战笔“行笔瘦硬战掣,全从后主李煜书法中得来”。李日华《紫桃轩又缀》:“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卫洽之颤笔纹用笔不过虚实转折为法。”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讲山水鬼皮皴用笔是“皴要颤笔”,“鬼皮颤皴,意在绉涩”。在画紫薇七月花时,“颤笔点花,须会挛缩之意”。(任大庆)

【金错刀】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技法,源于南唐后主李煜。《宣和画谱》:“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唐希雅“初学南唐伪主李煜金错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余”。周文矩亦习李煜金错刀法。(参见“颤笔”)(任大庆)

【破笔】残破或笔锋散开的毛笔。破笔的笔毛易散且长短不齐,蘸墨入纸后多有枯湿浓淡的变化,因此破笔有“破墨”之意。清代笪重光《画筌》:“秃锋用衄,破笔用松。”郑燮《板桥题画》:“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人物写意,其松发破笔写起,再用水墨渲染,趁湿少加浓焦墨几笔以醒之,虽三五笔势,望之有千丝万缕之状,意乃超脱。

不可逐笔逐条分丝排絮,意变为工。”他还认为破笔丝毛较为生动,“细披蓑翎,则用破笔”,“水牛用粗笔钩起,再用破笔擦毛”等。另一说是指钩勒山石时,为了打破平整的轮廓线而作的钩皴叫破笔,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如作窠石矾头,先将匡廓用活笔落定,谓之钩。钩取其石之大略而已,尚未有层次破碎处也。再于中间空处,或横或直或斜,以笔划开,谓之破,盖以破其囫囵也。”(任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