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13

第113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93)

【画法最忌甜】清代邵梅臣《画耕偶录》:“画法最忌甜,甜则俗,甜则软,俗已难耐,况软耶?”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也有类似的观点:“陈衎云:‘大痴论画最忌曰甜。甜者浓郁而软熟之谓,凡为俗、为腐、为板,人皆知之,甜则不但不之忌而且喜之。自大痴拈出,大是妙谛。’余谓不独书画,一切人事皆不可甜,惟人生晚境宜之。”《黄宾虹画语录》则指出“甜是画无内在美”。(张曼华谢江岚)

【宁拙勿巧】清代傅山《霜红龛集》卷四《作字示儿孙·附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巧,技巧,技艺。《考工记·总序》云:“材有美,工有巧。”孟子《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巧之极则流于雕饰,雕饰之美,镂金错采而乏自然天趣,最终为不巧。“宁拙毋巧”之“拙”并非真拙,傅山此句之意并不是欣赏行笔之生疏拙劣。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拙”,即是熟后反生之巧,“宁拙毋巧”之“拙”也是这个意思,自然古朴,浑然天成。清·邵梅臣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画耕偶录》中云:“画笔宁拙毋巧,”将“宁拙毋巧”延伸至绘画用笔之中。傅山生于明末清初,正当康熙、乾隆崇尚赵孟頫、董其昌,形成馆阁体书风之时,其“拙丑”之论,针砭时弊。傅山的“宁拙毋巧”之说为清代重倡碑学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张曼华谢江岚)

【求奇求工】清代华翼纶《画说》:“求奇求工,皆画病也,妙处总在无意得之,一着意象,便落第二乘矣。”《俞剑华美术史论集·画论罪言二十一则·求奇求工》评述:“此亦与‘东坡常谓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同意。不知求奇求工乃人之天性,亦是工夫必由之途径,所谓务追险绝绚烂,而后再归于平淡,始无弊端。若下手便求平淡,则将平平无奇,毫无生发,尚何能无意之妙手?”(王凤珠)

【今学画之士,每有躁急求名,求人赞好之病】语出清代松年《颐园论画》并释:“凡事不下苦功,不能精粹于今学画之士,每有躁急求名、求人赞好之病,如此心急自喜,断难肯下苦功,往往画到中途,已暗生退懒之念,此等习气,务宜勇改。”(王凤珠)

【俗眼】诗:“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指见识浅薄者。(周积寅)

【俗笔】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若毫无定见,布树列石,逐块堆砌,扭捏满纸,意味索然,便为俗笔矣。”指平庸的笔;平庸的画。(周积寅)

【画不可有弱笔】语出《黄宾虹论画录·与朱砚英书》并释云:“画不可有弱笔,浮滑轻易,皆是弱病。欲去此病,必须练习骨力。鄙人数十年来,无一日之间断要每日练笔力,而笔笔合乎规矩之中;久而久之,才得超乎规矩之外,成一大家。不失规矩,笔法成功,亦是名家。不知古法,细者用描,粗者用涂用抹,即终身为江湖市井画匠,归于无成,不可不深辨之。”(王嘉)

【落笔四忌】清代张庚《浦山论画》:“至明季方有浙派之目,是派也始于戴进,成于蓝瑛。其失盖有四焉:曰硬,曰板,曰秃,曰拙。”近代林纡《春觉斋论画》释云:“硬非老靠之谓;板非切实之谓;秃非坚挺之谓;拙非荒率之谓。落笔而犯此四忌。

由其胸次拘局,眼光钝滞,学古人不得其精微,但取其易学者,率然落笔,手腕既不甚灵,胸中无书卷,眼中无阅历,往往坐此,无可救药。”(王凤珠)

【用笔最忌妄发笔力】《黄宾虹美术文集》:“用笔最忌妄发笔力,笔锋未着纸,而手已移动,则浮而轻,盖力在外故也。须运力在内,故古人每以臂搁承腕,防移动过于急促。”妄:胡乱、越轨。笔力:书画用笔的力量。(王嘉)

【烟火】清代松年《颐园论画》:“凡作大画而能气势雄浑,愈观愈静,又无烟火粗暴、丑恶霸悍之病,皆心气足精神聚之故耳。”熟食叫烟火,即尘俗的意思。修道人不吃五谷叫“不食人间烟火”。(周积寅)

【霸悍】清代松年《颐园论画》:“凡作大画而能气势雄浑,愈观愈静,又无烟火粗暴、丑恶霸悍之病,皆心气足精神聚之故耳。”又云:“苍老太过,则入霸悍。”指粗暴、强悍的意思。(周积寅)

【昏气】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汨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指画家作画时头脑不清,茫无所主,心思昏昧,心中无一定之意,致使作品神气不清、昏暗不爽。(王宗英)

【惰气】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万事有诀,尽当如是,况于画乎!何以言之?

