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10

第110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90)

【写意画必有意、趣、神】清代邵梅臣《画耕偶录》:“萧条淡漠,是画家极不易到工夫,极不易得境界。萧条则会笔墨之趣,淡漠则得笔墨之神。

写意画必有意,意必有趣,趣必有神。无趣无神则无意,无意何必写为?”写意画必须要能反映出一定的意蕴、妙趣、神韵,指的是画家在描绘客观对象外形之外,还要表达画家自我的思想意志,赋予客观对象以独特的妙趣,表现出对象的内在神韵。(李芹)

【味同嚼蜡】一作“味如嚼蜡”。近代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序》:“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极矣,岂止衰弊,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二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欧美、日本竞胜哉?”此指那些泥古不化的绘画作品如同嚼蜡一般,毫无滋味。(周积寅)

中国画避忌论

【有形病、无形病】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二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释云:“魏晋以来,一般评画都指出优点和缺点,但只就某家、某作品而说的。荆浩提出画有二病——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是总结了绘画创作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不可,应是尚可)。荆浩列举的这些毛病,有的是属于画家没注意‘制度时因’造成的,如花木不时;有属于透视上的不合理,如屋小人大之类,总之,缺点是可以认识和修改的。‘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这样的画是没有办法改的了。有形之病是局部的细节上的缺陷,无形之病涉及神似、形似及笔墨各方面,关系到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是贯穿整个画面上的问题,是无法修改的。无形之病实际上是指画的格调。后世对于画格续有发挥,病的名目更多了,也许是荆浩的影响所致。”(荆琦)

【用笔三病】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予,物状平褊,不能圆混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钩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者也”。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释云:“板,是说运笔的腕力弱,笔力呆钝,缺乏取舍,描画物象没有立体感。刻,是说运笔迟疑,心手不能协调,线条生出棱角。结,是说运笔时,当放不放,当收不收,似乎被什么东西阻碍着,使笔不流畅。综观郭若虚的用笔三病,其产生原因,有的是用笔功夫不到家,像腕弱笔痴等;主要是意不领先,下笔胸无成竹,于是用笔中疑,欲行不行,当散不散,边想边画,钩出的线条就出现了诸种毛病。张彦远提出意存笔先的理论,但对违背这一准则时产生怎样的后果,没有讲。郭若虚论证回答了这个问题,丰富了用笔理论。今天看来,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张曼华)

【三十六病】语出北宋释仲仁《华光梅谱》。

作者认为,梅花取象之法:一丁、二体、三点、四向、五出、六枝、七须、八结、九变、十种、三十六病。其中三十六病,即“枝成指然、落笔再填、停笔作节、起笔不颠、枝无生意、枝无先后、枝老无刺、枝嫩刺连、落花多片、画月取圆、树老花繁、曲枝重叠、花无向背、枝无南北、雪花全露、参差积雪、写景无景、有烟有月、老干墨浓、新枝墨轻、过枝无花、枯枝无藓、挑处卷曲、圈花太圆、阴阳不分、宾主无情、花大如桃、花小如李、弃条写花、当枒起蕊、树轻枝重、花并犯忌、阳花犯少、阴花过取、奴花并生、二本并举。”元吴大素《松斋梅谱》、明王绂《书画传习录》等均有引用。(耿剑)

【作画惟俗病最大】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然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出于浅陋循卑,昧乎格法之大,动作无规,乱推取逸。强务古淡而枯燥,苟从巧密而缠缚。诈伪老笔,本非自然。此谓论笔墨格法气韵之病。”首次在山水画理论中提出俗的问题,并从笔墨、格法、气韵等方面挖掘作画俗病的根源,说明俗病之所以最大的原因是它表现为“画者惟务华媚而体法亏,惟务柔细而神气泯”,是很难根治的气韵之病。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所列的绘画创作之“忌”、“病”等无不与俗沾边。(张曼华)

