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大辞典
15620400000120

第120章 中国画论作者及有关作者篇(1)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为管理藏书的史官。着《老子》,后人称之为《道德经》。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他将“道”视为世界的本源,并将“道”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对于艺术活动基本持轻视的态度,主张“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圣人为腹不为目”,否定人们的感官的审美作用。

他所提出的美丑、刚柔、进退、阴阳、有无,以及“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等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于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具有一定影响。(冯超)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后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任委吏、乘田及鲁国司寇。孔子一生竭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致力于教育和古代文献整理研究,他曾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序《易传》。主要言行集中于其弟子们所编《论语》。孔子思想学说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并为丰富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孔子的文艺理论体系中,“礼”属于文采,“仁”属于素质。他重视质及内容,强调先质而后文。他借阐发诗意,提出“绘事后素”的观点,以为绘画应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以五采。如同美人先需有美质,才可加以文饰。在重视质的同时,要求文与质相得益彰,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十分重视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主张文艺创作应当以德行为先。他把“尽善”与“尽美”视为政治理想和艺术理想的统一。

在创作情感上,要求“发而中节”,提倡“温柔敦厚”及“中和”之美。孔子善于将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取譬于形象的自然物,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名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和内涵。(冯超)

【韩非】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国贵族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卿,多次上书韩王劝其变法图强,未被采纳。他的着作传到秦国,秦始皇极为赞赏。后出使秦国,遭谗自杀于狱中。韩非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他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其散文的特点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并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着有《韩非子》。其中强调绘画的写实性,提出“犬马难,鬼魅易”。以“周君画筴”喻质美胜于文饰之美。(冯超)

【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一说宋国)人。出身平民,曾为宋国大夫。

初学儒术,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而自开宗派。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广收生徒,上至王公,下有“匹夫徒步之士”,形成声势浩大、组织严密的墨家学派。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墨子及弟子的着作汇编,其内容博大,包含政治、哲学、科技、军事等方面。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代表平民及小生产者利益的思想家,他以“非乐”、“节用”抨击当权贵族繁琐奢靡的礼乐和事奢好淫的享乐主义生活现象,带有否定艺术审美的倾向,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以朴素为美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在主张“非乐”的同时,认为审美活动应该建立在“万民”衣食起居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指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提出了“先质而后文”的思想观念。(冯超)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为蒙漆园吏。他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哲学并称为“老庄哲学”。着作有《庄子》,内容为自着和门人所着。《庄子》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极力推崇自然朴素之美,并以此排斥儒家提倡的礼乐文章。他所提出的“法贵天真”、“得意忘言”等论说,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优秀传统和绘画创作追求的精神境界。其中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痀偻承蜩、解衣般礴等寓言,对于绘画艺术创作富有极大启示。(冯超)

【扬雄】前53~前18。汉代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少好辞赋。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为校书天禄阁,官至大夫。他主张文学创作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着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具影响。曾仿《易经》作《太玄》,拟《论语》作《法言》。明人辑有《扬侍郎集》。所着《方言》是历史上第一部记载汉语方言着作。扬雄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主张文质并重,对于汉赋过分地强调雕绘辞采的倾向表示出不满。他将“文”与“质”即形式与内容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进一步发展了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同时,在儒家“诗言志”的基础上,他提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强调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活动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文学和绘画创作产生极大影响。(冯超)

【马援】前14~后49。东汉军事家、相马名家。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时任新成(今陕西汉中)大尹,后依附陇西割据的隗嚣,继归刘秀。在灭隗时,他堆米成山,犹如今天地形沙盘,讲述形势。建武间,为陇西太守﹐率部攻羌。后任伏波将军﹐出征交趾郡(约今越南北部)﹐归封新息侯。精于相马,着有《铜马相法》。早年在西北养马,得传相马骨法。他认为“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今欲形之于生马,则骨法难备具,又不可传之于后。”在交趾时,获骆越铜鼓,以骨相为法铸成铜马。这件雕塑作品十分重视马的形象和精神特征,因而成为当时皇家相马的标准。曾以“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批评盲目效仿,画人以此比喻把握形象与精神特征的重要意义。(冯超)