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故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汨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指画家作画时精神涣散,落笔迟疑不决,致使作品拖沓软懦。郭熙认为,为避免画之惰气,作画时应该凝神聚虑,静以观之,然后落笔,则无往不利。(王宗英)

【尘俗气】北宋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稿·论画》:“侔揣万类,挥翰染素,虽画家一艺,然眸子无鉴裁之精,心胸有尘俗之气,纵极工妙,虽鄙野村陋,不逃明眼,是徒穷思尽心,适足以资世之话靶,不若不画之为愈。”指世俗的平庸气。与“山林气”相对应,是绘画极力避免的一种弊病。(王宗英)

【画忌六气】①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②关和璋注评清代松年《颐园论画》按:“画忌六气:一俗气(即市气);二火气;三滞气;四媚气;五野气;六匠气。”(王凤珠)

【俗气】元代柯九思《丹邱题跋》:“设色无一点俗气。”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此指平庸、庸俗,格调不高。(周积寅)

【匠气】清代孔衍栻《石村画诀·避俗》:“画中人物、房廊、舟楫之类,易流于匠气,独出己意写之,匠气自除。”匠:木工,木匠,匠人。匠人一般以同一绳墨规矩闭门造车,千手雷同。画家若如此作画,则毫无己意,必生匠气。匠气与俗气埒。(周积寅)

【火气】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清代蒋骥《传神秘要》:“颜色不纯熟及用粉太重,便多火气,故用矾纸画略好,用生纸画为难也。前论用淡墨先笼,若画眶小者,此法亦不可用。欲除火气,须多临古人笔墨。”清代邵梅臣《画耕偶录》:“世人论作书作画,以脱火气为上乘,夫人处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所谓脱火气,非学问不能。”指画上之妄躁而缺乏平淡静穆之气。用笔往往“锋芒太露”而不协调,用色往往因大红大绿使用不纯熟而刺人耳目。(周积寅)

【草气】见“画忌六气”条。

【闺阁气】见“画忌六气”条。

【蹴黑气】见“画忌六气”条。

【滞气】清代王概等《芥子园画传·画学浅说·去俗》:“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滞则不生。”滞气,指笔墨呆板凝滞,没有生气。(周积寅)

【媚气】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四媚气。”即甜软苗条,过于修饰。(周积寅)

【野气】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画忌六气五野气。”野气,即粗率有过,不甚文雅。(周积寅)

【伧夫气】清代王原祁《雨窗漫笔》:“古来作家相见,彼此合法,稍无言外意,便云有伧夫气。”犹言鄙夫粗野之气。(周积寅)

【习气】清代王原祁《雨窗漫笔》:“明末画中有习气。恶派以浙派为最。至吴门、云间,大家如文、沈,宗匠如董,赝本溷淆,以讹传讹,竟成流弊。

广陵、白下,其恶习与浙派无异。有志笔墨者,切须戒之。”指逐渐形成的坏习惯或坏风气。伍蠡甫云:“所谓‘习气’,就是株守宗派、程序,以代替生命的把握和表现,从而笔笔皆死,何来灵气?”(《名画家论》)明代,随着分宗别派的风气兴起以及对古代传统的强调,末流画家们对古人及大家们的模仿也相当普遍,张庚对董其昌的追随者食古不化的批评,方薰对“四王”后学习气的不满,戴熙则为沈周、董其昌的名声为传摹者所毁而遗憾,等等,他们都认识到当时画派末流的跟风习气之弊端。清代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也对习气之误人有着清醒的认识:“元季四大家,浙人居三,惟倪为江南无锡人。又有赵吴兴为一代冠冕。至国朝四王恽吴皆属江南,吾浙无一人可与抗衡。甚矣,习气之误人不浅也。”(张曼华)