【画有四病】明代李开先《中麓画品》:“画有四病:一曰僵。笔法无度,不能转运,如僵仆然。

二曰枯。笔如瘁竹槁禾,余烬败稊。三曰浊。如油帽垢衣,昏镜浑水。又如厮役下品,屠宰小夫,其面目须发无复神采之处。四曰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他又云:“画有六要:一曰神笔法。纵横妙理神化。二曰清笔法。简俊莹洁,疏豁虚明。三曰老笔法。如苍藤古柏,峻石屈铁,玉坼缶罅。四曰劲笔法。如强弓巨弩,彍机蹶发。五曰活笔法。笔势飞走,乍徐还疾,悠聚忽散。六曰润笔法。含滋蕴彩,生气霭然”。李开先强调的“神”、“清”、“老”、“劲”、“活”、“润”等“六要”,跟其所谈的“画有四病”其实是互相呼应的。“六要”在先,“四病”在后。有乖于“六要”,必然堕入“四病”。而拯救“四病”的诀窍,正在于“六要”之中。(王嘉)

【同与似者皆病也】清代恽寿平《南田画跋》:“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同,不似求似。同与似者皆病也。”画家作画笔法要有独创性,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相同与相似均是绘画创作的大忌。(陈见东)

【画柳三病】清代龚贤《龚安节先生画诀》:“画柳若胸中存一画柳想,便不成柳矣。何也?干未上而枝已垂,一病也;满身皆小枝,二病也;干不古而枝不弱,三病也。惟胸中先不着画柳想,画成老树,随意钩下数笔,便得之矣。”(万叶)

【板俗之病】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意》卷一论山水:“固泥成法谓之板,硁守规习谓之俗。然俗即板,板即俗也。古人云:‘宁作不通,勿作庸庸。’板俗之病,甚于狂诞。”(王凤珠)

【四不】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哉?后生妄语,其病可数。”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释云:“郭熙批评当时的一些画家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是‘所养之不扩充’,即缺乏宽阔的审美心胸,修养狭窄;第二是‘所览之不淳熟’,即对自然山水缺乏一定的审美观照;第三是‘所经之不众多’,即审美体验不够丰富,或者说审美观照缺乏一定的广度;第四是‘所取之不精粹’,即缺乏取舍和概括的功夫。前三条是针对创作前的准备工作而言的;第四条是针对创作时状态而言的。创作时‘所取之不精粹’的原因是平时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郭熙这里实际是说,如果要达到创作时所取精粹,‘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就必须靠平时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以对艺术创造的热爱和勤奋的精神,去‘饱游饫看’,将奇绝神秀之山水,一一罗列于胸中,才能取舍概括,才能夺取造化,创造出神完意足的作品。”(荆琦)

【二不】清代金农《画竹题记》:“予画竹亦然不趋时流,不干名誉,从篁一枝,出之灵府。”其意是说,画家作画不必趋向当时的名流,也不必求取名声,虽竹篁一枝,却是自己心灵的流露。(王凤珠)

【烟云取秀不可太多,多则散漫无神】南宋李澄叟《画山水诀》:“烟云取秀不可太多,多则散漫无神。”烟云本是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缺少了烟云,画面很难灵动起来。但是物极必反,烟云画得过多,反而会破坏画面的章法,变得弥漫纷乱而缺少神韵。(邵晓峰)

【邪、甜、俗、赖】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明初王绂《书画传习录》云:“有一等人,事不师古,我行我法,信手涂泽,谓符天趣。其下者笔端错杂,妄生枝节,不理阴阳,不辨清浊,皆得以邪概之有一等人,结构粗安,生趣不足,功愈到而格愈卑,是失诸甜惟神明焕发,意态超越,乃能一洗万古甜浊耳。俗之一字,不仅丹华夸目一流,俗则不韵。”将“生趣不足”,“丹华夸目”视为甜、俗的表现特征。