【王充】27~约97(或作~104)。汉代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生孤门细族。少游洛阳,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小吏,后辞官家居,考论着书。着有《论衡》。王充是汉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论衡》中对西汉末年儒学的谶纬之论及阴阳灾异之说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并针对虚妄之说他提出了“以真为美”的思想,这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真与美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文章的创作时,他强调作家主观情思的作用,提倡个性化和风格多样化,对于绘画艺术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绘画方面,王充对于汉代末年“画工好画上代之人”,而“不肯图今世之士”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这都是源于“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的弊端。由于王充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对绘画不免有些轻视。他认为:“夫所画者,古之死人也。见死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灿然,岂徒墙壁之画哉。”这一重文轻画的观点曾受到唐代张彦远的批评。(冯超)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画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人。

年轻时游学西汉都城长安,后执教于洛阳太学,曾任侍中、河间相及执管天文的太史令。通五经、贯六艺,精擅天文历算,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天文着作有《灵宪》、《灵宪图》等。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辞赋和诗歌的创作上,作品有《两京赋》、《南都赋》、《归田赋》等。他的《四时诗》对我国七言诗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明人辑有《张河间集》。他主张绘画艺术应当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受唯物主义影响,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之学,曾呈《请禁绝图谶疏》。其中说道:“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反映出他对韩非观点的继承,提倡绘画以形似来表现客观真实生活。在绘画创作时注重写生,曾亲临山间,在不能用手作画的情况下,以足趾画“巴潭兽”。(冯超)

【徐干】170~217。东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西南)人。曾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掾属,后为五官将文学。擅长辞赋和诗歌创作,辞意典雅,为时所称。其诗以写情见长。着有《中论》,后人辑有《徐伟长集》。在绘画艺术方面,他崇尚自然朴素之美,反对过分的修饰。因而认为:“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着,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这点对于求道本身而言,是老子“五色令人目盲”观念的继承。从绘画上看,代表了汉魏之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冯超)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字子建。封陈王,卒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曹操子,曹丕之弟。自幼颖慧,出言为论。封平原侯,后改为临淄侯、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后,曾多次上书,表达用世立业的愿望,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

曹植擅辞赋且能书。他的诗歌,辞情慷慨刚健,语言精练华茂。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他善于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极大地丰富了诗歌艺术的创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隋书·经籍志》着录其着作有集三十卷,《列女传颂》一卷,《画赞》五卷。后散佚。今存《曹子建集》十卷。《画赞序》集中地反映出曹植的绘画创作思想。他重视绘画的教化作用,认为“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他提出的“画者,鸟书之流也”的论述,成为书画同源说的滥觞,揭示了中国绘画与书法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冯超)

【何晏】约193~249。三国时魏国玄学家。

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并收养晏。晏少时聪慧过人,曹操宠若诸公子。娶金乡公主为妻,赐爵为列侯。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何晏主张儒道合同,引老以释儒。在《道论》中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无”是他对《老子》和《论语》中“道”的理解。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则是“无所有”,是“不可体”的,所以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是“道之全”。何晏与王弼齐名,是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今存《论语集解》、《景福殿赋》、《道论》等着作。(冯超)

【顾恺之】约345~406(一作348~409)。

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人。

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任通直散骑常侍。

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着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金宝敬)

【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士族,东晋末至南朝宋元嘉中,朝廷屡次召他作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

信仰佛教,着有《明佛论》,在庐山曾参加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一生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并结庐于衡山,怀尚平之志。后因疾病回到江陵。考虑到老病俱至,难以再游历名山,于是创作了大量山水壁画,坐卧其间以游之。着《画山水序》,主张“含道暎物”、“澄怀味象”,并提出“畅神”说,反映了当时画家在创作山水画过程中对心与物关系的认识大有推进。该书是中国早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文献,其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后代山水画创作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冯超)