【嫩气】清代松年《颐园论画》:“初学则有嫩气,久久则苍老。苍老太过,则入霸悍。必须由苍老渐入于嫩,似不能画者,却处处到家,斯为上品。”指绘画初学者在画面上呈现出的稚嫩生涩之态。(王宗英)

【脂粉气】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士夫气磊落大方,名士气英华秀发,山林气静穆渊深,此三者为正格。其中寓名贵气、烟霞气、忠义气、奇气、古气,皆贵也。若涉浮躁、烟火、脂粉皆尘俗气,病之深者也。必痛服对症之药,以清其心,心清则气清矣。更有稚气、衰气、霸气,三种之内,稚气犹有取焉。又边地之人多野气,释子多蔬笋气,虽难厚非,终是变格。匠气之画,更不在论列。”是指绘画由于过度雕琢粉饰而过于浓艳、纤细、柔弱。(王宗英)

【酒肉气】清代丁皋《写真秘诀》:“问曰:‘凡人写照,仅能得其形似,而不能得其神似;即或得其神似,而多酒肉气者,何也?’曰:‘气韵不足故也。’”意思是,一般人写像,能够准确地刻画出人体的造型结构,但不能显露出人的精神状态;即便传达出人的精神状态,也多是世俗之气,不是风度、仪姿、气质等美好的感受,这是气韵不足造成的。理论界对“酒肉气”(俗气)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对韵的过分提倡,在宋元明清历代不绝,以至在文人画的发展中,一味提倡清淡平和、萧散简远之气,将一些阳刚之气贬斥为“酒肉气”;其二,“酒肉气”并非阳刚之气,而是作品有气无韵或有韵无气的表现。说到底是用笔的过分纤弱、浮滑或粗糙而无笔法,用墨无有干湿浓淡或过分强调其对比关系或用墨不见笔迹所致,应在贬斥之列。从丁皋的绘画实践来看,“酒肉气”(俗气)是作品有气无韵或有韵无气的表现。(李小宁)

【浮躁气】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若涉浮躁、烟火、脂粉,皆尘俗气,病之深者也。”浮躁气,指轻率急躁的气息。(周积寅)

【衰气】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更有稚气、衰气、霸气。三种之内,稚气犹有取焉。”衰气,指衰败老朽的气息。(周积寅)

【蔬笋气】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士大夫气磊落大方又边地之人多野气,释子多蔬笋气,虽难厚非,终是变格。”原指僧人素食蔬笋,以比喻清淡之意。近现代《齐白石谈艺录》推崇蔬笋气:“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

他出身农家,画作中常见有蔬笋瓜果之类的题材,具有浓郁的田野乡土气息,令人耳目一新。(王凤珠)

【稚气】清代王概等《芥子园画传·画学浅说·去俗》:“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清代松年《颐园论画》:“闲坐与友人论画赋诗,以勖诸君,宁有稚气,勿涉市气。”稚气,指笔墨幼嫩,功力不济。(周积寅)

【霸气】清代王概等《芥子园画传·画学浅说·去俗》:“笔墨间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清代松年《颐园论画》:“闲坐与友人论画赋诗,以勖诸君宁有霸气,勿涉野气。”霸气,指用笔力健有余,含蓄不足。(周积寅)

【市气】清代王概等《芥子园画传·画学浅说·去俗》:“笔墨间宁有霸气,毋有市气市则多俗。”市气,即市侩习气,与俗气相仿。(周积寅)

【黑气】《黄宾虹画语录》:“作画不怕积墨千层,怕的是积墨不佳有黑气。”指画面用墨太黑、太腻、太板,缺少枯润浓淡变化,闷实迫塞而无空灵之趣。积墨不当更容易产生黑气。清代郑燮《题李方膺墨梅卷》云:“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

惟俗工、俗僧为之每见其几段大炭,撑拄吾目,其恶秽欲呕也。”所谓“几段大炭”,使人不堪入目,恶秽欲吐,即指画中之黑气。(周积寅)

【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清代笪重光《画筌》:“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而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是谓山川的气氛本来是很静谧的,如果用浮躁而动乱的笔法去描写,就不会产生静谧的气氛。清代恽南田、王石谷评论曰:“画至神秘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褚庆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