董其昌说:“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陈衎云:‘大痴论画,最忌曰甜。

甜者,秾郁而软熟之谓。凡为俗为腐为板,人皆知之。甜则不但不之忌,而且喜之。自大痴拈出,大是妙谛。’余谓不独书画,一切人事皆不可甜,惟人生晚境宜之。”不过去除甜、俗,并不是要废除鲜艳的色彩。清代沈宗骞说:“丹碧文彩谓之华,亦画道所不废,而我所欲去者,乃是笔墨间一种媚态。”

清代邵梅臣《画耕偶录》:“画法最忌甜,甜则俗,俗则软,俗已难耐,况软耶?”黄宾虹释云:“画有四病,邪、甜、俗、赖是也。邪是用笔不正;甜是画无内在美;俗是意境平凡,格格调不高;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摹仿。”(《黄宾虹画语录》)(张曼华)

【绘宗十二忌】元代饶自然《绘宗十二忌》:“一曰:布置迫塞。凡画山水,必先置绢素于明净之室,伺神闲意定,然后入思。小幅巨轴,随意经营。若障过数幅,壁过十丈,先以竹干引炭煤朽布山势高低,树木大小,楼阁人物,一一位置得所,则立于数十步之外审而观之,自见其可。却将淡墨笔约具取定之式谓之小落笔,然后肆意挥洒,无不得宜。此宋元君般礴睥睨之法,意在笔先之谓。

亦须上下空阔,四傍疏通,庶几潇洒;若充天塞地,满幅画了,便不风致。此第一事也。二曰:远近不分。作山水先要分远近,使高低大小得宜。虽云丈三尺树,寸马分人,特约略耳。若拘此说,假如一尺之山,当作几大人物为是,盖近则坡石树木当大,屋宇人物称之。远则峰峦树木当小,屋宇人物称之。极远不可作人物。墨则远淡近浓,愈远愈淡,不易之论也。三曰:山无气脉。画山于一幅之中,先作定一山为主,却从主山分布起伏,余皆气脉连接,形势映带。如山顶层叠,下必数重脚,方盛得住,凡多山顶而无脚者大谬也,此全景之大义如此,若是透角,不在此限。四曰:水无源流。画泉必从山峡中流出,须上有山数重,则其源高远。

平溪小涧,必见水口;寒滩浅濑,必见跳波,乃活水也。间有画一摺山,便画一派泉,如架上悬巾,绝为可笑。五曰:境无夷险。古人布境不一,有崒嵂者,有平远者,有萦回者,有空阔者,有层叠者,或多林木亭馆者,或多人物船舫者。每遇一图必立一意,若大障巨轴,悉当如之。六曰:路无出入。

山水贯出远近,全在径路分明,径路须要出没:或林下透见而水脉复出,或巨石遮断而山坳渐露。

或隐坡陇以人物点之,或近屋宇以竹树藏之。庶几有不尽之境。七曰:石止一面。各家画石,皴法不一,当随所学一家为法,须要有顶有脚,分棱面为佳。八曰:树少四枝。前代画树有法,大概生崖壁者多缠错枝,生坡陇者多高直。干霄多顶,近水多根。枝干不可止分左右二向,须尚间作正面背面,一枝半枝。叶有单笔夹笔,分荣粹,按四时乃善。九曰:人物伛偻。山水人物各有家数,描画者眉目分明,点凿者笔力苍古。必皆衣冠轩昂,意态闲雅。古作可法,切不可以行者、望者、负荷者、鞭策者,一例作伛偻之状。十曰:楼阁错杂。界画虽末科,然重楼叠阁,方寸之间,向背分明,角连拱接,而不杂乱,合乎规矩绳墨,此为最难。不论江村山坞间作屋宇者,可随处立向,虽不用尺,其制一以界画之法为之。十一曰:滃淡失宜。不论水墨、设色、金碧,即以墨渖滃淡,须要浅深得宜。如晴景当空明,雨景夜景当昏蒙,雪景当稍明,不可与雨雾烟岚相似。青山白云,止当于夏秋景为之。

十二曰:点染无法。谓设色与金碧也。设有轻重,轻者山用螺青,树石用合绿染,为人物不用粉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